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閱讀教學能力

文言文閱讀教學能力

1. 如何提高學生在文言文中的閱讀能力

文言文主要是指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壹種書面語,其特征是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並且不使用標點,俗稱“之乎者也”。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對文言文中的優秀作品的學習,可以了解其中的民族文化,體會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繼承民族優良傳統。

《語文教學大綱》《語文課程標準》以及《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壹考試大綱》對中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都有具體要求。而從日常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對文言文學習有壹種畏難甚至抵觸情緒,文言文教學處於壹種較為尷尬的境地。

如何培養和提高中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文言文教學實踐,就文言文教學環節和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作壹探究與嘗試。 壹、從讀壹本文言文原著入手,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對壹切人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

中國古代更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典言。這都是強調興趣和愛好的重要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好文言文,培養學生的濃厚興趣自然非常重要。上第壹節文言課,我拿來壹本《聊齋誌異》。

學生大都看過而且很喜歡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我先給學生大略介紹小說內容,又說看電視劇固然有意思,但閱讀原著,味道更足。然後我用白話給學生講了《狼三則》其壹。

故事引人入勝,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講完後,有的學生要求再講壹個。

我說:“本故事中,屠戶得到了壹只死狼,還有壹次他捉到了壹只活狼,妳想知道他是怎樣捉到的嗎?”學生轟然說:“想!”我就把印刷好的《狼三則》其三原文發給學生,讓他們閱讀。十分鐘後,我問學生:“明白了嗎?”有的學生說明白了,但大多數學生說不明白。

我借此機會告訴學生,《聊齋誌異》有幾百篇故事,壹篇比壹篇有意思,妳想看明白就要學好文言文。接著,我帶領學生把這篇文章具體細致的學習完畢。

學生學的很有興致,聽得也非常認真仔細,情緒都很興奮,效果特別好。以後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壹直都能懷著比較濃厚的興趣。

二、正確朗讀文言文 文言文的學習要重視“讀”,而且是“朗讀”。詞語教學在文言文教學中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學生的充分朗讀作基礎,則往往會適得其反。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註釋朗讀課文,熟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篇章的大概內容。

2. 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語文能力

壹、高中語文閱讀能力 1.要充分體現社會發展需求的時代特征. 貫徹素質教育思想,迎接知識經濟挑戰,這是新時代賦予教育領域的戰略性課題.時下,世界各國都把制訂教育發展戰略放在首要地位.而全面提高現代人的素質,培養能適應社會生存與推動社會發展的人才將成為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素質教育著眼於人的價值潛能的開發,這就要求語文教學也要以人的發展為本,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人的發展,關心人的發展. 2.要充分體現高中教育是“高層次的基礎教育”的鮮明特點. 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初步形成科學世界觀、人生觀的關鍵時期,是青年學生準備接受高等教育或走向工作崗位的前沿,是完成“高層次的基礎教育”的階段.它有別於九年制義務教育.這應該作為高中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目標的出發點. 我們要讓學生在高壹層次的閱讀中,在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和精美得體的語言佳境中得到感悟,受到熏陶,以形成求真、從善、愛美的思想品質,為他們走上社會或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二、高中語文閱讀能力的框架結構的合理分解 閱讀能力的核心是學生的語感能力.語感是對語言現象的感應能力.這些語言現象包括這樣幾個方面:( 1)語音,語言的聲音載體;(2)語義,書面符號所代表的某種含義;(3)語法, 語言賴以組織成文的規則 ;(4)語境,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語言所表達的特殊含義;(5)語脈,語言組織的邏輯、情感等內在依據.這就是閱讀能力的核心部分,融入以下三個層面的六種能力,呈現不同層次發展的高中閱讀能力的立體結構. 第壹層面:篩選能力和闡釋能力 我們正在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篩選、闡釋信息的能力將成為現代社會最為基本、最為需要、最為實用的閱讀能力. 文章是信息的載體,在閱讀過程中,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做到逐詞逐句落實過關.因為文中所載負的信息,對於全文的主旨來說,並非都是至關重要的,對於讀者來講,也並非都是有效信息,閱讀時往往需要根據閱讀目的,迅速而準確地篩選出最有理解價值的部分. 至於如何培養篩選信息的能力,可著重把握以下幾條: (1)具有明確的閱讀目的,並貫穿於閱讀活動的始終. (2)養成對文章內容的辨析力.首先要學會辨析哪些是主要內容,哪些是壹般內容;其次要學會辨析內容的性質,學會辨析內容之間的聯系. (3)養成對文章語言的辨析力.篩選信息,歸根到底是對語言的篩選.對語言的辨析力要養成兩項基本功,壹是準確把握語句所傳遞的信息,二是全面把握語句所傳遞的信息. 闡釋能力,主要是指闡發、解釋詞義與句意的能力. 闡釋詞義,應該集中抓好對文章“關鍵性詞語”闡釋能力的培養.所謂“關鍵性詞語”主要是指在文中具有高度概括作用的詞語;在壹定語境中,具有特殊意義的詞語;在壹般文章中很少用到的新鮮而生疏的詞語;在文章中具有對照、比較和呼應關系的詞語. 闡釋詞義常見有以下七種方法. (1)定義詮釋法.采用科學定義,說明詮釋,劃分歸納的方法.這是闡釋詞義的基本方法.或確切簡明地下定義;或要言不煩地說明詞語的意思;或用歸類舉例說明適用的範圍. (2)拆註綜合法.采用把詞語拆開分別註釋, 然後綜合起來闡釋的方法. (3)造字分析法.根據漢字字形結構,進行分析. (4)同義換詞法.用同義詞作闡釋,可用常用詞解釋生僻詞; 用現代詞解釋古代詞;用普通話語匯解釋方言詞. (5)點源引流法.先交代詞語的由來與本義, 再點明詞義後來的變化與本文中的意思. (6)比喻描繪法.用具體形象的比喻解釋詞義. (7)語境深掘法.有的文章遣詞內容豐富、含蓄,既有表層意義,還有深層含義.在特定場合,詞語的真正含義與表層意義截然相反.閱讀時應從整體把握,從不同角度反復揣摩. 闡釋句意是文章閱讀的重要環節,古人雲:“積句成篇”,如果這壹環節得不到加強,整體把握全文的質量就會大受影響,較高層次的閱讀能力也就難以形成,闡釋句意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弄清句子所植根的土壤,探明句子產生的特定語境來闡釋句意. (2)依據文章主旨來闡釋句意. (3)運用語法、修辭知識來幫助闡釋句意.對於結構復雜的句子;可運用學到的語法知識,對句子進行結構分析,先分清是單句還是復句,單句可抓住第壹層以理解整句的基本意義. (4)根據句子在文中的動態過程闡釋句中的隱含信息. 在閱讀時,有時句意雙關;有時隱約其辭;有時正話反說;有時明知故問;有時刻意曲筆;有時跳躍跌宕;“言在此而意在彼”,給讀者理解帶來困難.但若疏理清句子在動態中的發展變化,那句意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旨,那語言內在的潛臺詞,那字裏行間的“沈默的語言”是會呼之而出的. 第二層面: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 分析是把整體分解為部分,並對這部分作獨立的研究.分析能力是對閱讀材料中抽象概括的內容進行具體闡發的能力. 綜合則是把部分結合成整體,它不是各部分簡單的相加,而是再現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多種多樣的、內在的本質的聯系.綜合能力是對閱讀材料中具體的內容進行抽象、理性概括的能力. 值得註意的是分析和綜合本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開的.分析以事物的整體為前提,綜合往往是在分析的基礎上形。

3. 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應該如何處理好"言"與"文"的關系

文言文教學中,如何處理好“文”與“言”的關系發布者:林文新 發布日期:2011-04-26◆ 文言文教學中處理好“言”和“文”的關系,意義重大.文言文教什麽呢?顧名思義,壹個是“言”,壹個就是“文”.文言文教學能不能體現出它應該有的內涵,體現它本身的教學規律,就是看妳如何處理好“言”與“文”這壹對矛盾.從日常的文言文教學的情況來看,課堂教學存在的最大失誤,或者說對文言文教學質量和效果影響最大的問題,也就是這兩者關系處理不好. 文言文要教得基本到位,“言”和“文”壹定要融合在壹起文言文要教得基本到位,“言”和“文”壹定要融合在壹起.但是形成這樣壹個認識以後,在教學實踐中還有壹些值得我們去探究和思考的、具體的、實在的深層問題,就是兩者怎麽融合. 平日教學中對“言”的理解往往不到位文言文的“言”到底是什麽呢?現在很多老師意識到要註意到“言”,但是他對這個“言”的理解非常的狹窄,他認為所謂文言文的“言”就是知識,甚至有更狹隘的理解,像我們高中,有人認為文言文的“言”就是古代漢語的語法.這種理解盡管註意到了兩者的結合,其實還是沒有全面的把握文言文教學的基本任務.語言的內涵不清楚.◆ 文言文中的“言”指:詞語積累、古漢語語法、誦讀方法、文言語感文言文的“言”有很多層次和方面,我梳理了有五個方面.第壹個是大家關註的,就是詞語的積累.這個詞語積累,我覺得還要分開,實詞主要是壹個強調厚實的積累,實在的積累.虛詞就我自己的理解,恐怕不是和實詞壹樣的,要在反復讀的過程中,掌握哪個虛詞多少用法還不是這麽壹回事,所以這是壹類.那麽第二個呢?我覺得文言文的“言”,要了解壹點古代漢語的語法.要的,從我個人教學的思考和自己學文言文的角度講,懂壹點效率可能高壹點.第三個呢?我覺得更重要的就是掌握文言文它本身的誦讀方法、解讀方法,它有它的特點,這個都是言的基本內涵.其中有壹個,常常被我們老師和我們自己忽視的(徐老師是不是同意我這個看法),這個文言文的“言”其實有壹個很重要的就是文言的語感,應該說語感是文言文的“言”的最高層面,因為學生無論從高考做題也好,從平時閱讀淺易文的過程來看,他真的套用去分析的也不多,要回想壹下這個詩詞有幾個意象,壹個壹個套的也不多.語感形成以後,就是課程標準所規定的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妳才有.所以我可能沒有把它壹壹列全.我覺得這個“言”的內涵應該全面去了解.◆ 文言文教學中“文”的內涵:文章、文學、文化除了“文言”以外還有文章、文學、有文化.那麽就“文”的層面來講,至少有這樣三個大的層面:第壹個“文章”,因為很多經典的文言文,比如說像《嶽陽樓記》,我們今天教的.這篇文章,它本身從文章學的角度講就很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僅僅抓住壹個“言”,把這麽好的壹種架構放棄了,那這文言文教學很多應該承擔的任務就體現不出來.那麽就文章本身又有很多東西,我們這裏就不壹壹去說了,文章本身也很豐富,有很多文言文的作品,它又是文學作品,像《狼》是小說,我們在這篇《狼》中,不僅僅可以學到言,我們還可以學到小說的壹些文學的素養.◆ 文言文教學中如何做到“言”和“文”的融合?文和言的內涵要跳出以前那個狹隘的理解,在這個基礎上去考慮兩者怎麽融合,那麽這個兩者的融合,我有壹個基本想法,就是要立足於言進行教學,在言的教學過程中,去融合文的內涵,跳出狹隘的言,那麽講到這壹點我就想,今天我聽了兩節我們景範中學兩位老師執教的文言文的閱讀課,對這個,我的壹些想法,我還是比較壹致的,她們體現也是比較到位的,妳比如說第壹位老師那個《狼》,姓馬的老師,馬老師可能知道,妳看她整個教學的流程,每壹步都立足於言,第壹步文言知識的梳理,這是壹個很集中的很直接的解決言的問題,然後第二步呢,是學生復述狼的故事,這個復述其實就是壹個言的活動,就是壹個文言文的言語活動,而且我非常欣賞這樣壹種活動方式,她跳出了壹個簡單的壹種對等翻譯的單壹的形式,第三個層面講故事,其實講故事仍然是著眼於對言的壹種理解,學生接受了內化然後再表達出來,再接下去有壹個細節我印象特別深,她對這個《狼》的主旨的把握,抓住壹個句子,“狼亦黠矣” 壹個“亦”“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她抓住其中壹個“亦”和壹個“耳”,讓學生去品味、去思考,我覺得這是最典型的把“言”和“文”融合在壹起.小說的主旨、狼的形象、詩詞的體味,這就是“言”和“文”融合的比較成功的壹種教學處理.◆ 究竟什麽叫做文言文閱讀?什麽叫文言文閱讀,什麽叫閱讀,所謂閱讀就是老師帶著學生走進去走出來,文言文閱讀也是如此,馬老師剛才舉了壹個例子,其實就是這樣的,她首先從文本裏出來,把握這個狼的特征,然後這個狼的特征形成了,不是像架空的高處走,再回到文本中去,這樣壹個進去、出來的過程,應該說是壹個比較正確的,閱讀教學的理念,體現在文言文裏頭,就是把言和文兩者融合的可以說是天衣無縫,效果非常理想.◆ 文言文教學中不能把“言”和“文”的教學割。

4. 怎樣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

眾所周知,閱讀水平的提高並非靠壹日之功,文言文閱讀也不例外.最有效的辦法只有兩條:壹條是積累,壹條是轉化. 先說積累.不少人學習文言文只滿足於掃清文字障礙,認為老師已講清楚,我也明白,這就夠了.老師壹篇壹篇地講,學生壹篇壹篇地學.到了高三下學期總復習的時候,妳問他還記得幾篇的時候,他就會茫然地搖搖頭說,壹篇也不記得了.這種學習方法是極不可取的.因此學習文言文的第壹就是要積累.而積累的最好辦法就是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幹重要篇章熟記在心,文言的實詞的意義、虛詞的運用、各種句式的變化等也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過背誦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那麽,需要背誦多少篇章呢?新修訂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己有明確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語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壹定數量的名篇.”這“壹定數量”,在大綱中規定為《蜀道難》、《聲聲慢》、《長亭送別》等詩詞曲50首,《勸學》、《蘭亭集序》、《赤壁賦》等古文20篇(段).這些是對每壹位高中生的最起碼的要求.隨著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妳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這就好比蓋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堅固,房子也就可以蓋得越高.背誦就是學習文言文的地基,這是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根本途徑,除此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在這方面不肯花時間,到了考試時再問怎麽辦,就好像揪著自己的頭發要離開地球壹樣,那真是毫無辦法了. 再說轉化.這裏說的轉化是指遷移能力,即在閱讀背誦的基礎上,能夠閱讀其他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就是要掌握壹些文言的學習規律和方法,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掌握實詞的意義.雖然《大綱》中只規定需要掌握150個文言實詞,但實詞掌握得越多,閱讀水平就越高,這是不爭的事實.掌握文言實詞主要有4個方面: 1.詞的古今異義.著重掌握詞語古今意義的變化,有的詞義擴大了,有的詞義縮小了,還有的詞義轉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題d項“人災,絕食者千余家”句中,“絕食”作“斷絕糧食”講,與今天的“絕食”意義完全不同.這是詞義演變. 2.壹詞多義.文言中詞的多義現象非常普遍,壹個詞往往少則有幾個義項,多則有十幾個義項,在學習時要隨時總結,不斷深化.如“發”字,在“見其發矢十中八九”(《賣油翁》)中作“發射”,在“頃之,未發,太子遲之”(《荊軻刺秦王》)中作“出發”;在“去北軍二裏余,同時發火”(《赤壁之戰》)中作“點燃”;在“發圖,圖窮而匕首見”(《荊軻刺秦王》)中作“打開”;在“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五人墓碑記》)中作“發動”;在“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誌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中作“抒發”;在“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君後援”(《赤壁之戰》)中作“派遣”;在“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中作“征發,征調”;在“即道意中事,無毫發爽”(《促織》)中作“極短的長度單位,十毫為壹發”;在“野芳發而幽香”(《醉翁亭記》)中作“開放”等.這些都是課內所見的,平時不斷積累實詞在語境中的意義,掌握得越來越多,就會形成觸類旁通的能力,閱讀能力自然會不斷提高.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應該用甲字,而使用時卻借用與其意義毫不相幹、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張良出,要項伯”(《鴻門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壹些古今字,在課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範圍,這是由於在古代有的字義項較多,後來就在原字的基礎上另造了壹個新字,以分擔它的壹個意義,原來的字叫古字,後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從意義上看,通假字與本字是無關的,而古字與今字則是有關的.高中課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約不超過100個,識記起來並不困難. 4.詞類的活用.古漢語有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功能,並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還改變了讀音.這是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如名詞用作動詞,名詞用作狀語,名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形容詞用作名詞,形容詞用作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動詞用作名詞,動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理解詞類活用對掌握實詞是大有好處的,但不必死記硬背.在平時學習、誦讀過程中,即可把握這種語言現象,關鍵要用心去理解. 掌握虛詞的用法.虛詞在文言文中雖然數量較少,但使用的頻率高,用法靈活,語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學習難點之壹.由於虛詞常常分屬於幾類詞性,故學習時首先要註意分清其詞性,然後弄清其意義和語法作用.《大綱》規定要掌握18個虛詞,2000年《考試說明》規定要掌握30個虛詞.我們可以把這些虛詞分為若幹類來把握:以代詞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詞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詞為主的有“以、於”等,以連詞為主的有“而、則”等,以語氣詞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詞“焉”等. 把握文言句式.只要有了誦讀的基礎,。

5. 怎樣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關於文言文閱讀的教學,高中新課標有兩方面的要求。壹是要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註重在閱讀實踐中舉壹反三;背誦壹定數量的名篇。二是體會作品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壹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這就是說,文言文的教學,首先要克服語言上的障礙。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詞語,理解詞義和句式,始終是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重點。而朗讀、背誦和詞義、句式的歸納對比練習以及古文今譯練習,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據必修課教材的整體安排,本單元還要學習提要鉤玄的讀書方法。概括要點,提取精要,是閱讀中的壹個重要環節。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學、初中的閱讀教學中就訓練過。高中階段,課文的難度增大了,閱讀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僅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對壹句話或幾句話、壹段話或幾段話以及對有關的某部分內容,都要能夠根據需要,正確而熟練地進行概括。

概括要點必須在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認真閱讀,理清思路,是恰當概括的前提;把握住關鍵語句,對保證概括的準確性也具有重要意義。對內容要點的概括,離不開壹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細節,善於把握住相關事物的聯系、把握住它們的相同點或不同點。文章內容的分析,則離不開對背景知識的掌握,也離不開對表達方式的理解。教學中應從實際出發,引導學生更好地全面把握課文的內容。

6. 如何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能力

妳好

培養學生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任務之壹。所謂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指學生借助工具書,能直接閱讀戰國以來歷代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著作中壹部分淺顯平易的文章。壹般古籍,不象我們的教科書,有那麽詳盡通俗的註解,甚至未加標點,那怕是較淺易的文章,要讀懂它也不容易。

壹、精選篇章,抓好熟讀、背誦壹環

這是歷來的傳統經驗。要進壹步研究的,是學生必須讀多少文言文,背熟多少文言文,怎樣才能背熟壹定數量的文言文。學生要真正能夠獨立閱讀哪怕是較淺易的文言古籍,不讀上100—150篇文言文是不行的,而熟讀到背誦程度的,至少在50—60篇之間。其所以要求熟讀、背誦五六十篇,是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不僅熟悉文言文句法的特點,而且能掌握閱讀壹般文言文古籍所必須掌握的文言詞語。 中學生課業負擔沈重,熟讀、背誦50—60篇文章可能嗎?如果按十個學期計算,平均每學期不過五六篇,只要增加課堂的朗讀因素,只要重視背誦、默寫的反復檢查,只要入選的文章便於朗誦,是完全可能的。而這三者中,精選篇章又是重要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凡是生動活潑,能引起讀者強烈興趣的作品,都是容易熟而且經久難忘的;凡是枯燥乏味,不能引起讀者強烈興趣的作品,都是難以讀熟而且容易忘記的。抓好讀熟、背誦壹環,督促學生反復溫習是重要的,但尤須在精選文章上用功夫,要選擇短小精悍、文質兼美的讓學生精讀,而且要各類文章齊備。

此外,在教法上要註意啟發學生自學鉆研,也是很重要的。凡是采用註入式的教法,學生對所學的東西難以記住;凡是經過自己獨立思考、認真鉆研過的東西,學生則難以忘記。每個教師在教學中都有這個體會。

二、系統整理,掌握壹定數量詞語

嚴格說來,要具有獨立閱讀哪怕是較淺易的文言古籍有能力,單是讀了百多篇,背熟50—60篇短文還是不夠的。這就要求我們采用科學化的教法,使學生掌握閱讀壹般古籍所必須撐的文言句式和常用詞語。文言句式並不復雜,教學中容易解決,本文只就詞語方面來進行壹些探討。 這裏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到底要掌握多少文言常用詞語。文言常用詞語為1350個左右。而在這些詞語中,學生有500多個,實際上要著重講析的只有800多個。這就說明,即使是閱讀《孟子》那樣的古代哲學著作,在文言詞語方面著重講析800多個也就夠了。 對這些要著重掌握的詞語,要使學生熟悉它,讀後能舉壹反三,單是逐課講釋是不行的,必須在壹個單元結束以後,指導學生進行系統的歸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