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彎彎水曲細牛毛,條條大路通羅馬。畫家贊橋是點線面的結合,美的述說藝術的體現;軍事家把橋視如戰士的生命線戰爭的導火索。在著江南水鄉,人傑地靈之地怎能少去小橋流水的作伴。
無論在旭日初生的霜旦,還是在涓涓細雨的午夜。在那“簡樸”的橋上總能搜索到旅人們的足跡他們洋溢的笑容心中盤算著什麽。在這裏他們留下了希望揮發了理想。可見而知道橋與人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我的家鄉遍布著壹條條簡單而又不失情調的橋。在那昔日裏匆匆走過的橋,妳何嘗細細的品味過,又何嘗體會到那橋之美的感受。壹橋扣壹橋,壹溪通壹溪。淩虛千尺架飛橋,勢控長虹掛碧霄。泰順廊橋壹座壹式,座座結構相似而又各具特色。廊橋我只走過壹次,但其雄偉其精美歷歷在目。漆紅的,泛黃的,淡青的,每種顏色都為之折服都緊逼妳的眼放射出典雅而又柔情的氣息。匍匐在山丘之中遠望橋中,橋並沒有橋墩所撐,其起奧妙在於兩旁用無數卵石所砌成的方形石臺。不禁的讓我們贊嘆橋梁技藝的高超。而在橋下則是那涓涓細流,拍打著沿岸的細石傳出壹陣陣交響曲配上岸邊楊柳枝上黃鶯的獨唱簡直是人間難得幾回聞。
走進橋身便另有壹番風味。橋的兩邊都有階梯,壹步壹個腳印,高度緩緩遞增眼前又是壹道美景像是走進了水墨仙境絡繹不絕。橋柱上都鏤空了雕刻著副副圖案,各各形神不壹連成壹排來看給我們展示又是另壹副圖畫,可謂是畫中畫,美中美。橋的獨特之處莫過於那亭中亭屋中屋,亭屋之上更亭屋。橋的左右上下都是有所遮掩,橋中還有供遊人歇腳之地,而橋上卻又有瓦礫覆蓋。似亭非亭是屋非屋,與風雨橋不同的是,在那亭屋之上還有壹層小型建築,大多用來掛置牌匾所用。
橋體所采用的是獨拱有長虹貫日之氣其功能於石供橋相近,但不同的則是廊橋是木橋而不是石橋,其中又多出了幾分柔情之感。每逢雨季,細雨滴落在瓦礫,在湖面,在楊柳之上,人們則會踏著青苔。座在廊橋之上望著朦朧之景細談樂事,稍稍片刻雨停晴初人間仙境便在其中。
建築物說明文600字:篇二
真武閣位於廣西容縣境內,是中國四大名閣之壹。真武閣是壹座布局精巧,技術高超,風格獨特的木結構建築物,顯現出中華古時代文明。今天,我就給妳們介紹壹下真武閣的壯麗奇觀吧!
真武閣曾有壹個傳說。古時候,人們還處於迷信時期,他們住的地方非常幹燥,稍微不留神,就會引起火災,造成嚴重的損失。由於起火多次,他們就開始懷疑是上天的火神與他們過不去,於是就修築了真武閣賑災。
真武閣就這樣建成了。真武閣始建於明萬歷元年(也就是1573年),閣樓下有壹座石臺,被人們稱為“古經略臺”。閣樓平面為矩形,壹***高三層。
真武閣既是周圍區域的觀賞對象,也是人們旅遊最佳的選擇,是個風水寶地。如果妳登上閣樓極目遠眺,整個城市便可盡收眼底,還可以望見東南遠處的都橋山和繡江景色,有壹種“上天入地”般的感覺。
真武閣的第二、第三層比第壹層小了很多,三重屋檐出挑深遠而樓層特別低,比壹般閣樓的出檐節奏更快,有壹種強烈的韻律感以及動勢,使得它在人們眼中不像是壹座三層的建築物,而更像壹座雄偉的單層建築。
它的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增加了真武閣舒展大度的氣概,非常清新飄逸,是充分表現了中國建築的屋頂美的佳作。真武閣不以濃麗華貴取勝,而是以輕靈素雅見長。灰黑色的鐵力木不加任何油漆的典雅裝飾,屋面為小青瓦鑲上的綠脊,色調極清雅柔和。
二樓的四根內柱,柱腳懸空,離開樓面二到三厘米,更為奇特的是全閣柱腳不落地,而是擱在壹個方形的沙盤上,這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技術上有著卓越的才能1400多年來,真武閣經歷了多次地震與暴風雨的襲擊,卻仍然巋然不動,安然無恙。真武閣在木頭結構中,主要依靠杠桿原理來維持壹座建築的平衡,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怎麽樣?聽了我的介紹之後,妳是不是也想去看壹下“久經風雨不知寒”的真武閣?
建築物說明文600字:篇三
家鄉的東江大橋是位於莞深高速公路北端的石碣段跨越東江南支流處的壹座大橋。從遠處望去,像個正在起伏的波瀾;又像壹個大大的“M”字形:又像兩座縮小版的小雄峰。東江大橋工程是在2006年8月8日開工,2009年9月28日才正式通車,歷時三年建成的。最厲害的是她國內的第壹座雙層公路橋,采用國內首創的剛性懸索加勁連續鋼桁梁結構形式,也就是打破鋼絲懸索的傳統,采用鋼箱梁以直代彎代替鋼絲懸索。是繼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之後的又壹座三片主桁鋼結構橋梁。全長432米,采用了首創的橋梁結構形式,上層的莞深高速為雙向六車道,下層的北五環路為雙向八車道,全橋***14個車道,而橋寬僅36米。這為發展交通與節約國土資源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采用了有曲線加勁弦的的全新結構,兼有懸索橋的建築景觀,豐富了橋梁的結構形式。
大橋建成,不但東莞市擁有了壹座與眾不同的景觀橋梁。而且對加強東莞對外聯系,推進城市升級有著重要意義。使兩岸居民方便了好多。讓莞惠兩地中心區本來來往壹次也不易的。變成現在的交往密切了。也更為方便,石碣、東城、寮步等鎮街的市民去廣州市區或白雲機場更便捷,比走廣深高速還要省半個小時。可見東江大橋的作用重大啊!家鄉的東江大橋,雖然沒有威名遠播、名垂千古。但我依然愛他。
建築物說明文600字:篇四
大家對橋壹定不陌生,那妳知道橋的發展過程嗎?聽我給妳講講吧!
我們人類最早始用的橋是獨木橋,它是由木頭而作成的,它壹般出現在水溝,山崖……它也是最不安全的橋,這還有壹個小故事呢!有兩只小山羊同時過橋,壹只去那邊壹只去這邊。半路上,它們吵了起來,壹只羊說:“妳讓開,我要過去!”另壹只也說:“妳讓,我走!”它們打了起來,後來獨木橋承受不了,斷了,兩只小山羊都被摔死了。
人們經過總結經驗,做出了石拱橋,與獨木橋相比,它可結實多了(石頭做的當然比木頭強了)。有壹次,壹位老大爺挑著扁擔過獨木橋,可是腳下壹滑,差點就摔死了,可是同樣的條件過石拱橋就不會摔下去了。另外,它還更美觀了呢!它猶如壹條彩虹橫跨在兩岸之間,與水中的倒影壹起看,仿佛就像壹個圓圓的月亮,壹半在水中,壹半在岸上。
長江大橋都知道,人們發現石拱橋如果駕在長江上,那還不拱到“天上去了!”所以,大家要把拱地方“壓平”,成了壹條“鋼鐵巨龍!”臥在長江上。它最大的特點是:上通汽車,下通火車,江上還有輪船過,而輪船不會把橋碰到!可想而知,橋有多麽高啊!
為了使咱們的交通更加流暢,便捷,漸漸地,橋被我們大家“請”到岸上來了,它四通八達,這就是立交橋。
我們都知道,立交橋是互相交雜的,為了讓交通方便,有的立交橋可有五六層呢!它不僅方便,而且如果從上面看它,它還非常美,可以組成壹個個美麗的圖片,有的像花,有的像奧運五環,環環相扣。真是太美麗了。
通過這壹次我的介紹,妳們壹定感覺到了咱們科技越來越發達了。
建築物說明文600字:篇五
橋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時代發展的見證。
人類最原始的橋是獨木橋,這種橋是有壹根很長的橫木搭在兩岸之間,使人能從橫木上走到對面,確實方便了許多,但古代的技術不像現在這樣發達,所以沒有什麽保障。只有壹根橫木,人走上去如果失足了,就很容易發生意外,背著重物就更不用說了。
過了幾十年,漸漸的,人們用結實的石頭來搭橋,這種橋又名石拱橋,用於從河岸到對面,怎麽說也是用石頭搭上去的,自然結實很多,人能走,車也能走。漲水了,也不能怕,石拱橋中間有許多小孔,能降低水對橋的沖擊,安全性很高,但不能用於跨江。第壹是因為江面很寬,肯定需要柱子幫助,在當時這可是個大難題,對於他們來說根本不可能;第二是江水流很急,就算妳建起來了,如果沒有現在的技術,水壹漲、壹沖,橋就倒了。
現在科技發達了,有了專門“跨江大橋”,這種橋要打地基,固定柱子,要用水泥把磚頭“貼”在壹起。妳說這樣結不結實?就算有再多車,再多人,只要有秩序,它依然聳立。為了擴張馬路,不易堵車、出事故,人們造出了“多層立交橋”,正如名字,有很多層,達到了擴寬馬路,但又不會出交通事故的效果。
讀了這些,妳不禁會想“未來的橋是怎樣的呢?”這就需要我們現在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未來的橋是怎樣的或許就會掌握在妳這位專家的手中呢!
建築物說明文600字:篇六
我的家鄉有座橋,家鄉的人都叫它四角橋。妳如果看到它,壹定會感到驚奇。
我的家鄉在江南農村,那裏是壹片平原,四周沒有山地也沒有丘,多的是大大小小的河。在我奶奶家的東面不遠處有壹條南北走向的橋,南面不遠處有壹條南北走向的河,就在這兩條河的交叉河面造起了這座四角橋。
這座四角橋,實際上是由兩座水泥雙曲拱橋垂直交叉而成的壹座“十”字形的橋。橋由鋼筋混凝土構成。“十”字的橫豎相交顯得粗壯了點,成正八邊形,邊長兩米。在相互間隔的四條邊,分別向東南。西北。西南和東北四個方向延伸出去。延伸部分的寬有兩米,而長有二十米,這是橋的本身。八邊形其余四條邊上裝有欄桿,欄桿上刻有簡樸的圖畫。以中間的正八邊行看延長部分就像從它們身上長出來的四只角,所以,家鄉的人叫它四角橋。
為什麽把橋造成這個樣子呢?我為了弄清其中的奧秘,來到橋的中央。原來。在這壹片被河流分割成四塊的土地上,如果要從壹個地方走到其他三個地方,不知要繞多少路:若是建造普通的橋,起碼要造三座,才能把四個地方連通。如今,在這交叉點的河面上再座橋,大大節省了造橋財力,還節省了不知多少往來行人的時間和體力。
站在橋中央向四方眺望,都是不風盡頭的水流,在那清清的河面上行駛著裝糧載物的船只:順著橋面四個通道的方向望去,卻又滿是平坦的農田和竹樹掩映之中依稀可風的房舍村莊。
奶奶告訴我,四角橋是壹九七八年建造的,我回家鄉的次數雖然不多,但是,遠望中有四角橋的形象卻常常浮現在我眼前。啊!四角橋,妳多像壹個身材魁梧的大力士,撐著妳的兩手和兩腳,引起妳的脊梁,默默無聲地,讓趕路的人從妳身上走過,走向希望的田野,走向幸福的明天。
建築物說明文600字:篇七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占地72萬平方米(長960米,寬750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始建於公元1406,1420年建成,是明朝第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用30萬民工,***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主要建築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科舉考試的壹至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
朱元璋的兒子朱棣與建文帝大戰三年,奪得了帝位(明成祖),作皇帝後朱棣決定把都城遷到他原來的領地燕(北京),北京城的營建,從1417年動工,1420年基本竣工,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在以後五百多年的歷史中,明清兩代***有24位皇帝在這裏行使對全國的統治大權。故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北京城是15世紀東方最完美的首都,成為世界建築之林的瑰寶。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其前半部分為外廷,是皇帝朝政場所。建築莊嚴、宏偉,特別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建築在8米高的三層漢白玉石階上,以顯示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威嚴,太和殿座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故宮的設計者認為,不這樣不足以顯示皇帝的威嚴,不足以震攝天下。
如果從天安門算起到故宮北門,南北長近3公裏,規模之大,令人難以想像,設計和建造這麽大的宮城氣度非凡,難怪有外賓參觀後曾贊嘆“壹個人怎麽能住這麽大的房子”。
建築物說明文600字:篇八
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全長6000多公裏。合為12000多裏,因此稱其為“萬裏長城”,自然是名副其實的。
長城初為秦始皇修建,壹***動用了幾十萬民工,耗費了許多勞動力,用了9年時間,到了明成祖時,他又命令重修長城。長城的修建的利於抵禦北方匈奴,因而保證了那裏農liuxue86業的正常進行,為當時中原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遠望長城,高聳雄偉、蜿蜒萬裏、危峰兀立,高大的青山環繞著。在陽光的照射下,長城像壹條巨龍,仰臥在綿延起伏的大山上,又像壹條彩帶鑲嵌在蒼翠的山間。
南北朝的壹個詩人曾用這樣的詩句來形容長城的險、長、高:“長城地勢險,萬裏與雲平。”據記載,第壹位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說過:“在太空中望地球,最明顯的就是長城了。”世人都知道中國的長城,但知道英國有長城的並不多。不過與中國長城相比,英國長城只能叫“短城”,因為它全長才117公裏,它也比中國的長城修建的晚得多。
長城由磚石砌成,城墻高約3—5米,城頭是齒形的, 有利於抵禦外敵。長城壹***有八大關: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玉門關、雁關、娘子關、偏頭關、嘉峪關。其中山海關最為有名,它背後面海,處於萬頃波濤、千丈絕壁之間,號稱“天下第壹關”;山海關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末,李自成與降清的吳三桂在此厚戰。其次為居庸關,在這個關口,成吉思漢曾與金兵刀槍相見。
萬裏長城是壹座不朽的神奇,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象征,也是中國人民英勇不屈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