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是壹個通稱,學名為Euodiaruticarpa(A.Jussieu)Bentham;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蕓香科吳茱萸屬小喬木或灌木。產於我國秦嶺以南各地,野生或栽培,野生者通常生長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地疏林或灌叢中,陽坡多見,多地有人工栽培。高度在5米以下,枝條暗紫紅色,有銹色絨毛;奇數羽狀復葉有小葉5-11片,葉片紙質,兩面有氈狀毛,有油點;
花序頂生,花單性,雌雄異株,花朵萼片和花瓣均5個,4-6月開花;
果序寬大,果實密集或稀疏,暗紫紅色,有大油點,種子圓球形,褐黑色,光亮,8-11月果實成熟。
它的嫩果經過泡制晾幹後為傳統中藥吳茱萸,是苦味健胃劑和鎮痛劑,又有驅蟲作用。
山茱萸:這個名稱來源於《神農本草經》,學名為CornusofficinalisSieb.etZucc.;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山茱萸科山茱萸屬落葉喬木或灌木;產於我國山西、陜西、甘肅及以南部分省區,野生或栽培。高度在10米以下,樹皮灰褐色,小枝無毛;單葉對生,葉片紙質,葉脈弓形內彎;
花小,兩性,先葉開放,黃色,萼片4個,花瓣4個,雄蕊4個,3-4月開花;
核果長橢圓形,果皮肉質,紅色,果核骨質,9-10月果實成熟。
其果肉稱“萸肉”,藥用,為收斂強壯劑,有補肝腎止汗功效。
食茱萸:它是壹個別名,出自《臺灣植物誌》,在《中國植物誌》中正式中名叫椿葉花椒,別名還有樗葉花椒、滿天星、刺椒、_釘刺等;學名為Z.ailanthoidesSieb.etZucc.;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蕓香科花椒屬落葉喬木;產於我國長江以南除江蘇、安徽外的各省區,通常生長在山地雜木林中。高度在15米以下,樹幹有鼓釘狀基本膨大長3毫米左右的銳刺;花序軸和小枝頂部散生短直刺;
奇數羽狀復葉有小葉11-27片,葉邊有明顯裂齒,葉片有明顯油點;
花序頂生,多花,萼片5個,花瓣5個黃白色,8-9月開花;
__果分果瓣淺紅褐色,幹後灰色或棕灰色,10-12月果實成熟。
它的根皮、樹皮藥用,有祛風濕、通經絡、活血、散瘀功效,在壹些地方把它的幹燥樹皮、根皮叫“海桐皮”。
草茱萸:是正式中名,學名為Chamaepericymenumcanadense;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山茱萸科草茱萸屬多年生草本;產於我國吉林長白山針葉林下。株高17公分以下,根狀莖細長,爬生,直立莖纖細,少分枝,淺綠色,無毛;單葉對生或6片生於枝頂,葉片紙質,倒卵形或菱形,葉邊全緣,側脈3對,葉柄短;
傘形狀聚傘花序頂生,總苞片4個,白色,花瓣狀;花小,白綠色,花萼筒倒卵形,有裂片4個,花瓣4個,雄蕊4個,8月開花;
核果圓球形,紅色,直徑5毫米。
蜜茱萸:為正式中名,學名為Melicopepatulinervia(Merr.etChun)Huang;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蕓香科蜜茱萸屬灌木;產於我國海南,生長在海拔900米左右的坡地疏林中。高度在3米以下,植物體無毛;單葉對生,單小葉,無翼葉,葉片紙質,長圓形,葉邊全緣,葉片油點細小;
聚傘花序,花青白色,萼片和花瓣均4個,雄蕊8個,3-4月開花;
__果成熟分果瓣常1-2個,很少4個,果皮有網紋,種子橢圓形,藍黑色,光亮,9-10月果實成熟。
以上就是五種名字帶有“茱萸”的植物概況,至於古籍中的“茱萸”究竟是哪壹種植物,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