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關泉水的資料

有關泉水的資料

黑虎泉

山東省濟南以風光秀麗聞名北國,詩人贊美濟南為"四面荷花四面柳,壹城山色半城湖",這正是其生動寫照。濟南又素有"泉城"的美稱。泰山山脈豐富的地下水沿石灰巖地層潛流至濟南,被北郊的火成巖阻擋,於市區噴湧而出,形成眾多泉水。在濟南的七十二名泉中,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龍潭,最負盛名。古雲:"家家泉水,戶戶垂柳。"清風明月滿城滴翠,極為迷人。

黑虎泉為濟南七十二泉之三十三,是黑虎泉群之首;湧水量僅次於趵突泉,在濟南中泉中位居第二。黑虎泉這個獨特的泉名是以它的形狀和氣勢而得名的。古時這裏在陡峭的巖崖下,有泉水從壹深邃的洞穴中流出。洞前有壹黝黑的巨石,泉水湍擊巨石,發出粗獷的鳴響,吼聲回蕩於洞中,酷似虎嘯。加之巨石又似壹只踞伏的猛虎,古得"黑虎"之名。明代詩人晏璧曾有詩描繪當時的黑虎泉道:"石水府色蒼蒼,深處渾如黑虎藏。半夜朔法風吹石裂,壹聲清嘯月無當。"

黑虎泉不僅名字獨特,而且景色也十分優美、壯觀。這裏怪石林立,垂柳裊娜,碧水盈河,泉鳴悅耳,是瀕臨護城河的環城公園中重點段落,名"泉石園"。黑虎泉的泉眼隱於峭壁下的天然洞穴之中,洞內有自然巨石盤曲伏臥,上生有蒼綠臺蘚,清澈見底,寒氣襲人;洞前上刻有"黑虎泉"三個大字;池南壁有三只石雕虎頭,虎口大張,泉水從石洞中湧出通過暗隙從三個石雕虎口中玉濺雪般地噴湧而出,訇然而瀉,形成三股瀑布,浪花飛濺,噴珠撒玉,匯入洞外的壹鑒方池。翻滾沸騰的泉水又從石砌的壩墊漫流而過,形成涓涓水簾,溢入護城河中。黑虎泉上面的崖頭上,原為明代嘉靖年間建的黑虎廟,今改建為賞泉的"泉石園"。這是壹處小小庭院,中為茶社,東有月門,西有曲廊、亭榭。這裏假山疊布,洞壑曲回,幽徑蜿蜒,長廊連雲,各式亭榭雕梁畫棟,跨河的琵琶橋宛若半空長虹,院內花木扶疏,岸邊垂柳搖金,實在是清幽雅致的去處。越是幽靜,越能清晰地聽到訇然的泉水聲。明人劉敕《詠黑虎泉》詩雲:"懸崖之下碧潭深,潭上懸崖欲幾尋;石擊湍聲成虎吼,泉噴清響作龍吟。"

在歷史上,醴豆頗有名氣,在金、明、清三代均載入七十二泉。據史料記載,在唐中宗時,寺僧仁萬重建大雲寺時,東山有壹泉湧出,中宗欽賜"醴泉",並把"大雲寺"改為"醴泉寺"。在七十二名泉中,只有醴泉由帝皇賜名,可見醴泉有愧為七十二泉之壹。

醴泉,在醴泉寺東側約二百米外的半山腰間。泉池為石砌方池,邊長三點五米水深壹點五米。醴泉東面山壁上鐫著"醴泉"二字。

醴泉,池水清透明流澈,微微有點甜,四周人們都愛飲這裏的水。

都泉位於柳埠鎮都泉村內,村以全而名,都泉村依傍跑馬山嶺和錦陽川,村中原有皇姑庵,庵內有石塔,俗稱龍虎塔,1972年遷入四門塔,現遺留有石廈八棱經憧兩塊,都泉即位於皇姑庵西側。泉為井形,井口直徑1米見方,井深約7米,池壁以亂石砌成。距井口下壹米處有壹石砌洞穴,水來自洞穴中,沿暗溝南流10米許折向西,在井約50米的暗渠潛流後註入明渠,至村街中心,流入壹石砌方池中,爾後渠水沿街北流,最後匯入錦陽川。都泉泉水旺盛,從不幹澀,全村人畜皆飲用此水,泉水穿街過倉,長流不息。從早到晚,村民們在溪渠邊洗衣洗菜,擔水澆田,盡得其便,泉流水景也為著座山明水秀的小山村帶來了勃勃生機和活力,還如<<遁齋詩稿>>中朱倬 <<都泉詩>>中所描繪的那樣"稻池林壑太幽偏,柳埠人家近市廛。最是都泉好風景,山花如繡錦陽川。"

而且,曾經還有壹位著名的詩人來到這裏,寫下了壹首絕句: "遙望仲宮廿裏余,清泉都江山山昔湖,齊城大旱作霖雨,壹滴能更生,萬物枯。"這是明代詩人晏壁七十二名泉詩中描繪都泉的詩。

玉環泉,俗稱玉環井,位於市區省府前街89號門前。直徑。1.3米。此泉因兩股泉水相通,水汶相扣如玉環,故名。

作為條百年老街,省府前街自古以來車馬喧囂,人潮如流。但坐落在此路上的玉環泉,置身於滾喧囂紅塵之外,鬧中取靜,觀時世風雲,成為十足的小景觀。

古人曾詠道:"泉脈盤回似玉環,天留勝地在人間。溫泉曾被楊妃辱,故引清泉到歷山。

看這條街上,曾經有過兩個名人,壹個是元朝的張養治,壹個是清朝的張英麟。

張養治,字命直。從小便有拾金不昧的品質,十八歲時通經博義成為大學回家。曾因批評時政歷為教員所忌,中途棄官,為隱濟南。後朝廷多次的征召委任,他均堅辭不去。表明地看到元代上層統治集團內部的影蹤、腐敗。然而"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阻食,特拜陜西行臺中丞。既聞命,既散家財與鄉裏貧乏者,登車就道……到官四月,未嘗家居,夜側禍於天。晝則出饑民,以勞遘疾卒,年六十。秦人哀痛,如失父母。"(《新元史o卷二百二o張養浩》)他因此獲得了"內廷抗疏"和"為蒼生盡癖"的贊譽,也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愛戴。

張英麟,字振卿,也是濟南人,清同治四年的進士。光緒二十六年,兩宮西行。在京其它官吏為八國聯軍的槍炮紛紛逃竄,張英麟允許百姓上書,他仔細審閱後上述,此壹時期正是康有為維新變法的時期,他的舉動是比較開明的。然而,張英麟最大的汙點,是他任同治皇上的老師時,慫恿這位萬歲爺去前花街柳巷中嫖娼,作為老師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玉環泉井口現已被兩個水泥棚蓋,周圍築起壹道護欄,與其說是泉池,不如說是兩口水井,因為保護嚴實。路過此處的行人,如稍不註意的話,也許沒有人會知道這裏意有壹眼歷經時世變遷的名泉。不過周圍幾家商店都用"玉環"來命名,從中不難發現玉環泉在省城老街中獨有的地位和影響。跨過護欄,就會看到深約1米的泉池,站在池中,人影從泉水中清明的映照出來,周圍居民介紹,今年受雨多寡的影響,泉水豐枯不定,池也基本成為死的,而在以往該泉水壹直清澈甘甜,沿街居民均來此取水飲用。

我們所見過的泉水,壹般都是從地下湧出,而後輕輕地流去。有誰見過高懸幹崖的泉水?然而,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這樣的泉水在濟南便可以見到。它就是懸泉。

懸泉,位於市南郊仲宮東,泉水自高處飛流直下,猶如白煉懸空,故名"懸泉"。正是"白尺流泉石上懸,龍歸洞口散青煙;曾從五老觀飛瀑,倒挽銀河落九天。"

泉水如雲朵壹般,噴薄而出,忽隱忽現,泉水落到石上,匯成巨流,從懸崖上直下地面,飄灑的飛瀑又如泉水壹般。瀑布周圍水霧籠罩,半途離開巨流的水珠卻宛如冕飾前的垂玉。

不只濟南有個懸泉,位於安敦公路甜水開道班南側1.5公裏處的戈壁荒麽漠中也有壹個懸泉。

登綿山經龍頭寺穿望峰門,便可見高約200米,寬約60米的合抱形山巖突兀眼前,進入巖下仰望崖壁,巖石裸露,突入無際,俯視崖下,蒼鷹低徊,深不見底。

懸泉置遺址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出土物最多的壹處機構。

登州泉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壹,這個寒假裏我們小組就要來調查登州泉的壹些情況。

登州泉位於趵突泉公園和萬竹圓之間,此處原為花墻子街57號圓,1994年花墻子街改造拆遷時曾被填埋,1997年8月擴建趵突泉公園時,予以重新修復,主泉池

長3米,寬2米,深4米,周圍有深度略高於主泉池結構與主泉池相同的環形池,池岸設有欄桿北有小渠與杜康泉相連。

登州泉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傳說是因為泉的水脈來自東海邊的登州,古人有詩日:"文登壹脈透潭城,登撤全無辱氣腥,安得雪堂蘇學士今萬竹清冷。"其安

按照地制結構,登州泉的水脈與趵突泉為同壹水脈,主要來源與濟南市區南部,

花泉位於濟南東郊壹帶,距離市區較為偏遠。從前,花泉泉水清澈見底,水裏的小魚小蝦自由的遊來遊去,水底綠油油的藻類植物隨著水流輕輕搖擺,婀娜多姿。泉眼叮咚叮咚湧出清涼的泉水,雖然沒有趵突泉的壯麗,沒有珍珠泉的可愛,但它的溫柔與美麗則另有壹番風姿。當年的花泉可以與趵突泉媲美,古代詩人描寫它的詩篇數不勝數,單現在更有實用價值,已經改為漁池。

熨鬥泉位於柳 鎮石匣村西北山谷間,泉為井形,上口直徑壹米,下闊三米,深五米,水常年保持壹定水位,因為水溫偏高如熨鬥壹般,故名為熨鬥泉。

熨鬥泉在崇禎,乾隆〈〈歷城縣誌〉〉和道光〈〈濟南府誌〉〉均有記載,清郝恭將其列入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壹。熨鬥泉四周山巒竟秀,古柏蒼然,山清水秀,綠樹輝映。壹株株茂盛的核桃、柿子、山楂、梨樹、杏樹、覆蓋了整個山梁。春季,繁花似錦,白的如雪,紅的似霞,蜂飛碟舞,花香四溢。夏季,果實累累,枝幹繁茂,綠色盅然。秋季和冬季,落飄落,白雪愷愷,山地沈靜,只有避暑泉清澈的泉水,日夜不停的流淌,煥發著勃勃生機。

在泉的西側30米處,有石砌長方形古墓三座,左為漢像張良墓,中為張良的老師黃石墓。右為尹宗墓。當地傳說尹宗是附近尹家店柴夫,壹日上山打柴,恰遇張良與黃石下棋,他站在旁邊看入了迷,等棋下完,壹看扁擔已經腐爛,原來"山中方壹日,世上已千年。"尹宗因為喝了張良的仙茶,便也得道成仙,成了張良和黃石的道友。

此處真是人間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