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孫子兵法》的作者與成書,自宋以來,人們就爭論不已。概括起來,主要觀點有如下幾種:
1、成書於春秋末,孫武著。漢司馬遷《史記》、曹操《孫子略解》、明宋濂《諸子辨》、胡應麟《四部正訛》、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孫星衍《孫子十家註序》等,都持此觀點。
2、成書於春秋末,本於孫武,成於孫臏。明吳興松筠館主人在《孫子參同序》中提出這壹觀點。今人陳啟天在《孫子兵法校釋》中進壹步提出,“武之兵法授之於臏,臏即據之撰十三篇”。日人武內義雄亦認為十三篇不出於孫武,而出於孫臏。
3、成書於春秋末,伍子胥著。認為孫武即伍子胥,孫臏乃伍子胥之後,居阿、鄄之間,改姓孫。清人牟庭在《校正孫子》中提出這壹觀點。
4、成書於春秋末、戰國初,山林處士所為。南宋葉適在《習學記言》卷四十六《孫子》中即持這壹觀點。
5、成書於戰國,非孫武所著。據歐陽修在梅堯臣《〈孫子註〉後序》中稱,梅堯臣認為此書乃“戰國相傾之說” ,非孫武所著。清人全祖望等贊同。
6、成書於戰國,孫臏著,孫武與孫臏為壹人。中國學者錢穆與日本學者齋藤拙堂即持此說。今人金德建在《古籍叢考·孫子十三篇作於孫臏考》中亦認為《孫子兵法》的作者為孫臏。
7、不可得而知。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稱:“孫武事吳闔廬而不見於《左氏傳》,未知其果何時人也。”清人姚際恒《古今偽書考》亦認為,孫武及《孫子兵法》“皆不可得而知”。黃雲眉《古今偽書考補正》:“孫武之有無其人雖未暇定,而十三篇之非孫武書則固無可疑者。”
8、“十三篇”作者是孫武,但孫武不是田書之孫,而是田無宇的長子田武子開,田乞、田書是其弟。今人田昌五先生在1992年山東臨沂召開的第三屆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上提出這壹觀點。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同時出土,證明《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不是壹書,《漢書·藝文誌》將《吳孫子兵法》與《齊孫子》分別著錄是有根據的。但關於《孫子兵法》的作者和成書問題的爭論仍未停止。李零認為,《孫子兵法》不是春秋末孫武親著,而是“孫子學派”軍事思想的記錄,成書過程大約從春秋末期的吳國開始,到戰國時的齊國,經過長期整理於戰國中期成書,其中不能排除孫臏參與了對此書整理的可能性。郭化若認為,《孫子兵法》是孫武的門徒等根據孫武的著述整理而成,其思想體系屬於孫武,成書時間大概在春秋末至戰國初。楊丙安、陳彭則認為,《孫子兵法》奠基於春秋,基本完成於戰國,定型於秦漢。 我們認為,《孫子兵法》應為孫武所著,在春秋末期既已成書。其後學雖曾對之進行校理,但這種校理是在《孫子兵法》已經成書的基礎上進行的。
明確記載《孫子兵法》作者與成書時間的,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其中講到:“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又據《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闔廬三年(前512年),吳軍在攻克楚城舒(治今安徽廬江縣西南)後,就想攻打楚國都城郢(在今江陵西北),“將軍孫武曰:‘民勞,未可,待之。’”同書《伍子胥列傳》中有相同記載。這些記載告訴我們:《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武,他在公元前512年攻楚之前即已為吳國“將軍”。關於孫武獻書的時間,後漢趙曄撰《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明確記載是在闔廬三年,與他勸阻吳王攻郢是在同年。這壹時間與《史記》相印證,應是比較可靠的。至少至今尚未發現能否定這壹記載的確鑿證據。又據《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載,闔廬九年,“吳王謂子胥、孫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對曰:‘楚將囊瓦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闔廬聽之。”於是有吳楚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或說今漢川北)之戰,吳軍“五戰,遂至郢”。另據同書《孫子列傳》和《伍子胥列傳》記載,孫武參與了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謀劃,在吳國稱霸中,他們都是有功勞的。 宋以來否定以上記載的主要理由大致有三:壹是《左傳》等典籍中沒有關於孫武事跡的記載;二是春秋時期無私家著書;三是春秋時期沒有《孫子兵法》中所說的那麽大的戰爭規模。對此,我們須做壹簡要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