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世紀寶鼎 資料

世紀寶鼎 資料

23 世紀寶鼎(dǐng)

聯合國在它成立50周年前夕,得到了壹份珍貴的生日禮物——由中國人民贈送的巨型青銅器——世紀寶鼎。

世紀寶鼎安放在聯合國大廈北花園綠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聯合國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即將來臨的21世紀。鼎重1.5噸,三足雙耳,腹略鼓,底渾圓,四周有商周紋飾,浮雕獸面,雲紋填底。底座上飾56條龍,象征華夏的56個民族都是龍的傳人。鼎內鑄(zhù)有銘(míng)文“鑄贈世紀寶鼎,慶賀聯合國五十華誕”。鼎座前為“世紀寶鼎”四個金文大字。鼎座後面書寫“中華人民***和國贈 壹九九五年十月”。整個寶鼎造型古樸,工藝精湛(zhàn),堪稱宏偉傑作。

鼎在遠古的時候,是中國先民使用的壹種炊具,後來又發展成為壹種禮器。中國成語中有“鐘鳴鼎食”和“壹言九鼎”之說,反映了鼎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的獨特地位。鼎作為壹種重要禮器,象征著團結、統壹和權威,是代表和平、發展、昌(chāng)盛的吉祥物。這座世紀寶鼎,集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之大成,熔(róng)古代技藝與現代科技於壹爐。它的整體結構(gòu)、藝術造型和紋飾配制,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聯合國珍藏著世界各國贈送的禮品,各有意義。中國的這個寶鼎寓(yù)意更深。鼎誌昌盛,龍兆吉祥。它表達了中國人民對聯合國的美好祝願,對創造壹個更加美好的新世紀的希冀。這也是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同心願。

壹. 鼎與古代青銅器

自從發現了青銅材質,人類文化從原始社會躍入壹個新的文明階段,青銅遂成為壹個時代鮮明的標誌。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有壹半是由羽羽生輝的青銅器鑄造出來的。從公元前二千年之前,由黃河流域中原二裏頭文化(即十三朝古都洛陽東郊)和其上遊齊家文化為代表的最早面世的青銅器來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成為延續二千多年的青銅器時代,在中華文明史冊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在青銅器早期為新石器時代,散見的只有陶器制品,而青銅器時代後期,則被瓷器和鐵器制品所代替。所以在二千多年的青銅器歷史長河中,其制品五光十色,其工藝流光異彩。既有權力象征的各種銅鼎重器,也有尊、壺、鬲、觥、觚、鐘、燈、爐等各種宮廷禮器、祭器、酒器、盛器和生活用品、陳設品、工藝品,其造型也遍及龍、虎、牛、馬、羊、鹿、象、人、鳥等各種形態和飾物,僅紋飾就有獸面紋、乳行紋、蚊紋、風紋雷紋、龍形紋、龜魚紋、曲折紋、雲雷紋、蟠螭紋、幾何紋、竹節紋、菱形紋、直紋、斜紋、六山紋、葉紋等幾十種。從生活用品到樂器,從飾品到戰爭武器。可以說如繁星滿天,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充分記錄了中華文明史的輝煌時代,也是歷代王室、宮廷、候門、伯爵們生前陳設豪華璀璨耀目,死後追求不朽,陪葬昂貴富麗和考究的佐證。

世界各文明古國都經歷過青銅時代,唯有古代中國賦予青銅器以重要的社會意義、深厚的精神內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藝術形式。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夏、商、周三個朝代,前後延續了2,000多年。近代以來,青銅器大量出土,使長久處於朦朧的中國古代史面貌逐漸清晰起來。

中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階級社會,而象征國家政治權勢和軍權、神權的青銅制造業,完全為貴族所壟斷,這些青銅器的制造均是以貴族的意誌、需要和審美意願為依歸。中國青銅器歷經20多個世紀的發展衍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發展時期

時間分野

初期

夏代

商代風格盛行期

商代遷都殷(今河南安陽)以後至西周前期,約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時期。

西周風格成熟期

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

東周風格盛行期

春秋中期至戰國時期

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後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權勢的象征物。夏鑄九鼎的傳說,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發生於春秋時代的“問鼎中原”事件,是這種觀念的延續。而現今已發現的中國古代體量最大的青銅器——商代司母戊鼎,則可讓我們感受到鼎予人的精神震撼。

二. 鼎文化概說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壹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壹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鼎被賦予神聖的色彩,起源於禹鑄九鼎的傳說。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裏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壹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

歷史上有“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 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沈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壹事物的風範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壹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資料來源:

與鼎相關的典故和詞語來源

夏傳九鼎

可以和考古發現相印證的是,不少古代文獻都把中國開始鑄造青銅器的年代定在夏代。相傳,由於夏禹治水有功,被擁戴為王,九州(代表中國各地) 各部落領袖紛紛把他們的藏金(青銅)獻給夏禹,而各方國的酋長,也把他們各族的圖像進奉。夏禹於是利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九座大鼎,並把各種圖像裝飾到鼎上,用來象征九州 。

夏禹所鑄的九個大鼎,後來便成為夏商周三代相傳、作為國家政權象征的「九鼎」,而「定鼎」、「問鼎」、「鼎遷」,都是指國家政權的確立或變革,這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這九個鼎後來流傳至春秋時代的東周王室,並出現楚王「問鼎中原」的故事。這壹故事發展到漢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據說九鼎後來被秦昭王奪走,搬運途中壹只鼎掉進了泗水。秦始皇時派人打撈,剛拽出水面,被龍咬斷繩索又落入水中——因為秦朝無德,不該保有九鼎。

————————————————

問鼎 《漫畫問鼎》

我們常常聽到別人說問鼎三甲、問鼎中原、問鼎拳王寶座等等,其實問鼎的故事源自春秋時代楚莊王向王孫滿問鼎的歷史故事。楚莊王故意在洛水附近邊界駐軍,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楚莊王就向王孫滿打聽周室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很有技巧地回答說:天子能夠得到天下是因為他有德行而非因為有鼎,並歷舉夏商朝君主為例,以說明如果有德行,即使鼎小也很重,反之,雖大亦輕。周室雖漸衰微,但仍然是天定的統治者,所以鼎的輕重是不可隨便問的。楚莊王問鼎意在取代周室,取得天下。這就是鼎對國家十分重要的原因。

—————————————————

“列鼎而食” 和“鐘鳴鼎食”

古代的貴族通常用鼎來煮肉,把不同類的肉分用幾個鼎來煮,熟後直接取食,因此古籍中有“列鼎而食”的說法。

另外,到商、周時代,常以青銅鑄造鼎做為祭祀的禮器,青銅器的鑄造過程較陶器困難得多,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與資源,通常只有統冶階級才有能力鑄造,因此鼎也就成為貴族地位和階級的象征,所以又以“鐘鳴鼎食”代表貴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