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李廣是壹個怎樣的人呢?
第壹,善於打硬仗,以戰促和。
七王之亂時,李廣在與太尉周亞夫壹起反擊叛軍,在昌邑城下因繳獲叛軍帥旗而揚名天下。
李廣歷任上谷、尚軍、北地、雁門、戴軍、雲中、幽北平等地太守,因擅長打攻堅戰抗擊匈奴,被譽為“飛將軍”。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再次南下,前鋒指向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軍四面出擊。騎著車的將軍衛青直出山谷,騎著車的將軍公孫敖從代縣(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出兵。騎好車的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派兵,將軍李率軍出雁門關,四路將軍各引壹萬騎兵。衛青第壹次出征,直奔龍城(匈奴祭祀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七百人。由於寡不敵眾,李光最終負傷被俘。匈奴單於對李廣的名聲仰慕已久,命令部下:“得李廣者得之”(《史記·李將軍列傳》)。塔爾坎把當時又傷又病的李廣放在兩匹馬之間,讓他躺在用繩子做成的網兜裏。走了十多裏路,李廣裝死。他瞇起眼睛,看見旁邊有壹個匈奴少年騎著壹匹好馬。李廣突然跳上匈奴少年的馬,把少年推下馬來,摘下弓箭,拿著鞭子騎馬南下。塔爾坎數百人緊追不舍。李廣邊跑邊射追兵,最後逃了出來,收了剩下的,回了京城。李廣被漢法庭移交給法官,法官判李廣部隊死傷慘重。被匈奴活捉,要斬首,然後用錢贖罪,成為平民。李廣驚人的騎射技術給匈奴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是匈奴人稱他為“漢朝飛將軍”的原因。
公元前121年,李廣作為大夫,率領4000騎兵從北平(右),隨張騫的部隊出征匈奴。李廣的部隊前進數百裏,突然被匈奴左率領的四萬騎兵包圍。李廣的士兵非常害怕,所以李廣派他的兒子李贛先去探查敵情。李贛率領數十名騎兵,沖入敵陣,突入匈奴包圍圈,抄出敵軍兩翼,返回。回去後向李廣報告:“匈奴兵好對付。”李光的軍士聽了才安下心來。李廣排成壹圈,面對四周的敵人。匈奴猛攻漢軍,箭如雨下。漢兵死傷過半,箭也差不多射出去了。李廣命令士兵拉滿弓,不要發射。他用強弩“大黃”射死多名匈奴畢(副)將,匈奴將士大為驚恐,漸漸散去。此時天色已晚,漢朝官兵都嚇得面無人色,李廣卻心安理得,更加投入到整頓軍隊中。從此,軍中所有官兵都佩服李光的勇氣。第二天,他又和敵兵打了起來。這時,張騫的援軍到達博望侯,解決了匈奴的圍攻。李廣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李廣的功過相抵,沒有得到獎勵。
李廣打仗射敵時,要求自己和部下射箭不能失誤,所以幾十步之內都沒有射到,往往箭離弦敵人就死了。結果多次被敵人追殺,在射殺野獸時因距離太近而多次受傷(《兵數之辱,亦因射殺野獸而受傷》《史記·李將軍列傳》)
正是因為這種拼命三郎的打法,讓胡人聞風喪膽。“住在右北平,匈奴聽說,謚號‘漢飛將軍’,避之數年,不敢入右北平。”(《史記·李列傳》)
中原農耕民族被北方遊牧民族侵略掠奪,壹直沒有好辦法應對。修長城,接吻,納貢,打仗,效果不大。為什麽?因為遊牧民族“以水草為生”,水草豐富,壹般不願意打仗。但是水草富不富不是他們能決定的。當他們缺水缺草,或者認為自己可能缺水缺草的時候,就南下中原搶人搶錢。
李廣孤註壹擲的打法讓胡人覺得得不償失。“偷雞不成蝕把米”,嚇壞了胡人,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孫子兵法中“先攻敵,後攻城”的目標。所以李廣被任命為右北平知府後,匈奴人都很害怕,避之不及。幾年來,為了保護環境和人民,他們不敢侵犯右北平,而老百姓則安居樂業。
可惜歷史上像李廣這樣的人太少了。
第二,臨危不懼,足智多謀
匈奴入侵尚軍(今陜西榆林東南雨荷堡),景帝派了壹個寵信的宦官,與李廣壹起帶兵訓練抗擊匈奴。有壹次太監帶著幾十個騎兵出去打獵,魯豫有三個匈奴騎士跟他們打起來了。結果匈奴開槍打死了所有侍衛,打傷了太監,太監慌忙逃回去向李廣報告。李廣認定這三人是匈奴弓箭手,於是率領數百騎兵追擊這三名匈奴弓箭手。
匈奴弓箭手因為沒有馬(死馬)而走,走了幾十裏就被追上了。李廣命令騎兵展開左右兩翼,親自射殺兩名匈奴弓箭手,但有壹名被活捉。俘虜剛被綁在馬上往回走,數千匈奴騎兵就到了。他們看到李廣的軍隊,以為是漢軍疑兵誘敵。他們都很驚訝,立即上山各就各位。李廣的壹百騎兵,也很害怕,都想掉轉馬頭往回跑。李廣曰:“吾往軍中數十裏,今騎百余馬而走,匈奴追我到底。我今日若留,匈奴必以我為其大軍之誘,不敢來攻我。”(《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命令所有騎兵前進,直到離匈奴陣地不到兩裏的時候才停下來。李廣又下令:“大家下馬解鞍!”(《史記·李將軍列傳》)他的騎兵說:“離敵近則急。妳能怎麽辦?”(《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曰:“彼得魯以我為道,今解其鞍,以示不去,而執其意。”(《史記·李將軍列傳》)塔爾坎實在不敢進攻。這時壹個騎著白馬的匈奴將軍出來保護他的士兵。李廣騎上馬,帶了十幾個騎兵,射死了白馬將軍,然後回到自己的隊伍,卸下馬鞍。他告訴士兵們放開他們的馬,睡在地上。此時天色已晚,匈奴兵總以為可疑,不敢進攻。半夜匈奴以為漢軍在附近有埋伏,想趁夜偷襲,就領兵走了。第二天壹早,李廣回到了部隊。
同樣,在公元前121的戰役中,他的四千騎兵被四萬匈奴鐵騎包圍,士兵們非常害怕。李廣派兒子李贛打入敵人的防線,抄出敵人的兩面,士兵們才安心。最後,與敵決壹死戰,援軍到來後才能開道。
第三,如果妳愛軍人,就要對軍人實行自我管理。
為了清廉,李廣經常把自己的賞賜給下屬,和戰士們壹起吃喝,沒有壹點老板的架子。他做了40多年的官,工資2000石,家裏沒有太多多余的財產。他從來不談買家產,深受官兵喜愛。李廣愛兵,凡事身先士卒。行軍缺水缺糧的時候,戰士不把水都喝完,他也不去靠近水。士兵沒有把它們都吃掉。他不吃東西。對士兵網開壹面不難,讓士兵願意為他鞠躬盡瘁。
此外,李廣除了行軍打仗,沒有其他愛好。李光身材高大,手臂像猿猴壹樣長,擅長射擊。他的後人跟別人學射箭,卻不如李廣。李廣不善言辭。閑暇時,他喜歡和別人壹起射箭,他把射箭作為壹生的消遣。
再者,李廣在軍中實行士兵自我管理。與他同時,程也可能成為壹個著名的明星。史書這樣比較了這兩個人:
程不知道原因,所以他和李廣的立場相同。而攻胡,又無所不用其極,惟善草草,止之,眾人自助,不打刀不鬥而自衛。莫府救書書,但離斥候遠,未被殺。程並不知道,宋的主要部分是與陳作戰,以刀作戰,治軍至明。軍隊不能休息,但沒有被打死。我不知道:“李廣軍極其單純,但不可能禁止他。”而他的士卒也樂了,仙樂為此而死。我軍雖惱,不準得罪我。“當時,李廣和程在漢邊縣都是有名的軍人。然而,匈奴人害怕李廣的戰略,士卒更樂意向李廣學習,而不是向程學習。——《史記·李列傳》
李光和成武都是邊郡太守,指揮軍隊。兩人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軍人,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帶兵方法。李廣的部隊在水草附近紮營,大家自救。他們沒有在晚上巡邏來保護自己。程以治軍嚴格著稱。他註重部隊的編制、隊列、隊形。晚上巡視刁鬥,軍務復雜。但將士們苦於程的無知和李廣的愛兵之心,都喜歡和李廣壹起打仗。
自我管理是現代管理的重要研究課題,自我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第四,李廣之死
元壽四年(前119),衛青將軍和霍去病將軍深入漠北抗擊匈奴。李廣多次要求隨軍出征,但武帝認為他年紀大了,用不上了。後來漢武帝終於任命他為前將軍,與衛青交戰。到了要塞後,衛青得知單於駐紮,衛青決定帶著自己的部隊正面進攻單於,而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則從東路進攻。東路迂回較遠,水生植物少,不利於行軍。李廣希望與單於正面交鋒,說:“我是前將軍。今天將軍把我的大臣遷出了駐在國,我與匈奴作戰。今我乃好可汗,願為先,故先死可汗。”(《史記·李列傳》)
但武帝認為李廣年紀大了,運氣不好,出征總是會遇到各種情況。他暗中告訴衛青,不要讓李廣與單於正面交鋒。李廣堅決拒絕轉讓。衛青不接受他的要求,命令常石寫下壹份文件,告訴李廣趕緊到他的單位,按文件上說的做。李廣無奈,只好告別衛青,大怒回營。他帶領部隊與右將軍會合,從東路出發。部隊死了沒有向導或向導,迷了路,落在將軍後面,耽誤了約定的軍事期限。
經過漠北之戰,衛青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李南下了。到達漠南後,衛青與李廣和趙會合。會後,衛青用幹糧和酒給李廣送來了壹份長史,並詢問了李廣的走失情況。李廣沒有回答,衛青“讓長史急責廣莫府對峙”,是讓長史去叫李廣去幕府對峙。李光說:“軍長是無辜的,我卻迷失了方向。我現在在書上。”(《史記·李列傳》)
李廣回到軍部,對部下說:“光傑跟匈奴大大小小打了七十多仗。還好他接了將軍的班,將軍轉戰廣布,回到了遠邊,卻迷了路。不就是壹天嘛!而且他六十多歲了,拿不回劍和筆。”(《史記·李將軍列傳》)說完就拔劍自殺了。李光的人都哭了。當人們聽到它時,無論誰認識或不認識他,無論老幼,他們都為之哭泣。
5.如果李廣生今天還活著會怎樣?
李廣生在現在,人民就會安居樂業。
但是,也許就像漢朝的李廣壹樣,當代的李廣定當不了侯爵。
第壹,李廣老實,不擅長公關,也沒有什麽愛好,在官場很難相處好。“寬口寡言,人居如畫甲士陳,射闊而狹喝。設計來拍戲的,我居然死了。”《史記·李將軍列傳》現在官場,不僅要有本事,還要能搞關系。說白了就是“利益* * *”,這些李廣做不到。
第二,李廣不會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GDP增速(俗稱“雞屁”)不會保持高增長。李廣的幾次硬仗把胡人嚇住了,胡人不敢和他打仗,也沒有侵入他的防區。至於戰功,他們沒砍多少頭,自然也沒什麽戰功。而且,這個人也是“腦殘”,不會抓幾個難民或者俘虜,砍頭後舉報他們的功勛(歷史上這些事做的少嗎?),我們不會今天蓋壹棟樓,明天拆掉重建。只有集中精力保護環境和人民,盡量少打仗。這樣,沒有面子工程,GDP不會高速增長,也不會有政績。怎麽能封帖呢?
前幾天幾位高官還在爭論是“又好又快”還是“更快”。回頭看李廣,不由得為李將軍嘆息。
第六,後人對李廣的評價。
後人對李廣的評價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李廣出身名門,自負。
當時匈奴入侵尚軍,公孫謝鯤這個典型的國家曾經推薦過李廣的《李廣材怒,天下盡毀,自負》
第二,李廣小心眼。
比如李廣做平民的時候,有壹次晚上帶著隨從騎馬出去,在鄉下和別人喝酒。回來的時候路過巴陵亭,巴陵實行了宵禁。巴陵亭司令喝醉了,沖著李光不讓通行。李光的夥伴說:“這是前將軍李。”廷尉道:“連現任將軍都不能夜過,何況前將軍!”於是扣留李廣等人,留在巴陵亭下。不久,匈奴入侵遼西,打敗了駐紮在漁陽的韓安國。於是皇帝召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李廣立即請求武帝派巴陵亭尉和他壹起去。到了軍中,李廣殺了廷尉。
第三,李廣治軍不嚴。
(成)不知道:“極其單純,但不可能禁止他。”而他的士卒也樂了,仙樂為此而死。我軍雖惱,不準得罪我。”(《史記·李列傳》)
第四,李廣食言。
李廣鎮守隴西時,羌人造反。他用欺騙的手段誘使800多名羌兵投降,但當天全部被殺。這是李光壹生最大的仇恨。
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這樣評價李廣:
太史公曰:謂“其正而不令;其體不正,雖不聽話。”李將軍叫什麽名字?我看到李將軍是如此的謙卑,以至於說不出話來。而死之日,世人知與不知,皆為喪。他對士大夫的忠誠是真誠的嗎?正所謂“桃李不言,下回自有路。”這個說法雖然小,但可以說是大。——《史記·李列傳》
人無完人,也不能怪李廣十全十美。我暗自思忖,李廣善打了壹場硬仗,震懾了胡人,使多少胡人不敢南侵北平。足智多謀,臨危不懼,關心士兵,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這才是最好的李光,也是普通人想要的——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