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建置沿革:無錫建置沿革:無錫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壹,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
無錫地名的由來
“無錫錫山山無錫”:提起“無錫”這個我們居住城市的地名由來,總會有上了年紀的人用飽經滄桑的口氣這麽說。的確,無錫有座著名的錫山。但為什麽又偏偏叫做“無錫”呢?
《無錫市誌》(1995年)專辟壹節,說明“無錫”來源的。它說是2種說法,實際是3種:
A、歷史上曾經有錫,後被采盡,故名“無錫”。
B、古越語地名。但隨著歷史演變,用漢字記錄其音,原義不明,後入望文生義,妄加解釋。
C、來源同B,其意為某個古越人部落的圖騰,是壹種神鳥。
歷史上的無錫曾經有過梅裏、吳墟、梁溪、金匱等等的稱呼。“無錫”這壹名稱最早見於《漢書·地理誌》。據壹些古籍的記載,說是在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的年代,惠山的東峰發現了錫礦,故名之錫山。當時是“青銅時代”;人們為爭奪采礦,發生了不少鬥毆流血,到戰國末年,錫礦采盡,秦始皇大將王翦率軍攻克蘭陵(常州)後,在錫山駐紮,埋鍋造飯之時,發現壹塊占碑.上刻:
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
有錫診,天下弊;無錫父,天下濟。
王翦自認此碑出露標誌著天下從此太平,故以“無錫”為此地名;而到了王莽“新朝”時,推行“新政”,歡喜把——切既成概念“顛倒”過來。以示其“革命”,無錫遂變“有錫”。但“有錫”沒幾年,東漢時又恢復了“無錫”,壹直沿用至今。
這壹美好的傳說,在戰亂頻仍,渴望太平的年代,肯定是深得人心的。但礦物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根據地質結構分析,無錫地區不存在生成錫礦的可能。也有專家表示,根據陽山是座火山,以及馬山有錫礦礦化現象的情況分析,古代有些許錫礦被挖盡的情況也不況分析,古代有些許錫礦被挖盡的情況也不能排除。陸國新先生則認為,這裏可能有壹個歷史的誤會:即使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青山灣壹帶還能找到鉛鋅礦苗(方鉛礦,細如發絲)。而鉛鋅礦在全國分布極廣,也許當時百姓爭采的是鉛,鉛與錫外表相似,也是“青銅”中的壹種成份。
歷史語言學是現代發展起來的壹門邊緣學科。壹批地名學者、語言學者、歷史地理學者在總結前入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對江浙地區大量地名的調查研究後,比較了這壹地區諸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蘇等等的地名,認為“無錫”有可能和它們壹櫸,屬於齊頭式地名,冠首字雖然寫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浯的發語詞,無實義。而這些地名隨著古代吳越地區的氏族遷徙、流散和與華夏族的融合,原義漸至湮沒,但壹部分卻因用漢字記錄同樣的音而保存下來。當然,“錫”的原義因古越語快亡已久,是無從考證的了。這種說法的根據是“吳越二邦,同氣***俗”,有道理卻也水遠無法求得確認。要知道,如果無錫的地名出現在吳越的早期,那可要比《漢書》的著作年代要早得多了,但哪又有誰說得清呢?
從語音的流變中,又有壹種說法,說“無錫”不過是“吳墟”的音轉。聊備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