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人乘馬車出行禮儀

古人乘馬車出行禮儀

 古人乘馬車出行禮儀

 漢代輜車

 秦漢民間交通用車中,最值得註意的是出現了驢車、騾馬車。驢、騾馬並不是中國內地原產,而是從西域過來的。據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考證,?嘗考驢之為物,至漢而名,至孝武而得充上林,至孝靈而貴幸。?

 牛車

 魏晉南北朝時,乘坐牛車最為時髦。牛車因為速度較慢,早期並不受貴族歡迎。但到了東漢末年,由於長期戰亂,馬匹大量減少,無馬車可乘,此時的貴族慢慢開始接受牛車,到最後連宮廷用車、公務用車,也都使用牛車,漢獻帝劉協出行乘坐的便是牛車。

 隋唐時的輦、輿與秦漢時有很大不同,放棄安裝輪子,而使用人力擡,這種輦車或輿車,被稱為?步輦?或?肩輿?。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就是當時這種用車風尚的反映,圖中唐太宗坐在由幾個宮女擡著的步輦上,接見吐蕃使臣。

 明代轎車

 這種轎車與現代的燃油轎車是兩回事,輪子比較大,壹般用馬、騾、牛來牽引。車身上安置木制或竹制車廂,有的前後開門,有的兩側開門。廂側有窗,用布帷遮擋,上面有蓋,以避風雨。車有兩人座或多人座,因車廂像轎子故名。這種轎車當時是供官員、商旅使用的;在農村,壹般在辦紅白事時用其接送賓客。

 清朝中前期的車與明朝沒有多大的區別,到晚清,變化就大了。隨著火車、汽車、電車等西方現代交通工具的引入,中國普通人出行可選擇的交通工具變得越來越多

 古人在長期的勞動和生產實踐中,很早就懂得把圓木放置在重物的下面,靠滾動來搬運石塊等重物。按照現代物理學的說法,這是把滑動摩擦轉化為滾動摩擦,大大減小了摩擦力,簡單方便又大大的節省了人力。懂得了這個原理,古人就制造出了車輪,逐步就發明了車子。

 按照以前的說法,車子最初是黃帝所創造的,這應該只是傳說而已。但車子大致是黃帝時期就出現的,應該不會錯。最初是靠人力拉,到了傳說中的少昊時期,出現了牛車。到了大禹時代,開始出現了用馬來駕車。

 古語有雲?服牛乘馬?,說明同時是用的有馬車也有牛車。先秦時期所說的車子,打仗和載人的絕大多數是馬車。馬車也叫小車,專供作戰和出行之用。牛車也叫大車,壹般是用來運載貨物。

 古代大量的車是戰車,衡量壹個國家的戰鬥力,往往也是按照擁有的戰車數量來計算的。嶽飛《滿江紅》中還說:?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以至於到現在,中國象棋裏?車?(讀古音如居)還是戰鬥力最強的棋子。

 先秦時期,古人乘車有明確的禮儀規範。古代馬車的車廂叫做?輿?,是乘人的部分。乘車人從輿的後面上車。《論語?鄉黨》說:孔子?升車必立正執綏?。?綏?是車上的繩子,供人上車時拉手之用。就是說,孔子上車,必定抓住挽手的繩子,端莊肅立。這算是古代乘車的標準姿勢。

 古人乘車時均需站立,叫做立乘。當然也有例外,《禮記》說:?婦人不立乘。?大概老弱病殘都可以例外吧。輿的前部有橫木,供人憑依扶手,這個橫木做?式",後來寫作"軾?。按照禮制,古人在行車途中,雙手扶式,同時俯首,來表示致敬,這種動作也稱為 "式?。唯壹的例外是兵車,《禮記》說:?兵車不式?。

 孔子是崇禮的典範,所以見到服孝的人式,以示對喪主同情;見到攜帶典籍的人式,以示尊重。《禮記》更規定,君子乘車,遇到老人要行式禮,經過卿的朝位要下車,進入市區不應飛奔急馳,到了裏門也必須扶式。而最為尊敬的禮節是下車步行。

 有壹則軼事,春秋時期,某天夜裏衛靈公與夫人閑話,聽見宮門外車聲自遠而近,到了門口聲音變小,緩緩而行,等 過了門口又重重響起,逐漸遠去。靈公便問夫人,剛才乘車過去的可能是誰,夫人回答壹定是蘧伯玉。靈公再問原因,夫人說:"按照禮制,大臣經過國君之門要下車,見到國君之馬要扶式,蘧伯玉乃當今賢大夫,決不會因為天黑別人看不見而不行此禮。?派人壹查看,果不其然。

 古人乘車以左為尊,尊者在左,禦者(駕車人,類似於司機了)在中,另壹人在右陪乘。陪乘叫驂乘,又叫車右。不過這是平時出行的車。兵車有所不同,兵車的指揮車是主帥居中執掌旗鼓,禦者在左,另有壹人在右保護主帥,叫做車右。普通的兵車,是禦者在中,左右各壹甲士,左邊甲士拿著持弓,右邊甲士持矛。

 此外,歷代對車子的配置也有各種規定。各個等級、場合乘什麽車都有定制,不得任意違犯。如有的古籍上說,周天子擁有玉路、金路、象路、革路和木路五種車子裝飾華麗,形式各異,分別用於祭祀、禮賓、視朝、作戰和打獵。壹般說來天子的車駕六馬,諸侯四馬,大夫三馬,士二馬,庶人壹馬。諸如此類,等等不壹。

 古代的車上壹般還有車蓋,主要是用來遮雨的,像壹把大傘。車蓋大小也有規定,等級越高,車蓋也越高。所謂"駟馬高蓋車"就是高配置了。

 戰國之前,壹般是不直接騎馬的。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從匈奴學來了騎馬,但騎馬仍然沒有流行。不過,總算開了先河。到了隋唐以後,騎馬和坐轎之風完全興起,車子也逐步退出了出行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