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網撿來 王懿榮家族的《王氏家譜》
孔網,即孔夫子舊書網,舊書愛好者的福地。之所以說是“撿”,是指無人與我競拍,而讓我以底價成交,四冊道光刻本,才400元,雖說不是白撿,卻幾乎等同於白撿,輕易得連我自己都有些不相信,拍賣結束後,“刷新”了好幾次才確信是真的。看看原物主對此譜的詳細描述:“30.5*18.5厘米(大開)。此書原為6冊,現存4冊,即:總譜,11-12世,14世,15--16世,***4冊。缺1--10世壹冊,13世壹冊。此書是道光年間重修本,是王懿榮的祖父王兆琛所修。此書系道光年所修,此時王懿榮尚年幼。品相:首卷總譜前部分頁有鼠咬缺口,傷缺部分字。 11--12世壹冊前缺2頁後缺壹頁。14世壹冊前缺2頁,15-16世前缺12頁。余好。 厚冊100頁2090面,薄冊也有80余頁160多面。”
從這樣的描述中可以得出結論:此《王氏家譜》是殘本,而且存冊中還有缺葉。大概正因為這樣的原因,才沒有引起求全本、求品相的書友註意。而對於我來說,卻是如獲至 寶。
《王氏家譜》不分卷,道光二十三年刻本,缺二冊,現存四冊。卷首王懿榮的祖父王兆琛所撰譜序仍在,從中可知是譜在康熙庚午曾續修(瀛洲公創修於何時不詳),雍正甲寅三修,乾隆庚寅四修,至此已為五修。
福山王氏始遷祖王忠,原籍雲南大理府雲南縣(今祥雲縣),明洪武年間任山東都轉運鹽使司下轄的登寧鹽場鹽課大使,他在福山為官幾年後悅此風情,遂入福山縣籍,定居於此,繁衍子孫,逐漸成為福山的名門望族、官宦世家,先後有進士24人,舉人58人,貢生58人,秀才357人;出了三任封疆大吏。有父子三翰林、兄弟多舉人之稱,被朝野譽為“天眷其後,世澤蟬聯”,乾隆曾稱:“父子三人俱為翰林,壹門多顯官,皆能辦事,可謂世臣矣”(詳十壹世王檢世系第二十葉)。
王懿榮祖父王兆琛(1786-1852),譜為十四世,鄉榜名兆璽,字叔玉,號西舶。嘉慶二十二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兼總纂官,歷任會試同考官、監察禦史、四川成都府知府、重慶府知府、江西督糧道、安徽寧池太廣道、甘肅按擦使、四川布政使、山西巡撫。道光二十九年遭禦史彈劾,被革職查辦。鹹豐二年卒於新疆。王兆琛有五子:伯潤、丙坤(原名伯濤)、伯平(原名伯桂)、伯淳、伯濂(原名祖源)。王伯濂即為王懿榮的父親,字蓮史,號廉堂,精於書法,家藏金石甚多,善於鑒別真偽,著作有《判花軒集》、《爾雅直音》、《聲調之譜》、《漁洋山人秋柳詩箋》、《明刑弼教錄》、《內功圖說》等 。
十六世王懿榮(1845—1900),譜名貽榘,字正孺,又字廉生、蓮生,晚年自號養潛居士,是晚清壹流的學者,著名的金石學家,有很高的鑒賞能力。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兵敗城破之時,王懿榮發出了“吾義不可茍生”的誓言,率全家壯烈殉國。謚號文敏,《清史稿》有傳,稱其“泛涉書史,嗜金石,翁同龢、潘祖廕並稱其博學”。
王懿榮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顯赫名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是中國第壹個發現和審定甲骨文的人,世稱“甲骨文之父”。王崇煥所編《王文敏公年譜》記載,光緒二十五年秋年,壹位古董商人攜帶從河南彰德府安陽縣小商屯發現的“龍骨”到京師,讓其觀看,王懿榮細為考訂,審定為殷商故物,並發現其上有篆籀之前的古文字,遂令悉數購歸,獲千數片。這便是後來讓世人震驚的甲骨文的發現。如果沒有獨具慧眼的王懿榮,多少“龍骨”還要被喝進病人的肚子裏,最終釀成壹場中國文明史上不可彌補的、毀滅性的災難。?
道光二十三年王兆琛續修《王氏家譜》時,王懿榮年僅二歲,故譜中僅壹名字而已,詳“十六世”第二十葉。是譜白紙精刻,公私譜目均無著錄,實不可因殘缺而輕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