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男孩取名用麒還是麟好

男孩取名用麒還是麟好

麒麟,是指中國傳統 瑞獸。古人認為,麒麟出沒處,必有 祥瑞。有時用來比喻才能傑出、德才兼備的人。 [1]《 禮記·禮運第九》:“麟、 鳳、 龜、 龍,謂之 四靈”,可見麒麟地位起碼與龍同等,並不低於龍。

但麒麟又是 應龍的孫輩,《 淮南子·地形訓》:“ 毛犢生 應龍,應龍生 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 庶獸,凡毛者,生於 庶獸”,也是 五蟲中的毛蟲之長。 [2]

麒麟也有中土之獸的說法但與被《 淮南子》《 靈憲》等諸多古籍認為居中主土的 黃龍相比,麒麟只有《 易冒》壹書將其與 青龍等 四靈相提並論。 [3]

中文名

麒麟

類別

仁獸、瑞獸

特征

融合了龍首,麋身,牛尾,馬蹄

地區

中國

起始時間

大約在公元前481年

中國古代五大瑞獸

***5個詞條

麒麟

寓意送子、辟邪等

白虎

象征祥瑞

象征祥瑞

象征天下太平

常用於裝飾器物或建築的神獸

***10個詞條

囚牛

常雕刻於琴頭

睚眥

常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嘲風

常作為殿角的裝飾

蒲牢

常作洪鐘提梁的獸鈕

快速

導航

外貌神態祥獸寓意史書記載傳說典故後世影響

歷史起源?

古人把 雄性稱麒, 雌性稱麟,《 宋書》:麒麟者,仁獸也。 牡曰麒, 牝曰麟。麒麟是吉祥神寵,主太平、長壽;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民俗禮儀中,被制成各種飾物和擺件用於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麒麟

麒麟每次出現都將是壹個非常特別的時期。據記載, 孔子與麒麟密切相關,相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據傳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裏“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 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 西狩獲麟”,對此孔子為此落淚,並表示“吾道窮矣”。孔子曾寫歌:“ 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視為儒家的象征。

麒麟本無形,世人自思之?關於麒麟的那些來龍去脈

壹路春暖月圓

贊61

閱讀1.2萬

明朝時期東南亞各國進貢的“麒麟”,究竟是什麽動物

歷史大學堂

贊36

閱讀7930

麒麟與孔子有不解之緣?瑞獸麒麟,真的存在嗎

壹路春暖月圓

贊75

閱讀2.1萬

外貌神態?

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集獅頭、鹿角,虎眼、 麋身、 龍鱗、牛尾就於壹體;尾巴毛狀像龍尾,有壹角帶肉。但據說麒麟的身體像 麝鹿,它被古人視為神靈。

麒麟

麒麟是中國古人相信存在的神靈。在中國眾多民間傳說中,關於麒麟的故事雖然並不是很多,但其在民眾生活中都實實在在地無處不體現出它特有的 珍貴和靈異。

從古至今不乏能人誌士將麒麟的形象以各種形式展現出來。自青銅文化興起後,銅雕麒麟也變得更加廣受歡迎,以銅打造麒麟形象,使人觸及可摸,這樣麒麟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就變得更加明確。

長頸鹿妳認識 麒麟妳聽過 那可曉得“本土長頸鹿”(山西獸)嗎

壹路春暖月圓

贊41

閱讀7023

祥獸寓意?

中國民間有 麒麟送子之說,另壹種麒麟形象是 龍頭,馬身,龍鱗。尾毛似龍尾狀舒展。它的綜合面不及龍、鳳那麽廣泛,不過名氣也不算小。 [4]

***4張

合並圖冊

麒麟,是中國人最企望出現的吉祥動物,它們的出現表示壹代的幸福。因此人們希望麒麟總是伴隨著自己,給自己帶來幸運和光明,而辟除不祥。當上古時代的這種信仰被傳承下來的同時,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義也隨之被廣大民眾公認且牢牢地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種意念的象征,某種意境的表現,某種力量的顯示,並啟發人們的想象,引導人們的精神去契合某種意念,進入壹種特定的境界,給人們以希望、安慰和某種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現在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

史書記載?

漢 許慎《說文解字·十》:“麒,仁寵也,麋身龍尾壹角; 麐(麟), 牝麒也。” 段玉裁註:“狀如麕,壹角,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

《 說文解字》:“仁獸也。麕身牛尾,壹角。張揖雲:牡曰麒,牝曰麟。郭璞曰:麒似麟而無角。” [5]

何法《征祥記》:“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許雲仁寵,用公羊說,以其不履生蟲,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簡曰麟,鹹以為祥瑞之物。《 禮記》禮運:“出土器車,河出馬圖, 鳳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澤),又:“ 麟鳳龜龍,謂之 四靈。”

《 五雜俎》:龍性最淫,故與陽牛人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即婦人遇之,亦有為其所汙者。…… 王符稱世俗畫龍,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說,謂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然龍之見也,皆為雷、電、雲、霧擁護其體,得見其全形者罕矣。

《 明會典》記載,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公、侯、駙馬、伯以麒麟作為補服圖案,故稱壹品麒麟。

《 清史稿》記載過很多牛產麒麟的事情。《清史稿》記載: 雍正二年(1724年),平度州民家牛產麟。五年,壽州民家牛產麟,壹室火光,以為怪,格殺之,剝皮,見周身鱗甲,頭角猶隱也;荊州民家牛產麟,遍體鱗甲。 嘉慶元年,遂安民家牛產麟。七年,鎮海民家牛生壹犢,遍體鱗紋,色青黑,頷下有髯,項皆細鱗。十壹年五月,鹽亭民家牛產壹麟,高二尺五寸,肉角壹,長寸許,目如水晶,鱗甲遍體,兩脊傍至尾各有肉粒如豆,黃金色,八足,牛蹄,產時風雨交至,金光滿院,射草木皆黃。十三年二月, 綿州民家牛產壹犢,首形如龍,身有鱗紋,無毛,落地而殤。 乾隆四年,盛京民家牛產麟。

以前認為這些是空穴來風的記載,但2015年 泰國水牛產下“異獸”,頭似鱷魚、有鱗片,跟清史稿記載類似。

傳說典故?

傳說,麒麟是姬氏(周天子脈)的祖神(祖先神),源自黃帝祖神應龍,是應龍血脈的主要分支之壹,有詩雲:“麒麟踏祥雲,人間百難消。”次說壹是麒麟與麒麟後人可以治病消災,二說可以踏雲而行。 [6]

“ 西狩獲麟”:發生在春秋末期 魯國西境 大野澤。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首先見於戰國成書的我國最早的壹部編年史《春秋》。戰國史學家 公羊高撰寫的 《公羊傳》和谷梁赤撰寫的 《谷梁傳》,也都記載了這方面的內容。與 孔子同代人 左丘明的《左傳·卷十二》載:哀公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鑰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史記· 孔子世家》載: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鑰商獲,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義》中又註:“大野,藪名,魯田圃之常處,蓋今巨野是也。”《兗州府誌·聖裏誌》載:“ 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於大野。叔孫氏家臣鑰商獲麟。”“折其左足,載以歸。叔孫氏以為不祥,棄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觀之曰:麟也,胡為乎來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孫氏聞之,然後取之。子貢問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見害,吾是以傷之。”

漢代畫像石中刻畫的麒麟,圖左邊第四個動物

***6張

剪紙麒麟照片集錦

據考證“西狩獲麟”發生在周敬王九年(春秋魯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壹書,也恰恰在這壹年脫稿,這時孔子已71歲,從此不再著書。這就充分證明了至今仍在 巨野流傳的“孔子獲麟絕筆”的故事是真實的。孔子獲麟絕筆,從客觀上講,是年紀大了精力不佳。但從主觀上講,感麟而憂也是個重要原因。傳說在公元前551年( 魯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親 顏征在懷了孕,祈禱於尼丘山,遇壹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時,頭頂長得有點像尼丘山,幫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見麟死,他認為是個不祥之兆,立即揮筆為麒麟寫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由於孔子感麟而憂,再加他唯壹的愛子孔鯉的早逝,使他難過極了,終於在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與世長辭了。孔子死後,獲麟絕筆的故事廣為流傳。唐代大詩人李白《古風詩》中就有“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的詩句。

人們為紀念“ 西狩獲麟”,在埋葬麒麟的地方建築了 麒麟臺,又名 獲麟臺,古稱獲麟古冢。

該建築地處 巨野城東七公裏——今麒麟鎮陳胡莊以東、後馮橋以北大窪內,為縣級名勝古跡重點保護單位。此臺為魯哀公“西狩獲麟”處,東西長73米,南北寬52米,占地面積3800平方米。這裏原有唐代石碑數座,由於年湮日久,已遭毀壞。明嘉靖十四年,濟寧州通判張九胥重修麒麟碑壹座,立於曹 濟公路旁,碑上刻的冢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西狩獲麟”聞名全國,壹些州、縣、鄉、村地名如唐代的麟州,巨野以東的 嘉祥縣,巨野城東的獲麟保(鄉)、獲麟集等,都以此命名。麒麟降世,無人識曉,卻被“怪而殺之”。孔子痛惜不已,聯想到自己壹生懷才不遇,觸景生悲,為麒麟寫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自此絕筆,不再著書。 麒麟冢也正因獨特的文化內涵成為壹方名勝,歷代文人騷客臨其境覓聖跡,或謳歌,或慨嘆,發思古之幽情,詠不朽之佳句。唐代著名學者韋表微曾作“麟臺碑銘”:李白、辛棄疾以及明朝 王穉登、孫宜等著名詩人均為麒麟臺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唐武德四年,據西狩獲麟之故,巨野壹度改名麟州。明嘉靖十四年,進士張九敘作鬥書“麒麟冢”三字,刻石立於臺前。天啟年間,縣令方時化在此修建廟宇,名曰“瑞麟寺”。自此,麒麟臺勝跡更加名震四方。

***5張

麒麟

由於古代都把龍鳳龜麟當成 神靈,西狩獲麟,也就成了文人筆下的重要內容。晉征南大將軍兼史學家杜預撰寫的《 春秋左傳·集解》壹書雲:“麟者,仁寵也,聖王之嘉瑞也”。唐代大文學家韓愈《 獲麟解》(註釋)雲:“麟壹角而載肉,設武備而不為害”。“遊必澤土,祥而後處,不履生蟲,不踐生草,王者有出,與鳳龜龍謂之四靈。”由於麒麟為四靈之壹,壹些史書故事如《麟經》《麒麟書》《金壁故事》、宋程俱的《麟臺故事》、清 李玉的《 麒麟閣》等,均以麒麟為書名或內容。再如古代帝王的年號或者古建築、古地名,也往往以麟字作為祥瑞的代號,漢高祖劉邦稱未央宮為記 麒麟殿,漢宣帝必稱為麒麟閣。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獲麟意,於巨野置麟州。唐高宗稱年號為麟德,武後則天必中書省為麟臺。唐德宗大歷四年,在麒麟臺立麟臺碑。後金皇統七年,取麒麟祥瑞意,在 巨野縣山口鎮(今嘉祥縣大山頭壹帶)增設嘉祥縣。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為祥瑞,在巨野縣治北建麟鳳亭;元文宗至順二年,巨野縣主簿樊遜,重修麟鳳亭。明代, 巨野知縣方時化,在麒麟臺建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偉,規模壯觀,據當地傳說,當時整個寺院占地百余畝,有僧侶百余人,佃戶數十家。寺院附近有鋪店、石碾、菜園、鹽畦、車坊等,顯然是壹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瑞麟寺南面,有壹小河,名曰八裏河,此河東西流向,岸柳成行,流水潺潺,遊魚可數。河南岸有壹渡口,即《巨野縣誌》上所說的“獲麟古渡”。每值陽春,風和日暖,鳥語花香,士家工商,男女老少來此觀光遊覽者絡繹不絕。可惜由於明崇禎末年的戰亂,整個寺院都變成了虛墟,今天能見到的只有這座荒草萋迷的土臺子了。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壹年(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元年),年方21歲的愛國詩人 辛棄疾,參加抗金起義軍,途篤巨野麟臺,即興作五言律詩壹首:

終始春秋筆,經名舊記麟。荒臺曾建魯,野草未燒秦。

郁郁山川秀,蔥蔥景鈀新。韋編續繼否?書帶已成茵。

明朝詩人孫宜,遊“獲麟古渡”時,作五言律詩壹首,其詩曰:

古渡寒煙積,沙明照落懸。 春秋悲鳳日,天地泣麟年。

魯變時交阻,周衰轍竟旋。 至今皆絕筆,真意更誰傳。

現代作家張曉風也以獲麒為主要事件寫了壹篇文章。

後世影響?

麒麟文化

麒麟文化是中國舊時生育民俗。傳說麒麟為仁寵,是吉祥的象征,能為人帶來子嗣。孔子將生之夕,有麒麟吐玉書於其家,上寫“水精之子孫,衰周而 素王”,意謂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雖偽說,實為“麒麟送子”之本,載於王充《論衡·定賢》及晉王嘉《 拾遺記》。民間有“麒 麟兒”、“麟兒”之美稱。南北朝時,對聰穎可愛的男孩,人們常呼為“吾家麒麟”。此後“麒麟送子圖”之作。作為木板畫,上刻對聯“天上麒麟兒,地上狀元郎”,以此為佳兆。民間普遍認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

唐 杜甫《 徐卿二子歌》:“君不見徐卿二子多絕奇。感應吉夢相追隨。孔子釋氏親抱送,並是天上麒麟兒。”胡樸安《 中華全國風俗誌.湖南》引《長治新年紀俗詩》:“婦女圍龍可受胎,癡心求子亦奇哉。真龍不及紙龍好,能作麟麟送子來。”原註:“婦人多年不生育者,每於龍燈到家時,加送封儀,以龍身圍繞婦人壹次,又將龍身縮短,上騎壹小孩,在堂前行繞壹周,謂之麟麒送子。”按麟麒屬於龍族,此乃以龍燈代麒麒者。

風俗

麒麟是以旬鹿類的特征為主,融合了龍、馬的特征。它的始作者究竟是誰,其源流怎樣,還不是很清楚。

到了 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龍、鳳被最高統治者所攫取,便失去了原來的 圖騰綜合的意義,而成為最高統治者帝王、後妃的象征。性善的麒麟,在權利角逐中,被擠到了民間,老百姓期望它帶來豐年、福祿、長壽與美好。

1.麒麟乃是傳說中的神話動物,現實生活中不存在。

2.中國古代傳說中麒麟與 龍、鳳、 龜合為四靈,乃毛類動物之王。

***5張

合並圖冊

3.麒麟對老百姓而言,乃是送子神獸。民間有“麒麟送子”的說法,據傳孔子即為麒麟所送。

4.麒麟是歲星散開而生成,故主祥瑞,是最著名的瑞獸之壹。麒麟 含仁懷義,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帝王興衰與麒麟的傳說很多。

5.麒麟與 鳳凰壹樣,乃有雌雄, 雄性稱麒, 雌性稱麟,麋身、龍尾、龍鱗、足為偶蹄(但亦有麒麟有五趾之說,其實是將五趾的“狻猊”誤當成“麒麟”)頭上有壹角, 角端有肉。

6.麒麟作為吉祥物,中國古代各朝朝政也常采用。史載漢武帝在未央宮建有麒麟閣,圖繪功臣圖像,以表嘉獎和向天下昭示其愛才之心。麒麟分類有送子麒麟、賜福麒麟、鎮宅麒麟,其名字代表其寓意,現今很多普通老百姓家有擺放。麒麟因被文化賦予了高貴,仁慈、祥瑞之意,所以現今麒麟多由玉石、黃金、紅漆雕、銅、黑曜石或琉璃等優質材料制成。

7.麒麟在官員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時,壹品官的 補子徽飾為麒麟,可見其地位僅次於龍,清朝只有皇親國戚才有資格佩掛龍的標識,皇帝為 黃龍、 紫龍, 親王、阿哥、 貝勒、 貝子為龍子圖案。

8.麒麟的形象仍然可以看得到。中國現存最著名的麒麟形象是南京南朝帝陵的麒麟,南朝帝陵鎮守瑞寵有多種神寵,但都由麒麟形象演化而來。

9.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民俗禮儀中,被制成各種飾物送給未成年的兒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如名著《 紅樓夢》壹書中的第三十壹回和三十二回,大篇幅寫“因麒麟伏白首雙星”,這裏的麒麟不僅是 史湘雲的護身符,也是暗示她婚配的壹件信物。另黃梅戲《女駙馬》中,壹對 玉麒麟也是代表愛情的見證。女主人公與男主人公受阻於女方父母的決定,女主人公交於男主人公壹只玉麒麟,發誓“生生死死不變心,清風明月作見證,分開壹對玉麒麟,這只麒麟交於妳,這只麒麟留在身,麒麟成雙人成對,散心兩意天地不容”。等到雙方沖破重重阻撓,有情人終成眷屬,“麒麟成雙人成對,並蒂花開萬年紅”,大喜之夜雙方麒麟終於成對。

求子與育子

中國傳統的生育觀念是希望早立於嗣,多生兒女,子孫滿堂,多子多福,並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將不能生兒育女、傳宗接代視為最大的不孝。這種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影響了壹代又壹代人。無論從婦女懷孕,還是到嬰兒降生、百晬兒、及其他慶賀活動,無不體現出人們為此所做的不懈的祈福努力。因為麒麟曾降臨過孔子這樣的聖賢之人,因而人們相信麒麟既可以送子,又可以佑子。於是,以“麒麟送子”為主題的民俗文化現象不僅見於圖畫、祝禱之語,而且也見於歲時活動,表現形式十分廣泛,意在祈求、祝願早生貴子,子孫賢德。

近代湖南長沙每逢 新正之月,都要舉辦 耍龍燈活動。屆時,每當耍龍燈的耍到有不孕婦女的人家時,主家都要加送禮物,並讓龍圍繞不孕婦女舞壹圈,然後將龍身縮短,上面騎壹小孩,在堂前繞行壹周,以示麒麟送子。山東壹些地方還有壹種祈子的方式,是由不育婦女扶著載有小孩的紙紮麒麟在庭院或堂屋裏轉壹圈,亦有人將彩繡系於麟角,以求麒麟送子。

就《 麒麟送子》的圖案而言,既有繁,又有簡。繁者或以童子為中心,戴長命鎖,持蓮抱笙;或為童子騎麒麟,角掛壹書:或為童子背後有壹仕女護送, 仕女張傘持扇。簡者為童子騎麒麟,手持蓮花。在民間版畫作品中,還多配吉祥聯語“天上麒麟兒,地下狀元郎”。

建築裝飾物

磚木雕刻是古代建築裝飾的重要方式,題材豐富,刻工精良,賦予建築造型以生動形象。磚雕多用於磚結構建築貼面和木結構建築的磚墻外檐;木雕除在建築外檐使用外,更多地用於內檐裝修。天津磚雕當屬磚雕藝術之佼佼者,在清乾隆嘉慶年間還屬瓦作兼作的細活,磚雕藝人被稱之為“刻花活兒”的。 道光年間,發展成為獨立的行業,形成聞名於世的“天津刻磚”。而垂花門、內外據雀替、額枋、花罩和四扇屏、花板、花牙等裝飾上的木雕工藝亦堪稱壹絕。

中國的建築尤其是居民建築多為磚木結構,盛行在房檐、房山墻、門楣、窗框、 影壁、柱礎、板墻、屋脊、抱鼓石等處以磚雕、木雕或石雕的方式裝飾寓意深刻的吉祥圖案,麒麟便是其中常用的吉祥動物。有的在大門的兩側裝飾石雕麒麟,既顯示門庭高貴,又鎮宅避邪。

佩飾與紋樣

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以麒麟的工藝造像作為護身符佩戴在身上,其質地有金、銀、銅、玉等,尤其講究為嬰幼兒佩戴“麒麟鎖”,以此為孩子祈禱長命百歲。此外,以麒麟的藝術造型為圖案的傳統紋樣也被廣泛使用。在《詩經》中,就曾以“ 麟之趾”來贊美 周文王和他的家族。所有後來都以“麟趾”來比喻子孫才德兼備。麒麟作為壹種吉祥物,常常被用在朝政上。漢代漢武帝時期,他就在未央宮建造了壹座麒麟閣,把功臣的畫像掛在閣上,以此來表示最高功榮,這顯然就是把麒麟比作才俊之士。唐代武則天時,以麒麟作紋飾繡於袍服,名曰“ 麒麟袍”,專門賞賜給三品以上的武將穿用。清代時,將麒麟繡於武官壹品的“補子”上,成為等級制度的標誌。由此可見麒麟的地位很高,僅次於龍。在壹些貴婦人的裙卦上,也常常會繡有百獸拜麒麟的吉祥圖案,以此來表達壹種美好的祝願。在民間剪紙、年畫、刺繡、臘染等工藝美術品中,都留下了麒麟那鮮活的影子。

麒麟文化之鄉

巨野百姓對麒麟 情有獨鐘,在 巨野,關於麒麟的民俗遺跡比比皆是。描寫麒麟的 詩詞歌賦、描繪麒麟的書法繪畫、紀念麒麟的雕塑碑刻在巨野民間不勝枚舉。巨野歷代以麟為名的人和事物也數不勝數。2007年,巨野被命名為中國麒麟文化之鄉,為巨野開發麒麟文化迎來了契機。

地名

江蘇南京江寧區 麒麟街道

江蘇南通海門市 麒麟鎮

安徽安慶市樅陽縣麒麟鎮

山東濟寧嘉祥獲麟街

雲南曲靖 麒麟區

文化起源

集美思想

壹、麒麟的創造與中國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是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復合構思所產生、創造的動物。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麋身,龍尾,馬蹄(史籍中有說為“鹿蹄”),龍鱗皮,壹角,角端有肉,黃色。這種造型是將許多實有動物的新合拼體,它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壹幻想中的神獸的建構上,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集美”思想。

***6張

麒麟

所謂“集美”,通俗地說是將壹切美好的東西集中在壹個事物上的壹種表現。這種理念壹直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所追求實現的目標和願望。因而,麒麟所選擇的鹿身、龍頭龍尾、牛馬蹄、龍鱗似魚鱗等吉祥動物進行組合是有壹定的道理的。

鹿崇拜在中國屬於原始動物崇拜,並在古代壹種帝王的象征,同時,還被納入神學政治的範疇之中。《 宋書·符瑞誌》雲:“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則至。”《瑞應圖》亦曰:“王者承先聖法度,無所遺失,則白鹿來。”後來,當人們崇拜神仙時,白鹿又被當作仙家的神畜。此外,鹿還與“祿”諧音,象征福氣、奉祿。

牛,在上古時期就走向祭壇,成為祭祀活動不可缺少的神聖物。民間傳說牛是來到人間幫助人類的天上神靈,其在田野默默耕耘,給人類帶來了物質的財富,而且它身上所體現的奉獻精神,也給人類以精神的財富。牛崇拜在中國民間都很普遍。史書記載戰國時代的秦國己設有怒特祠專祀神牛,這是古代最早記錄的耕牛崇拜。

馬,被認為是聰明、忠誠、勇敢而耐勞的動物,具有高貴、飄逸、優雅的氣質。《易經》中將馬象征天,即“乾為天”。清代文獻中多有祭馬神禮儀和修建馬沖廟的記述。另外在古代的祭天地和出師盟誓時常有以白馬為祭馬,認為白馬屬陽,為天神所驅使。青牛屬陰,為地神所享用。

魚,作為壹類水生動物的總稱,其身上的鱗皮被珍視為吉祥、美麗的裝飾,“魚鱗錦”,就是傳統的吉祥紋樣。魚崇拜壹直在中國廣泛流傳,許多神話中都有說大地是馱在巨大的魚背上的故事傳頌。在 湖南馬王堆出土的漢墓帛畫上的世界圖像,也把人間大地放在兩條巨大的魚之上。魚又與“余”諧音,成為生活富足、美滿的象征。

中國古人將以上幾種吉祥動物創造性地進行組合,建構了麒麟這壹神寵的形象,符合長期以來培養、鑄就的心理接受力和藝術欣賞力,再現了源遠流長的傳統底蘊,真實地體現了中國人的壹種“集美”思想。

儒家思想

二、麒麟的傳承與儒家思想

麒麟,在傳說中被賦予了十分優秀的品質,比如,說其性溫善,不覆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角上有肉,設武備而不用,因而被稱為“仁寵”。 西涼武昭王《麒麟頌》曰:“壹角圓蹄,行中規矩,遊必擇地,翔而後處,不蹈陷阱,不罹羅罟。”《宋書·符瑞誌》曰:“含仁而戴義,不飲池,不入坑阱,不行羅網。”《說苑》亦有“含仁懷義,音中律呂,行步中規,折旋中矩,擇土而後踐,位平然而後處,不群居,不旅行,紛兮其質文也,幽問循循如也”的記載。體現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謙謙風度。麒麟崇拜之所以能在發展傳承中被廣大民眾和統治階級所接受,正是因為這種“仁寵”所具備的品質正符合幾千年來中國的禮教和儒家風範。

儒家學派是由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創立的,就其目的、功用、宗旨和結構來看,可以說是壹個以教化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學派,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發展曾起過較大的積極作用。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學”,“仁”可以說是儒學中倫理學說的根本和最高道德準則,其主旨是“愛人”,亦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儒家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具有“仁愛之心”,並以“愛人”與否這樣壹個道德標準來確定人們是否應該受到尊敬和重用。

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思想。戰國時代,儒墨並稱“顯學”。秦始皇運用法家的學說統壹天下,焚書坑儒,使儒學受到壹次嚴重打擊,但秦朝“二世而亡”。漢初尊崇黃老之學,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於是,儒學正式居於統治地位。魏晉時代,玄學盛行,雖然嵇康公開倡言“非湯武而薄周禮”,但玄學家仍尊崇孔子為最高的聖人。隋唐時代,佛學昌盛,儒、釋、道三教並尊,但政治法度仍是儒家學說。宋代理學興起,恢復了儒學的權威地位,歷宋、元、明、清,儒學受到統治者的尊崇。直到 五四運動,儒學受到嚴厲的批判,儒學在思想意識上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宣告結束,儒學獨尊的格局壹去不返了。但儒學在傳統文化中占有的主導地位和深遠影響是無可比擬的。

在民間傳說中,麒麟與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也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說孔子降生的當天晚上,有麒麟降臨的孔府闕裏人家,並吐玉書,上有“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征在賢明”字樣。既告眾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孫,雖未居帝王之位,卻有帝王之德,堪稱“素王”。孔子家人將壹彩繡系在職角上,以示謝意。周敬王末年時,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時,竟挖出了那條當初系於麟角的彩繡。以後,人們又引申出玉書三卷,孔子精讀後成為聖人。至今,在 文廟、學宮中還以《 麟吐玉書》為裝飾,以示祥瑞降臨,聖賢誕生。

孔子生活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崩樂壞,社會動蕩不安。傳說麒麟見於郊野,為人所賤,孔子喟嘆麒麟“出非其時”,標誌著世界的日暮途窮和哲人的窮困,所寫《 春秋》於此絕筆,故《春秋》又別稱“麟史”、“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