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樂毅,蘇秦,張儀,商鞅等等。
管仲(公元前719- 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潁上(今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壹相“。大唐李靖有雲“若樂毅,管仲,諸葛亮,戰必勝,守必固,此非查天時地利,安能邇忽?”。管仲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也是先秦諸子中法家的代表人物。著有《管子》壹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重視商業,並因開創國營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國性服務業供奉為保護神。《戰國策》、《國語·齊語》、《史記·管晏列傳》、《管子》、《左傳》等都有記載他的生活傳記,《論語》、北宋蘇洵的《管仲論》對管仲的事跡做出了分析和評價。
樂毅(yuè yì),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余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蘇秦師從鬼谷子,學成後,外出遊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後刻苦攻讀《陰符》,壹年後遊說列國,被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蘇秦到趙國後,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聯盟解散後,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後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死前獻策誅殺了刺客。《漢書·藝文誌》縱橫家有《蘇子》31篇,早佚。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存有其遊說辭及書信十六篇,其中十壹篇不見於現存傳世古籍。
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遊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秦惠王死後,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並出任魏相,壹年後去世。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處以車裂後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