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前259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名政,嬴姓,趙氏[1],又名趙正(政)[2]秦政,自稱祖龍。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大壹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漢族,[3](原稱華夏族[4])。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壹中國大業,建立起壹個以漢族為主體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定都鹹陽。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省邢臺市)。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但卻二世而亡。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壹帝”。秦始皇並不是像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載的是個暴君,想了解真正的秦始皇的話在《真秦始皇》這本書中有著詳細的介紹。可以說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壹位叱咤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的創立者。
登上王位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趙政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邦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 秦始皇
呂不韋既把持朝廷,又與太後(趙姬)偷情。他見秦始皇日漸年長,怕被他發現,想離開太後,又怕太後怨恨,所以獻假宦官嫪毐給太後,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子就進宮了。秦始皇日漸長大,於是他們就騙秦始皇,說太後寢宮風水不好,應搬離這裏。秦始皇信以為真,於是他們搬到離秦始皇遠的地方,結果太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秦王假父自居,在太後的幫助下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嫪毐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是繼呂不韋後又壹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嫪毐難免小人得誌,在壹次喝醉酒後對壹個大臣斥責道:“我是秦王的假父,妳竟敢惹我。”這個大臣聽後很生氣,並且暗中找了個機會告訴秦始皇。嫪毐慌了,準備叛亂。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秦王禦璽及太後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秦始皇早已在蘄年宮布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鹹陽宮,那裏也早有軍隊,嫪毐壹人落荒而逃,沒過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將嫪毐車裂,曝屍示眾;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摔死嫪毐與太後所生的兩個私生子。秦始皇隨後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其後,雖然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書》,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後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
秦奪九鼎
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征九州,壹直受許多國家保護,由九州上貢的銅所制。夏、商、周時奉為國寶,擁有九鼎者就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壹年,周赧王五十九年),攻伐趙國邯鄲的秦軍,繼續向韓、趙發動攻勢。值此之際,東方各國又發動聯合抗秦。在韓、趙等國的影響與脅迫下,不識時務的西周公也卷入這次活動。聯軍打著周王的旗號,合縱抗秦。昭王大怒。秦國早就想在地圖上抹去西周,盡快掃除統壹天下的壹個障礙。西周參與反秦,正好給秦國出兵以口實。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聽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萬戶降秦,秦王將周赧王貶爵為君,西周公為家臣,封於梁城(今陜西省韓城縣南)。赧王至梁城壹月而死,國除,置九鼎於鹹陽(途中壹鼎落於泗水,所以秦國只得到8鼎,但習慣上仍稱九鼎)。自次年起(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紀年。公元前255年,九鼎遷秦,意味著秦王將為天下***主,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諸侯國。
統壹六國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連橫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滅韓、十九年(前228年)滅趙、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大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國家——秦朝。
首稱皇帝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國王位的第二十六個年頭,終於統壹了中國。天下初定,39歲的秦王政第壹件急著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給自己確定壹個稱號。 秦始皇
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壹度稱“帝”,不過這壹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已經壹統天下的秦王政,以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他下令左右大臣們議稱號。 經過壹番商議,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秦王政采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采用壹個“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壹“帝”字,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 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皇帝”稱謂的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還反映了壹種新的統治觀念的產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壹些神明,有時就稱“皇”。“帝”是上古人們想象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壹,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 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權的壹個產物。 秦王政做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又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秦始皇夢想皇位永遠由他壹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聖化,秦始皇又采取了壹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謚法。謚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跡,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像話,更沒意義。他宣布廢除謚法,不準後代臣子評價自己。 天子自稱曰“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壹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詔”。 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壹行頂格書寫。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 以上這些規定,目的在於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強調皇帝與眾不同,強化皇權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萬代地在其子孫後代中傳續下去。
編輯本段中央集權
為了有效地管理國家,也為了替子孫萬代奠定基業,秦始皇吸取了戰國時期設置官職的具體經驗,建立了壹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
中央機構
中央設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禦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 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制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禦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在此之外,秦代還有壹些比較重要的官職,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曉古今史以備皇帝咨詢,同時負責圖書收藏;典屬國——與典客壹樣主管少數民族事務,不同的是典客掌管與秦友好的少數民族的交往,而典屬國則負責已投降秦朝的少數民族;詹事——管理皇後和太子的事務。 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後壹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漢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地方機構
秦始皇統壹六國後,采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全面統壹
書同文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壹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壹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壹工作。 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筆劃簡省的優點,創造出壹種形體勻圓齊整、比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此外,壹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雲陽的監獄,在坐牢的10年時間裏,他對當時字體的演變中已出現的壹種變化(後世稱為“隸變”),進行總結。此舉受到秦始皇的賞識,遂將他釋放,還提升為禦史,命其“定書”,制定出壹種新字體,這便是“隸書”。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 秦始皇下令統壹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壹次總結,也是壹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度同制
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制度和貨幣制度很不壹致。秦統壹後,規定貨幣分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秦制20兩為鎰)為單位;銅錢萬下幣,統壹為圓形方孔,以半兩為單位。金幣主要供皇帝賞賜,銅幣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頒布的標準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標準器刻上銘文,發到全國。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壹律禁止使用。 在田制上,秦王朝規定6尺(合今230厘米)為步,240步為壹畝。這壹畝制以後沿用千年而不變。
車同軌
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壹。秦始皇統壹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制,壹車可通行全國。
行同倫
“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壹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在這方面,秦王朝也給予相當的重視。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來到泰山下。這裏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糜不清凈,施於後嗣”(意謂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奸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
制傳國璽
“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璧”。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征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妳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大地二千余年。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嘆息。
修築長城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 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遊牧民族,其騎兵活動範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秦始皇修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只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而史書上卻把修長城造成的苦難全歸罪於秦始皇,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原來各國之間都有壹些長城,但北方的長城不完整;統壹後他下令把原來國之間的長城拆除,再把原來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接起來,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給我們留下了壹條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
連接全國
從公元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鹹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壹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壹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壹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於是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運河在最終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壹,它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壹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項工程在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
編輯本段焚書坑術士
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壹,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 焚書坑儒
治。於是,秦始皇為了統壹原六國人民的思想,於前213年開始銷毀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史書,民間只允許留下關於醫藥、蔔筮和種植的書。壹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盡管如此,他卻曾下令將壹些禁書收藏在鹹陽皇家圖書館。 公元前214年,鹹陽的術士在背後議論秦始皇,指責他:貪於權勢,樂以刑殺為威。秦始皇知道後,派人追查,對於證據確鑿的460人,處死,無罪者釋放。(“坑儒”的說法是錯誤的)
“奢侈”生活
秦始皇即位不久,便開始派人設計建造秦始皇陵。在統壹六國之後,旋即修建阿房宮(沒有完全建成),秦始皇陵最多時用工七十二萬人。除此之外,還有興樂宮、梁山宮等等。然而這兩個卻都不是秦始皇建造的,而事實皇帝之前就有了的。驪山墓從秦王登基起即開始修建,前後歷時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萬人修建。現在留存的墓從外圍看周長2000米,高達55米。內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水銀為河流湖海,並且滿布機關。僅看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就可看出當年修建這座陵墓的百姓負擔之重。並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後全部被活埋。 求不死藥
徐福,在中國古籍中,是壹個頭腦聰明、膽大心細的騙子,因為當過“方士”,大約還是個早期化學家。秦始皇完成了他壹統天下和建造長城的偉業,便開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奇。於是徐福在公元前219年來到秦王的宮廷,聲稱《山海經》上面記載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島就在東方海中,他願意為秦王去那裏取來不死之藥。第壹次東渡徐福並沒有帶回長生之藥,他告訴始皇,東方的確有神藥,但是神仙要三千童男童女,各種人間禮物,同時,海上航行有鯨魚攔路,他要強弓勁弩射退大魚。秦始皇全盤答應條件,助他再次東渡。結果,徐福壹去不復返,在東方“平原廣澤之地”自立為王,再也不回來復命了。根據考證,徐福並非傳說人物,1982年,更考證他的故鄉正是今天江蘇省連雲港郊外的徐阜村。 傳說中的仙島,倒並不全是虛妄,仙沒有,島是有的。按照日本的記載,徐福所說的就是日本的本州、四國、九州三島。
泰山封禪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領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封禪是古代統治者祭告天地的壹種儀式。所謂“封”,是指築土壇祭天。所謂“禪”,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由於長期不舉行這種活動,大臣們都不知道儀式該怎樣進行,於是秦始皇把儒生召來詢問。儒生們眾說紛紜。秦始皇聽了覺得難以實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開辟車道,到泰山頂上立了碑,舉行封禮。之後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禪禮。
駕崩沙丘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 ,被稱為“千古壹帝”的秦始皇死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或許秦始皇註定是壹名歷史上的爭議頗多的人物,他的死如他的身世以及此雄才大略,同樣引起了後人的爭議。目前史學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壹說死於疾病,壹說死於非命。 邢臺廣宗·沙丘平臺
持第壹種觀點的人認為,關於秦始皇之死,《史記》記述很多,分別見於《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蒙恬列傳》等處,死因已明,無可置疑。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時遭人行刺,身後的壹輛副車被刺客用重錘砸得粉碎。隨後,又發現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隕石和出言“今年祖龍死”的“仙人”。秦始皇很迷信,這些現象使他感到恐懼不安。為了消災避難,尋找長生不老藥,秦始皇聽從了壹名相蔔者的建議,準備第五次巡遊。然而由於壹路勞頓,秦始皇到平原津(今山東平原附近)就病倒了。趙高奉命寫遺書,給受命監軍河套的秦始皇長子扶蘇:“與喪命鹹陽而葬。”信還未發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宮(今河北邢臺市廣宗附近)。 有的學者認為,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體質較弱。他為人又剛愎自用,事無巨細都要親自裁決;每日批閱文書壹百二十斤,工作極度勞累;加以巡遊中七月高溫,以上諸因素並發,促使他在途中病發身亡。至於他死於何病,有人認為他死於癲癇。癲癇發作壹般分四個時期:起初頭暈、胃部不適,繼爾突然意識喪失,隔肌痙攣,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暫停,然後全身肌肉抽動、口吐白沫,最後數十分鐘才能清醒。郭沫若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推測秦始皇幼時患有軟骨癥,時常患著支氣管炎,所以他長大後胸部和鷙鳥壹樣,聲音似豺狼,後來由於政務繁重,引發腦膜炎和癲癇等病癥。後來秦始皇渡黃河,癲癰病發作,後腦殼撞在青銅冰鑒上,加重了腦膜炎的病情,人處於昏迷狀態;當車趕到沙丘後第二天,趙高、李斯發覺秦始皇已死去多時。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從幾篇有關秦始皇死亡情況的史書推敲,發現了可疑之處。這次出遊隨從人員主要有趙高、李斯、胡亥等人,上卿蒙毅也在隨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親弟弟,扶蘇的親信,可是當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時,蒙毅被遣返回邊關。從突然的人事變動來看,這似乎是趙高等人的計謀。因為蒙恬領兵30萬隨公子扶蘇駐防上郡,從秦始皇的身邊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蘇的耳目;加之趙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後因秦始皇赦免,趙高才恢復官爵,趙高從此對蒙毅恨之入骨,發誓要滅掉蒙氏壹族。趙高在秦始皇遣病重時遣走蒙毅,也為自己後來計謀的實施清掉了壹塊絆腳石。 秦始皇死後,趙高采取了說服胡亥威脅李斯的手法,三人經過壹番密謀,假造秦始皇發布詔書,由胡亥繼承皇位。同時,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為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讓他們自殺,不得違抗。在得到扶蘇自殺的確切消息後,胡亥、趙高、李斯這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迅速返回鹹陽。為了繼續欺騙臣民,車隊不敢捷徑回鹹陽,而是擺出繼續出巡的架勢,繞道回鹹陽。由於暑天高溫,秦始皇的屍體已經腐爛發臭。為遮人耳目,胡亥壹行命人買了許多魚裝在車上,迷惑大家。到了鹹陽後,胡亥繼位,是為秦二世,趙高任郎中令,李斯依舊做丞相,但是朝廷的大權實際上落到了趙高手中。趙高陰謀得逞以後,開始對身邊的人下毒手。他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發覺趙高陰謀後,就上書告發趙高。秦二世胡亥不僅偏袒趙高,並且將李斯治罪,最後將李斯腰斬於鹹陽。趙高升任丞相,由於他可以出入宮禁,特稱“中丞相”。 趙高的最終目的是要做皇帝,而他不能支配活的秦始皇,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中病重,對他來說是天賜良機,只有在秦始皇死後,他才能假傳遺詔,壹步壹步實施他的計謀。秦始皇是病死還是被害,目前尚無定論,如果是被害,趙高又是如何使秦始皇致死的?
主要成就
秦始皇對中國的統壹,做了許多前無古人的業績,將影響較大的幾項羅列如下: ⒈統壹文字,使其成為壹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⒉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壹後管理的標準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⒊統壹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⒋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⒌焚六國史書,客觀來講統壹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但是毀掉的各國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後被毀是由於項羽火燒秦都造成的; ⒍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⒎修建長城,抵禦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8,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9.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至此奠定了中國統壹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歷史評價
他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漢民族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人。他也使中國第壹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統壹,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面,為其後各朝代謀求統壹奠定了基礎。但自古以來,秦始皇壹直是壹個倍受爭議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