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柳》是盛唐詩人何所作。這首詩通過柳樹唱出了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剪出了春天。這首詩充滿了人們在早春的喜悅。比喻和比喻的新穎和恰當是這首詩的成功之處。
原文:
碧玉扮作樹,垂下萬條綠絲掛毯。
我不知道是誰剪下了薄薄的葉子,但二月的春風就像剪刀壹樣。
翻譯:
高大的柳樹披上了新綠的葉子,低垂的柳樹像成千上萬條綠色的絲帶在輕輕地飄動。
我不知道是誰像魔法剪刀壹樣剪下了這片薄薄的柳葉,那就是二月的春風。
引申的信息“碧玉扮作樹,萬縷青絲掛毯垂下”,深刻地把握了垂柳的特質,在詩人眼中,仿佛是美的化身。那高大的樹幹,像她婀娜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像她裙子上的絲帶。在這裏,柳樹是壹個人,而這個人就是柳樹。這兩者之間似乎沒有明顯的區別。
而“碧玉”也有壹語雙關的意思。從字面上看,與柳樹的綠色相協調,也指年輕漂亮的姑娘,正好與下面的“二月春風”相呼應——這是初春的垂柳,還沒到樹姿綽約、濃蔭清圓的時候。
然而“不知誰攜薄葉,二月春風如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變為有形,表現了春風的神奇和靈巧,使《唱柳》成為描寫對象的詩歌典範。
這首詩的結構很獨特,先寫柳的整體印象,再寫柳,最後寫柳葉,從總到分,井然有序。用柳樹唱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稱贊她剪出了春天。這首詩充滿了人們在早春的喜悅。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流暢又華麗。
作者簡介:何,本名紀真,晚年生於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唐代詩人和書法家。
他年輕時以詩歌聞名。武則天於聖元年(695年)得乙狀元,授郭子司門大夫,遷太常大夫。開元年間,張自稱為堂寫書使者,邀入書院,合寫六經、文編。後來,太常邵青調任禮部侍郎,增設集賢書院學士,授工部侍郎。俄羅斯轉移到秘書的監獄。
他心胸寬廣豪放,善酒,有“談情說愛”的美譽,尤其是晚年。天寶初,請歸村為道士,贈京胡書川壹曲,作詩送人。皇太子鹹了就說再見。他隱居在錢球寺,但他只死了幾天,享年86歲。肅宗呈禮部史。
何、張、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子”;與李白、李並稱“飲酒八仙”;與、盧藏勇、宋、、茍、李白、孟浩然、王維、司馬等壹起。,他們被稱為“神仙十友”。
他的詩以絕句聞名。除了祭祀動作和詩詞,他的寫景和抒情別具壹格,清新別致,其中《唱柳》和《還鄉》膾炙人口,傳誦千古。他的作品大部分是零散的,全唐詩記載了19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