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範仲淹壹生的主要事跡

範仲淹壹生的主要事跡

以教促學

天盛五年(1027),範仲淹喪母,居南京應天府(今商丘)。當時顏姝留在南京,認識應天天府。他聽說範仲淹很有名,就邀請他到付雪工作,負責應天書院。範仲淹主持教務時,勤於督學,以身作則,首創時事政治理論。每當他談到世界事務時,他都發表無私的聲明。當時士大夫匡正世風,嚴於律己,提倡節操,是範仲淹倡導的,書院學風也煥然壹新,範仲淹的名聲越來越大。?

天盛六年(1028),範仲淹向朝廷呈上《執政之書》繁文縟節,要求改革吏治,裁撤冗員,安撫將領。宰相王增非常賞識萬的才能。顏姝在樞密時,王增極力推薦範仲淹,顏姝親自呈上範仲淹過去的功績。?12月,仁宗招範仲淹進京,任秘閣校尉,負責整理、整理禦書典籍。

坦率地說

天盛七年(1029),仁宗十九歲,張喜安(宋真宗皇後張喜安)仍主持朝政。冬日的至日,仁宗要帶領百官在惠慶殿為太後祝壽。範仲淹認為這種做法把家禮和國禮混為壹談,於是對舒仁宗說:“皇帝與父母有事,不是為大臣做的;想孝順,可以在內宮做家庭禮儀。若以百官拜太後,有損皇帝威嚴。”建議仁宗放棄崇拜。我向皇宮報告,沒有得到答復。範仲淹又上書太後,要求仁宗回國。奏書入宮,又沈入海中。

李青新政

清三年(1043),元昊求和,西方情況稍好。仁宗召範仲淹回京,授密約,任命歐陽修、於禁、王肅、蔡襄為諫臣(俗稱“四諫”),取得了進展。六月,諫官說範仲淹有殺輔之才,仁宗要拜,要學政治,範仲淹不肯。八月,仁宗革除副丞相王,然後拜範仲淹為參政員。?

調整侍郎結構後,仁宗多次召見富弼、範仲淹等人,商議天下大事。範仲淹雖然感謝皇帝的好意,但他認為事情已經做得井井有條,朝廷的弊端也是日積月累,不是壹朝壹夕可以改變的。仁宗於是親自上書,開了天章閣,擺設筆硯,讓他們坐等。範仲淹嚇壞了。退朝後,他壹方面寫了《答陳手書十事》,另壹方面又向仁宗講了《開公抑運》等十件事。仁宗采納,詔令統壹頒布,昭告天下。只有朝廷的兵法因為輔臣的反對而被廢棄。

擴展數據

宋太宗端公二年(989),八月二十九日(公歷65438+十月1),範仲淹出生於河北石家莊市正定縣。100天後和家人去了吳縣(今蘇州)。他的父親樊勇從吳越國王錢俶那裏回到了宋。歷任承德、吳昕、武寧刺史,卒於淳化元年(公元990年)。謝的母親窮困無助,抱著兩歲的範仲淹,改嫁山東梓縣(今鄒平縣村)巡撫河南村朱。範仲淹也改姓,取名朱稱,並在朱家長大。

範仲淹從小學習就很努力。朱家尖是常山的壹個有錢人,但為了獲得靈感,他經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李泉寺寄宿學習。早晚讀諷刺朗誦,給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難。他每天只煮壹碗稠粥,涼後切成四塊,早晚各吃兩片,拌些鹹菜,拌上醋汁,吃完繼續看書。後人有[6]之譽,但他對這種窮困潦倒的生活毫不在意,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書上,以讀書為樂。

時隔近三年,範仲淹幾乎讀完了常山縣的所有書籍,他的求知欲在這裏逐漸得不到滿足。壹個偶然的事件暴露了範仲淹家世的秘密。他發現自己是王家的兒子,多年來壹直靠繼父照顧生活。範仲淹被這件事深深地刺激和震撼了。在悔恨與遺憾的交集下,他決定離開朱家壹家,自立自強,好好學習,等到將來事業有成了再去贍養母親。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件簡單的衣服,背上壹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含淚告別母親,徒步離開常山去讀書。

百度百科-範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