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清朝普通家庭的平均收入是壹年33兩白銀左右,而那個年代的家庭基本支出平均是壹年36兩白銀。要說收支缺口不算太大,也就是總收入的10%左右,但是老百姓發現無論怎麽努力都無法彌補缺口。所以他們只能為日常生活賺錢,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也沒有精力去做反對清政府的事情。
“33梁音”的實質是收支差距的適度限制。差距太大,人民會心碎,反正也活不下去。他們只會反抗到底,推翻清政府。如果多幹活可以彌補差距,那麽大家就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反思,這也不利於清政府的統治。
由於白銀是基本支出,收入不足必須通過借貸來彌補。清朝不現代,金融體系非常不完善。全國人民從哪裏借的那三兩銀子?同時每年還有3兩白銀的差價。就算不算利息,第二年欠的就變成6兩,第三年就變成9兩。哪個樓主會做這種虧本的生意?
明知道借款人永遠不還,他只會越欠越多,他要面對全村所有農民。壹年後,地主會因為借的銀子拿不回來而破產。另外,清朝壹個普通人家花36兩銀子,還是最基本的開銷,不符合歷史。古代壹直有士農工商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