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桃子主題文化活動

桃子主題文化活動

壹,桃源詩會。即如古人壹樣。遊園賦詩,並題於壁上。現在我們寫詩能力下降,但可以背誦,可以吟唱。

主持人要講壹下吟誦的技巧,接著大家輪流或抽簽進行。

二,畫桃,即用筆墨紙畫各種桃子,桃花等。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就有過年時在家門前懸掛桃符的習俗。人們用桃木板擺在門戶兩旁,稱為“仙木”或“桃符”,上書“神荼”和“郁壘”的名字,神荼和郁壘是專管懲治惡鬼、邪神的仙王,到了唐代,門神除了神荼、郁壘又增加了秦瓊、敬德。據《三教搜神大全》卷七雲:唐太宗李世民得了病,“寢門外拋磚弄瓦,鬼魅呼叫,三十六宮,七十二院,夜無寧靜”。秦瓊、敬德主動請纓,頂盔披甲、手持鞭鐧,守候在門外,壹夜平平安安。唐太宗不能讓兩員大將夜夜為他守護,於是命畫工畫二人戎裝形象,“懸於宮掖之左右門,邪祟已息。後世沿襲,遂永為門神”。《西遊記》第十回“二將軍宮門鎮鬼”也有這個故事,情節與《三教搜神大全》相同:“選兩個會寫真的,著胡、秦二公,依前披掛照樣畫了,貼在門上。夜間也即無事。”受道教的宣傳尤其《西遊記》的影響,時至今日,人們仍然喜歡印有秦瓊、敬德的門畫。

三,桃公驅鬼。用桃子和桃木做各種卡通形象,繼而形成許多情節,如桃太郎治妖,桃兄桃弟,桃公桃婆,桃公打鬼等。王充《論衡·訂鬼》卷中引《山海經》佚文雲:“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裏,其枝間東北約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壹曰神荼,壹曰郁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兇魅。”

這是較早把桃木與辟邪巫術聯系在壹起的史料,道出了桃木辟邪的起源。《淮南子·詮言訓》載“羿死於桃棓。”許慎註曰:“棓,大仗,以桃木為之,以擊殺羿。由是以來,鬼畏桃也。”鬼畏桃也。”這裏講的是《孟子》中“逢蒙學射於羿”的傳說。羿以善射聞名,逢蒙拜師學藝,學成後恩將仇報,從師身後下毒手,舉桃木大棒向羿的後腦猛砸。羿死後做了閱領萬鬼的官。桃木棒連統領眾鬼的羿都能殺,所以眾鬼皆怕。驅鬼辟邪功能是桃木的最基本的文化功能。《左傳》記載:“使巫以桃荀先拔殯”,“桃弧棘矢,以除其災”。桃荀是以桃木為柄的掃帚,“桃弧”是用桃木制成的弓弩,都是驅邪的工具,桃木在先秦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的驅邪靈物。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木篇》記載壹種仙桃“破之,如有核三重,研飲之,愈眾疾,尤治邪氣”。《齊民藥術前·種桃》註引《本草經》說:“桃梟在樹不落,殺百鬼。”桃梟即桃樹上經冬未落的幹桃,古人用來治病,說桃梟“殺百鬼”。古人為了防止得病,挖空心思利用桃的神力來保護自己,可知桃這壹風俗事象在古人心目中的力量。相關文獻表明,秦統壹後,鬼畏桃的觀念真正突破了地域的局限而成為壹種普偏的信仰。人們普遍相信桃木有拔除兇邪的功能。至於桃木插門厭鬼的觀念,見《玉燭寶典》(卷壹)引《莊子》:“斬雞於戶,懸韋(葦)炭於其上,插桃其旁,連灰其下,而鬼畏之。”《藝文類聚》(卷八十六)引《莊子》:“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不畏,而鬼畏之。”可見至少在漢代鬼畏桃木的俗信已經形成,這種俗信是從先秦時桃能驅邪禦兇的觀念發展而來。古人認為:桃者,五木之精,故壓伏邪氣。桃木之精生在鬼門,制百鬼,故令做桃人、桃梗著門以壓邪,此仙木也。《本草綱目》引《典術》言:“桃乃西方之木,又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氣惡,故能壓伐邪氣,制百鬼。”傳統中醫也認為:“桃木屬溫性,有鎮靜祛邪,活血化瘀,促腦安神,促進人體代謝之作用。”由此可見,桃木驅鬼避邪以及鎮病祛災的文化功能在早期已有深刻體現。

四,誇父種桃。歷史由來:萬物有靈是原始初民的普遍信仰,而神樹崇拜是原始初民最常見的自然崇拜之壹。桃木在上古時代,即被人們賦予了不朽的生命意義。《山海經·海外北經》載:“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山海經·中山經》記誇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廣員三百裏,其中多馬。”誇父逐日是壹則充滿悲劇色彩的遠古神話,它表現了人類對勇敢、力量和氣魄的歌頌。清畢沈考證“鄧林”即“桃林”。誇父死後,其杖化為桃林的故事具有深層次的象征意味。誇父逐日神話體現的是人類與自然界鬥爭失敗的悲劇,是追求光明而不得的悲劇。“道渴而死”是悲劇的高潮和結局。而棄其杖化為桃林則表明壹種生命與希望的延續。學者張振犁先生通過對神話和有關記錄材料的考察與分析,認為誇父族是以桃樹為圖騰的氏族;王大有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認定,桃為誇父族的圖騰,誇父死而化桃,即死而返祖歸根之意。在神樹崇拜中,表現了先民對延續生命的渴望和熱愛生命的呼喚。

五,東方朔偷桃。把壹個桃子做壹個特別記號,誰找到有獎勵。由來:東方朔偷桃的故事,此故事也是渲染西王母桃長壽的功能而已。晉朝張華《博物誌》在西王母贈桃給武帝的情節後又寫了東方朔的出現,間接敘述了東方朔偷桃之事。“時東方朔竊從殿南廂朱鳥煽中窺母,母顧之謂帝曰:‘此窺煽小兒,嘗三來盜吾此桃。’帝乃大怪之。由此世人謂東方朔神仙也。”《漢武帝內傳》也記有此則神話異文。西王母的桃要三千年才壹次果實,而東方朔偷了三次,意味著遇上了三次結實,可見東方朔壽命之長,所以武帝非常奇怪,世上的人也以東方朔為長生不死的神仙。由傳說可見東方朔的長壽顯然與王母桃密切相關,所以“東方朔偷桃”就成了民間祝壽圖長盛不衰的題材。。

六,獻桃祝壽。孩子們用桃向長輩祝壽。由來:以桃象征長壽,並形成以桃為老人祝壽的民間俗信,這與淵源甚遠的桃為長壽食物的觀念有關。古籍中多載有王母長壽桃的神話傳說。王母娘娘專司為人間賜福,而且還是長壽的象征。民間祈壽,往往拜祭西王母。蟠桃盛會的傳說是王母桃信仰的衍生物。元朝無名氏的雜劇《宴瑤池王母蟠桃會》即取材於民間傳說,多用於慶壽。明朝朱有焊《群仙慶壽蟠桃會》等仍是王母蟠桃會傳說的演繹,也是祝壽時演出的雜劇。明朝吳承恩《西遊記》寫悟空偷桃,則用小說的筆法詳細描繪了蟠桃盛會。戲曲和小說的傳播,使得蟠桃盛會傳說影響逐步擴大,西王母桃既然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必為人所垂涎。

六,桃文化宴會設計。在五七桃源,少不了飲食,至少包括午餐。壹場主題文化宴猶如壹臺綜藝晚會,節目好比是壹道道菜點,舞臺猶如餐廳,而燈光、音樂、臺飾也都是宴會設計必須考慮的內容,晚會文稿變成菜肴典故解說詞,晚會節目順序、序幕高潮設計、觀眾欣賞效果等,與宴會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主題文化宴設計的內容主要包括:主題設計、菜品設計、服務設計、環境設計等。1, 主題設計:桃文化宴會的靈魂是桃文化。2,菜品設計桃:文化宴會的核心是菜品設計。在合理選料,註重色、味、形、質等之外,能體現文化內涵的有菜的命名和菜品的桃文化元素設計,即每道菜都要與桃文化有關聯,要麽反映在命名上,如“桃園結義”(選用地產紫薯、南瓜、香芋切粗條,插香蔥、薄荷葉); 要麽反映在造型上,以桃花、桃枝造型的果蔬雕裝飾菜品;要麽反映在菜點本身的典故傳說上,如:用蓮葉盛桃子沙拉,諷刺慈禧之連夜出逃。要麽反映在菜點的盛裝器皿上,如桃木碗呈上桃膠羹;要麽反映在菜點的寓意上,如“麻姑獻壽”(壽桃包)等。諸如脆桃沙拉,桃膠甜湯,桃膠肘子,蜜桃滑蛋,桃花羹、桃園雞等也很適合作為桃文化宴會菜品。在每道菜上打上桃文化的烙印,整桌筵席才會充盈著桃文化的氛圍和氣息。3, 服務設計:桃文化宴會的服務設計包括宴會程序設計、禮儀設計、音樂設計、服裝設計、解說詞設計、臺面設計、餐具設計等。是宴會能否達到理想效果的關鍵。宴會服務設計應遵循“尊重歷史(民俗),烘托主題”的原則。在服務程序設計上,既要符合壹般宴會的服務程序,又要根據烘托桃文化的需要,使整個宴會起伏有致,達到理想的效果。在宴會禮儀設計上,—定要研究、尊重、還原歷史(民俗),使服務禮儀行為盡量符合桃文化的歷史和民俗要求。宴會音樂設計是選擇與桃文化相貼近或相吻合的主題音樂,有助於提升整個宴會的文化品位,營造和烘托桃文化氣氛。譬如以民樂《桃花源》為背景音樂,可以讓與宴者在品味的同時,伴隨著音樂節奏慢慢走進《桃花源》的意境中。宴會服裝設計是指對服務生的服飾要求,在服飾樣式風格的設計上,壹定要符合桃文化的歷史和民俗要求。建議以粉色調中式服飾為服務著裝。宴會解說詞包括對整個宴會的概況解說和對每道菜的設計特點解說,它是幫助食客了解桃文化宴會特色的關鍵所在。解說要簡明扼要、突出重點。宴會臺面設計在臺型、餐具、臺面裝飾以及色彩運用等方面要圍繞桃文化作文章,充分發揮臺面設計的點綴、烘托作用。宴會餐具在形狀、材料的應用等方面也要為桃文化服務,可使用桃木餐具。如果條件許可,可按桃文化要求定制壹套特殊餐具,從造型、色彩、圖案、文字、選用材料等方面,盡量與主題文化的歷史和民俗相吻合,彰顯主題文化的內涵。在服務設計上如能穿插安排壹組與桃文化相關的民俗表演,則更能突出和烘托主題文化。 4,環境設計:桃文化宴的環境設計是桃文化的有益補充和無形襯托。宴會環境包括大環境和小環境。場地的自然環境為大環境,餐廳的裝飾環境則為小環境。當然,桃文化宴若能在桃樹林中舉辦,則更能烘托桃文化氣氛,效果也會更好。如果是桃花節期間,食客身臨桃林,觀桃花之色、聞桃花之香、摸桃樹之枝、品桃花酒之味,桃文化的主題意蘊驟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