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氏為五氏出現以來的最後壹位神祇,中國諸神創世造人,建屋取火、部落婚嫁、百草五谷、豢養家畜、種地稼穡等等壹切為人民生活所做的準備全部完成了,中國神話時代結束,傳說時代到來。
神農氏生於姜水(今寶雞境內),葬於湖南茶陵。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德稱氏,故為炎帝,尊號神農,並被後世尊為中國農業之神。
傳說神農壹生下來就是個透明肚子,五臟六腑全都能看得見。
皇甫謐《帝王世紀》認為伏羲、神農、軒轅都是王朝,伏羲氏有十六世、神農氏有八世、軒轅氏有七世(即黃帝王朝)。這裏的“氏”是指神祇、社稷、宗廟,發展成為後期的國家和王朝。這裏的“王朝”是指上古部落,姜部落是以農業為主,故稱“農”或曰“農姜”,至於神農是指加上神祇壹樣的封號。1、神農氏姜2、帝姜臨魁3、帝姜承4、帝姜明5、帝姜直6、帝姜厘7、帝姜哀8、帝姜榆罔
①農業的發明者。關於神農的神話、傳說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采集、漁獵進步到農業生產階段的情況。《周易·系辭下第八》;“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所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②古帝名,即炎帝、烈山氏。清馬骕《繹史》卷四引《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後五谷興助,百果藏實。”晉王嘉《拾遺記》卷壹:“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及拾之,以植於囚,食者老而不死。”《史記·補三皇本紀》亦謂:“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紀。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始教民耕種。
③醫藥之祖。神農嘗百草的神話,流傳久遠,至今不衰。《史記·補三皇本紀》謂:神農氏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藥。《淮南子·修務訓》亦謂:神農嘗百草之滋味,壹日而遇七十毒。晉幹寶《搜神記》卷壹:“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述異記》卷下:“太原神釜岡中,有神農嘗藥之鼎存焉。成陽山中,有神農鞭藥處。”後世傳言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好五臟,因能化解藥毒。又傳說神農因嘗百足蟲,不能解其毒而致死。參見明·周遊《開辟衍繹》第十八回王子承“釋疑”。又有神農“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等等。
④土神。《禮記·月令》夏季之月:“毋發令而待,以防神農之事也。”註:“土神稱曰神農者,以其主於稼穡。”
壹次,神農氏在深山老林采藥,被壹群毒蛇圍住。毒蛇壹起向神農氏撲去,有的纏腰,有的纏腿,有的纏脖子,想致神農氏於死地。神農氏寡不敵眾,終被咬傷倒地,血流不止,渾身發腫。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來救我。”王母娘娘聞聽呼聲後,立即派青鳥銜著她的壹顆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盤旋窺瞰,終於在壹片森林裏找到了神農氏。毒蛇見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鳥,都嚇得紛紛逃散。
青鳥將仙丹餵到神農氏口裏,神農氏逐漸從昏迷中清醒。青鳥完成使命後翩然騰雲駕霧回歸。神農氏感激涕零,高聲向青鳥道謝,哪知,壹張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發芽長出壹棵青草,草頂上長出壹顆紅珠。神農氏仔細壹看,與仙丹完全壹樣,放入口中壹嘗,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興地自言自語:“有治毒蛇咬傷的藥方了!”於是,給這味草藥取名“頭頂壹顆珠”。後來,藥物學家給它命名為“延齡草”。
上古時候,五谷和雜草長在壹起,藥物和百花開在壹起,哪些糧食可以吃,哪些草藥可以治病,誰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獵過日子,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獸越打越稀,人們就只好餓肚子。誰要生瘡害病,無醫無藥,不死也要脫層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農氏瞧在眼裏,疼在心頭。怎樣給百姓充饑?怎樣為百姓治病?神農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終於想出了壹個辦法。
第四天,他帶著壹批臣民,從家鄉隨州歷山出發,向西北大山走去。他們走哇,走哇
走,腿走腫了,腳起繭了,還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來到壹個地方。只見高山壹峰接壹峰,峽谷壹條連壹條,山上長滿奇花異草,大老遠就聞到了香氣。神農他們正往前走,突然從峽谷竄出來壹群狼蟲虎豹,把他們團團圍住。神農馬上讓臣民們揮舞神鞭,向野獸們打去。打走壹批,又擁上來壹批,壹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獸都趕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壹條條壹塊塊傷痕,後來變成了皮上的斑紋。
這時,臣民們說這裏太險惡,勸神農回去。神農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麽能回去呢!”他說著領頭進了峽谷,來到壹座茫茫大山腳下。
這山半截插在雲彩裏,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掛著瀑布,長著青苔,溜光水滑,看來沒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們又勸他算了吧,還是趁早回去。神農搖搖頭:“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麽能回去呢!”他站在壹個小石山上,對著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辦法。後來,人們就把他站的這座小山峰叫“望農亭”。然後,他看見幾只金絲猴,順著高懸的古藤和橫倒在崖腰的朽木,爬過來。神農靈機壹動,有了!他當下把臣民們喊來,叫他們砍木桿,割藤條,靠著山崖搭成架子,壹天搭上壹層,從春天搭到夏天,從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飛雪結冰,從來不停工。整整搭了壹年,搭了三百六十層,才搭到山頂。傳說,後來人們蓋樓房用的腳手架,就是學習神農的辦法。
神農帶著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頂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紅的、綠的、白的、黃的,各色各樣,密密叢叢。神農喜歡極了,他叫臣民們防著狼蟲虎豹,他親自采摘花草,放到嘴裏嘗。為了在這裏嘗百草,為老百姓找吃的,找醫藥,神農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幾排冷杉,當做城墻防野獸,在墻內蓋茅屋居住。後來,人們就把神農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領著臣民到山上嘗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著火光把它詳細記載下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饑,哪些能醫病,都寫得清清楚楚。
有壹次,他把壹棵草放到嘴裏壹嘗,霎時天旋地轉,壹頭栽倒。臣民們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經不會說話了,只好用最後壹點力氣,指著面前壹棵紅亮亮的靈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們慌忙把那紅靈芝放到嘴裏嚼嚼,餵到他嘴裏。神農吃了靈芝草,毒氣解了,頭不昏了,會說話了。從此,人們都說靈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們擔心他這樣嘗草,太危險了,都勸他還是下山回去。他又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麽能回去呢!”說罷,他又接著嘗百草。
他嘗完壹山花草,又到另壹山去嘗,還是用木桿搭架的辦法,攀登上去。壹直嘗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這裏的山山嶺嶺。他嘗出了麥、稻、谷子、高粱能充饑,就叫臣民把種子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後來的五谷。他嘗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藥,寫成《神農本草經》,叫臣民帶回去,為天下百姓治病。
神農嘗完百草,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饑的五谷,醫病的草藥,來到回生寨,準備下山回去。他放眼壹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見了。原來,那些搭架的木桿,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長成了壹片茫茫林海。神農正在為難,突然天空飛來壹群白鶴,把他和護身的幾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從此,回生寨壹年四季,香氣彌漫。
為了紀念神農嘗百草、造福人間的功績,老百姓就把這壹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架”。把神農升天的回生寨,改名為“留香寨”。
神農氏是誰姓名:伊耆,姜
別名:神農,五谷帝仙
民族:華夏
職業:部落首領
國家:中國
地區:湖北省隨州市厲山鎮
籍貫:湖北隨州
生辰:古歷四月二十六日神農氏,
別名:五谷帝仙,是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繼伏羲以後,神農氏是又壹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奇人物。他發明了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因以火德王,又稱炎帝.
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世號神農,並被後世尊為農業之神。 神農嘗百草
所謂“姜”,就是牧羊人,“女”字底顯示出這個姓氏有著古老的母系社會的遺存。所以,我們可以認定姜氏出自於壹個遊牧或者半遊牧的民族。縱觀神農氏起源各爭議地,南方各地顯然屬於附會,唯有寶雞符合這壹要求。所以我們可以認定,神農氏是寶雞人。神農有八世和壹人兩說,八世說中,前兩任神農葬在出生地寶雞,第八世葬於南方;壹人說中,神農葬於寶雞。 繼伏羲以後,神農氏是又壹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奇人物。除了發明農耕技術外,還發明了醫術,制定了歷法,開創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溉技術等。因為他發明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赤帝、烈(厲)山氏,則又成了與黃帝相爭天下的首領。長期以來,對於神農氏是否是炎帝這個問題,壹直懸而難決。 傳說神農壹生下來就是個“水晶肚”,幾乎是全透明的,五臟六腑全都能看得見,還能看得見吃進去的東西。那時候,人們經常因亂吃東西而生病,甚至喪命。神農氏又曾跋山涉水,嘗遍百草,找尋治病解毒良藥,以救夭傷之命,後因誤食“斷腸草”腸斷而死。《神農本草經》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農在位120年,傳七代世襲神農之號,***計380年。
神農氏是什麽時候的人神農氏統治經歷了七十個世代,(壹說十七個世代)到黃帝部落崛起的時候才衰落下去了。按照壹世三十年計算,那麽神農氏統治的時期大約為兩千年(如果是十七個世代則大約是五百年)黃帝的時代,在距今大約五千年以前,以此上推兩千年,大約就可以推斷出神農氏統治開始於距今大約七千年以前。公元前5000--4000年
神農和神農氏是指同壹個人嗎,為什麽又叫神農氏?壹、[遠古]炎帝 神農氏
姓名:伊耆,姜
別名:炎帝,神農氏,烈山氏
民族:華夏
職業:部落首領
國家:中國
地區:湖北隨縣
籍貫:湖北隨縣
生辰:古歷四月二十六日
神農氏,即炎帝,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傳說炎帝神農,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後,身高八尺七寸, 龍顏大唇。
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世號神農,曾建都山東曲阜,並被後世尊為農業之神。
神農氏又曾跋山涉水,嘗遍百草,找尋治病解毒良藥,以救夭傷之命,後因誤食“火焰子”腸斷而死。《神農本草經》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農在位120年,傳七代世襲神農之號,***計380年。
神農,亦稱神農氏。在民間傳說中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祖先,他不僅是傳授人類播種五谷的農業祖先,也是傳授人們嘗百草以藥治病的醫學發明人。古代有“神農嘗百草壹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我國古代第壹部藥學著作就托名為神農所作,稱為《神農本草經》。《神農木草經》記錄了三百六十五種藥名,原書巳佚,現今流傳的是唐人唐慎微等人所輯錄的版本。壹直到今天,民間還流傳著許多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故事。
炎帝神農氏與神農架的關系是怎樣的?]]神農架最早的名稱被稱為“熊山”。《山海經》雲:“又東壹百五十裏,日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入神人,夏啟而冬閉……熊山,帝也。”壹些學者認為,《山海經》中的“熊山”,從名稱、地望、方位來看,即今之神農架。“帝”當指炎帝神農氏。 “神農架”的名稱直到清代才正式見諸方誌。清同治年間編纂的《興山縣誌》雲:“老君山其最高處日神農架,懸崖削立,林木,蒙茸,人跡罕至。”後來出版的《湖北通誌》記述:“老君山,在縣西八十裏,高三千丈,山最高處日神龍架,懸崖削立,人蹤不至,每除夕聞爆竹鼓吹聲,土人以聲多蔔來歲豐稔。”民國初年重修的《興山縣誌》亦雲:“縣西北之神農架,縣境第壹高山也, 神農山脈出四川……入縣境為神農山,壹名神農架山。”其“山最高處曰神龍架,”就是指今神農架林區老君山西面的神農頂、大神農架、小神農架等高峰。 近人賈文治在壹九四三年呈交給國民黨湖北省 *** 的《神農架探察報告》的開頭,對神農架的名由有過如此交待:“神農架起於何時,殆無可考。據當地土人雲,昔時神農皇帝於其處采木建屋,工未遂而神農升天成神,空留屋架於人間,後人遂以神農架之名也。” 神農架的名由與神農氏的傳說相關。神農架至今保留著眾多的與神農氏活動相關的地名、遺址、傳說。如下谷鄉境內的太子坡相傳為神農子柱的出生地,附近的隱子巖、離子坪、望子山等,分別是神農隱子、別子、望子的故址。百草園、百草沖、百草坪皆為神農嘗百草之地。山寶洞為神農當年的行宮。仙升臺為神農跨鶴仙升處
誰是神農氏
神農氏,別名:五谷帝仙,是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繼伏羲以後,神農氏是又壹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奇人物。他發明了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因以火德王,又稱炎帝,然而關於神農氏是否就是炎帝這個問題,學術界壹直存在爭議。
:baike.baidu./view/2859.htm
神農氏是炎帝炎帝,神農氏(有說為神農後人),姜 姓 ,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是中國傳說時代(或稱上古時代),約西元前三、四千年,今陜西、湖北壹帶姜氏族部落的***主,出生於烈山(今湖北省厲山鎮),所以炎帝之後又稱烈山氏。
姜氏族為西戎族壹支,原為遊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進入中原。而當時在今陜西與河南交界處,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有說獨苗族),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沖突,炎帝不敵而退至今河北省壹帶。據說因“炎帝欲侵淩諸侯”,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此次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第壹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 (阪泉,今京郊延慶境內的阪泉村)。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以勝利的姿態結束了這場戰爭。
炎黃聯盟不斷擴充套件,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大戰壹場在所難免。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所謂涿鹿中原,源出於此。最後蚩尤被打敗。從此姜氏族便與黃帝在中原安定下來了。“炎黃子孫”壹詞,則為人們對中華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相傳炎帝為辨別各類草藥,更作親自嘗試,最後試到壹種含有劇毒的草藥,無法可解,最終便犧牲了生命。
炎帝還發明了陶器,陶器是與農耕同時出現的,被譽為繼火的使用之後的又壹大創舉。
神農氏開始炎黃二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黃河和她的兒女們,是如何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門檻的,要揭開這個謎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資料外,還要利用古籍記載的許多遠古神話傳說。炎黃二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便可幫助我們探明黃河及其兒女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某些軌跡。
黃帝和炎帝其實並不是皇帝,而是古書記載中黃河流域遠古時代的兩個部落首領。黃帝和炎帝都出生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當時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時代。傳說他們都是“有熊國君”少典氏的後裔,“昔少典娶於有氏,生皇(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裏所說的“生”,並非說黃帝和炎帝是少典氏親生,而是說他們都是少典氏的後裔。“黃帝以姬水成”,是說他在姬水岸邊長大,因而以姬為姓。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陜西麟遊縣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縣匯入渭河。姜水為渭河支流歧水下遊的壹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陜西寶雞匯入渭河。這就是說,炎黃兩個部落,最初的活動地區都在黃河的支流渭河的上遊地區。
傳說黃帝原姓公孫,因長於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因是有熊國君之苗裔,又稱有熊氏。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伶俐),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後來被推舉為部落首領,率部遷徙到陜西北部定居。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尋找更加平坦、開闊、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達今陜西的大荔、朝邑壹帶。那裏的黃土地給了他們發展農業的便利條件,但不時出現的幹旱又困擾著他們,迫使他們去繼續尋找理想之所。於是,黃帝又率領族人從大荔、朝邑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麓進入汾河谷地,再向東北遷移,到達今河北涿鹿附近。那裏有由桑幹河、洋河沖積而成的適宜農耕的寬闊谷地,附近還有可供狩獵的山林,他們覺得環境非常優越,就定居了下來。
就在黃帝率領他的部落東遷的時候,炎帝也率領他的族人開始長途跋涉。炎帝又稱赤帝,壹說他降生於厲(烈)山即今湖北隨州市厲山鎮,壹說他降生於常羊即今陜西寶雞神農鄉常羊山,“育於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為了尋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領部落東遷。但走的路線與黃帝不同,他們先是沿渭河東下,到達今河南西南部,再順黃河東下,到達現在的豫東地區,在那裏安頓了下來。
那時候,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領逐步掌握了壹定的特權。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為了互爭雄長,經常發生戰爭。壹些部落首領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內行刀鋸,外用甲兵”,也發動掠奪財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戰爭。這種戰爭加劇了社會的分化,給正常的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威脅,但氏族制度調節社會矛盾的習慣法此時又已喪失作用,對此顯得無能為力。面對日益增多的戰爭,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部落便互相聯合起來,結成聯盟,進而結成範圍更大的聯合體。炎、黃兩大部落這時也都使用武力征討四方,擴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引發大規模的沖突。雙方在阪泉(今河北懷來)進行了三次大戰,黃帝指揮屬下的熊、羆、貔、貅、、虎六個氏族,與炎帝部落殺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慘敗,只得繳械投降。由於這兩個部落有血緣親屬關系,黃帝沒有屠殺炎帝部落,而是和他們結成部落聯盟,黃帝便成了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炎黃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日後華夏族的雛形。
後來,定居在山東曲阜地區的九黎首領蚩尤擴充套件勢力範圍,又引發了與炎帝部落的戰爭。九黎即九夷,屬於東夷族。傳說蚩尤領有9個部落,81個氏族,他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如同妖魔,這可能是出自炎黃子孫對其他部落首領的故意醜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制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戰,威震天下。他率領9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西進豫東,進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居地盡失。蚩尤緊追不舍,炎帝向黃帝尋求援助。黃帝於是率部迎擊,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戰。這場戰爭進行得極其慘烈,據說黃帝與蚩尤九戰不勝,蚩尤放出大霧彌漫了三天三夜,黃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黃帝之“臣”風後受北鬥星座的啟示發明了指南車,他們才得以沖出大霧。黃帝在困境中還得到玄女的幫助,制作了80面大鼓,用東海神獸夔的皮蒙鼓,用雷獸的骨頭作鼓槌,在戰鬥中擂響,聲聞500裏。戰鬥延續了很長時間,最後在冀州進行決戰。黃帝派應龍向蚩尤進攻,應龍蓄水,擺下水陣。蚩尤請來風伯雨師,壹時風雨大作,沖垮水陣,使黃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黃帝又請來天女旱魃阻止風雨,使天氣突然轉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黃帝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最後的勝利,蚩尤和他請來的風伯雨師都投降了黃帝。黃帝便進入東夷活動的地區,他“駕象車而六蛟龍,畢言(兆火鳥)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頂大會鬼神,並演奏了他親自作的壹支激越悲涼的《清角》樂曲,以紀念涿鹿之戰的勝利。蚩尤後來被殺,壹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黃部落聯盟,融入了華夏族;壹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蠻之中。
涿鹿戰爭的勝利,進壹步擴大了炎黃部落聯盟的勢力,發展成規模更大的部落聯合體。黃帝的權威大大提高了,集審判權、祭祀權、軍事指揮權與生產指揮權於壹身。各部落均需聽從他的號令,不聽從號令的,即出兵進行征伐。他還開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區的隔絕,增進部落之間的交往。傳說黃帝壹生“未嘗寧居”,在118歲那年出巡河南時死在荊山,人們將他護送回陜北,葬在今陜西黃陵縣的橋山之上,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黃帝陵。
由於黃帝後來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便把遠古時代的許多創造發明都歸功於他和他的“大臣”們,如說黃帝建造屋宇,開鑿水井,縫制衣冠,制造舟車弓弩,煉石為銅,創制樂律,他的妻子嫘祖發明育蠶,他的“大臣”倉頡創文字,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等等。同樣的原因,由於炎帝也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也將壹些創造發明的功勞算到他的身上,並稱他為神農氏。在先秦的傳說中,神農氏和炎帝原本是時代不同的兩個人物,神農氏生活的時代要早於炎帝。到戰國時,人們將兩個人合在壹起,稱為炎帝神農氏,說“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這些發明當然也是原始時代人們的集體創造。
盡管炎黃二帝只是傳說中的人物,他們的發明創造也都是遠古時代黃河兒女智慧的結晶,但是他們作為華夏民族先祖的象征和中華文明奠基者的化身,還是受到後人的無限尊崇與懷念。因此,在黃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之外的中華大地上,壹直流傳著許多有關炎黃二帝的傳說,留下了許多同他們有關的名勝古跡。除了前面提到過的陜西黃陵縣的黃帝陵和寶雞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山東曲阜的景靈宮,河南新鄭的黃帝故裏,濟源的王屋山天壇,靈寶荊山的黃帝陵,河北涿鹿的黃帝城、黃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黃帝祠、軒皇臺,鹽亭的嫘軒宮、嫘祖墓,安徽黃山的黃山軒轅峰,湖南嶽陽的軒轅臺,浙江縉雲的仙都鼎湖峰,甘肅平涼的問道宮,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廟,隨州的神農祠,山西高平的神農城、神農井,河南淮陽的神農五谷臺,鄭州炎黃二帝塑像,湖南炎陵縣的炎帝陵,等等。這些源遠流長的傳說和名勝古跡,對於增強華夏民族的認同感,激發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幾位傑出的部落聯合體首領,他們就是堯、舜、禹。這時已是龍山文化的晚期,處於氏族制度行將崩潰的時代。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他的發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現在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簡樸,古書說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說,他住的是用沒有修剪過的茅草蘆葦、沒有刨光過的椽子蓋起來的簡陋房子,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對百姓卻很關心,部落裏有人挨餓受凍,他說這是他使他們挨餓受凍的,有人犯罪受了處罰,他說這是他平時沒有管教好的緣故,自己出來承擔責任。舜又稱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東北)。傳說他在接替堯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之前接受堯的考察時,曾在歷山(中條山別稱)耕田,在雷澤(今山西芮城北)捕魚,在河邊的陶城(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北)制陶,後來堯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陸西南),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後,又都蒲阪(今蒲州鎮),看來他的活動中心在現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運城市安邑鎮還有舜帝廟、舜帝陵。舜嚴於律己,而又寬厚待人。他曾幾次遭到繼母和同父異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賢惠的妻子巧設智計,才使他化險為夷。但他被推舉為首領後,卻不計前仇,寬待他的繼母和弟弟,使他的壹些仇人都受到感動,壹心向善。禹的先祖傳說住在河套壹帶,禹的時候遷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為己任,率領百姓治理水患,發展生產,更是受到高度的贊揚。由於堯、舜、禹治理有方,當時的社會獲得很大的發展,呈現壹片安寧、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無事”,他們也因此被後人尊奉為聖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