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直接聯系出版社。2、作者個人通過被出版社認可的名作家來推薦聯系上出版社。3、作者個人委托專業人來聯系出版社。
1、作者個人直接聯系出版社。
有出版社聯系方式的就不再多說。針對沒有出版社聯系方式的,就非常被動,需要作者找到出版社的網上投稿渠道,把自己的稿件上傳提交,等待編輯審核結果。對於大部分個人出書來說,編輯會直接退稿,除非個人出書非常優秀,讓編輯看上,才會主動聯系作者來溝通出書事宜。
2、作者個人通過被出版社認可的名作家來推薦聯系上出版社。
作者個人在出版社編輯前沒有名氣,就很難得到編輯的信任。比如找壹個名氣比較大的作家,來向出版社推薦,效率就會快上很多。但這壹途徑,除非作者的出書非常優秀,否則沒有人願意為妳推薦。
3、作者個人委托專業人來聯系出版社。
出版社公開出書方式中有壹種自費出書,自費出書的稿件通常都是出版公司向出版社推薦。若作者出書委托出版公司來辦理,聯系上出版社就比較容易,而且關於出書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比如個人出書如何申請書號,也會迎刃而解。
出版發展
中國出版事業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奴隸社會已出現原始的書籍,到春秋戰國就有了編輯工作。壹些儒家經典,很多都是那時整理編輯出來的,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之後,出現了民間的私營出版業性質的刻坊。宋元時代的官刻機構──國子監、興文署設有專職官員、編輯校勘人員和刻字工人、印刷工人,是後來印書館、印書局的雛型。
明代的國家出版機構已分門別類刻書。地方出版機構比宋、元時期有所發展,各省都有布政司、按察司刻書,許多府縣也刊刻書籍和地方誌。清代初期改變了明代中央機關分管出書的辦法,官刻集中統壹於皇室內府的武英殿。刻坊是壹般書商所辦的手工業刻書機構,在唐代出現,到宋代更為興盛,成為書籍出版的重要力量。
宋時全國各大城市都有書坊,杭州和建陽最為發展。元代的坊刻比官刻還多。明代時,刻坊遍布各地,刻書種類有醫書、類書、小說、戲曲等。清代坊刻更為興盛。除官刻、坊刻外,還有壹種私刻,也稱家刻,是私人出資校刊書籍。這些人盡量選擇優秀善本,進行認真細致的校訂翻印,壹般質量較高,其中不少成了傳世的“善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