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國學教育的影響日益擴大,人們接受國學教育的***識進壹步形成。高校在開展新時期國學教育中,應發揮主導作用,成為社會國學普及的推動者。在此方面,近年來的成績顯著。其途徑主要是通過高校創辦國學院、開展國學教育與研究的率先垂範,推動社會大眾投身於“國學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國學、學習國學。
第七,國學教育各個層次、各種形式的開展,為中華文化在新時期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契機與平臺,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崛起的重要方面。孔子學院在全世界的迅速發展,世界漢學大會的成功舉辦,孔子新漢學計劃的即將實施,都與新時期國學教育和研究的盛舉密切相關,並已形成相互呼應之勢。
將新時期國學教育提升到新高度
開展新時期的國學教育與研究,既充滿機遇,也面臨挑戰。在充分總結和肯定已有成績的同時,必須對所面臨的問題有清醒的認識。考察與分析新時期國學教育的問題,障礙不外乎以下幾點。
壹是國學作為壹門學科在國家教育制度的層面尚未取得應有的地位及“合法”的身份。國學尚未被正式列為壹級學科,這使國學教育的發展遭遇制度性阻礙,也與全社會認同國學、弘揚國學的熱忱形成反差。
二是國學教育內涵與外延的界定在實踐中,要與文、史、哲學科形成普遍***識尚需時日。如國學學科特征的界定有待進壹步系統化、規範化,國學教育的基本對象與內容、國學教育的基本規律與方法的確立有待進壹步制度化、科學化,國學學科與文、史、哲等學科的聯系以及區別有待進壹步明晰化。如果不能妥善、合理地回應人們在此方面存在的疑慮與困惑,推進新時期的國學教育很可能是事倍功半。
三是國學教育的觀念與方法尚需改進與完善,如何科學、理性地傳承和弘揚國學依然任重道遠。“國學熱”的主流無疑是正面的、積極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難免存在急功近利的現象,這可能導致國學“虛熱”問題,在壹定程度上消解了國學教育的嚴肅性、莊重性。另外,“國學”不是沒有其汙的純粹事物,我們既不能因其存有糟粕而壹概抹煞它,也不能因它今天仍擁有合理的內核而壹味拔高它。在“國學熱”蓬勃興起的今天,我們對“國學”多壹份尊重、冷靜和客觀尤其重要。只有堅持這種科學理性的立場與態度,我們才能將新時期的國學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
以上的種種認識可以說明,國學教育的發展是很有前途的,所以加強國學教育的培養是值得進行開展的。
國學教育到底是什麽
馬麗曾是位空姐,有了小孩之後,她便停薪留職在家,安心相夫教子。當媽媽之後,她對國學產生了興趣,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能接受些國學教育,11月,她坐在海南大學的校園裏,跟著中國古典哲學專業的研究生上“周易課”。課下,她向授課老師請教小孩應如何學習國學。
如同馬麗壹樣,有些家長希望孩子能學點“國學知識”,但又不知從何教起;也有壹些家長,則認為國學教的是三綱五常封建禮教,禁錮孩子的思維;還有壹些家長幹脆把孩子送到“私塾”中學國學。
那麽,究竟什麽是國學、為什麽要讓孩子學國學,以及怎麽學國學呢?
國學教育是什麽
很多專家教授“聞國學色變”,他們表示,“國學”已被市場庸俗化了。比如,海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江南認為,“我不認可存在單獨的什麽國學教育,只存在人的教育”。他進壹步解釋道,提出國學教育,是因為當下的教育中從人的教育角度看存在巨大缺憾,特別是缺乏文脈傳承和與人的價值觀教育,即缺乏關於人的生命養成的教育,因此,才有針對性地提出國學教育。
“學術本無國界,之所以刻意強調“國學”二字,旨在與當前“西學遍及華夏”的處境相對應”,海南省國學教育協會副會長田野如是解答。田野認為,這就像朱熹在面對佛學的沖擊時,確立《四書》以端正民族文化格局和架構壹樣,將中華傳統文化賦予國學的標誌,即是為了回應中國傳統教育所受到西學的強烈挑戰。
張江南也表示,“從這個角度看,國學教育不僅必要,而且必須”,他特別強調的是,“讀什麽書是個大問題”。
學國學,從詩教開始“我個人比較認可從詩教開始,壹是小孩子可以從音韻開始體會母語的美,培養良好的語感,並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和提升審美情趣和人生境界”,張江南說。他認為,這些東西沒有實用價值,但這是人生幸福不可或缺的東西。
海南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研究生焦紅偉也認為,中國是壹個詩的國度,以詩歌作為基礎文本,是學習國學的壹個很好的切入點。他解釋道,“中國古代非常重視詩書的教化,詩歌也更貼合生活,便於小孩理解。”
田野指出,今天的孩子是明天國家文明的棟梁和擔綱者,對孩子的教育關系到國家與民族未來的命運。他認為,“讓孩子學國學的根本意義在於,使他們在面對中華文明的現代性處境時,能夠重新認識自己,重塑文明自信。”隨著中國的強大,社會上也開始出現了“國學熱”,不僅出現各類“國學私塾”,還有“漢服秀”。
學國學,在於踏踏實實讀經典“國學不應該與時代相背離,而是順應時代,培蒙養正,培養活潑的生命,培養現代公民”,張江南特地指出這壹點。他認為,而社會所辦國學教育系統目前還不能真正與主流體制對接。張江南表示,對大多數人而言,脫離這個體系不現實,“只能在體制中盡可能讓孩子接受國學教育”。
田野也指出, 國學的學習不在於禮儀的表面形式——不在於穿不穿漢服、拜不拜孔子,而是在於是否踏踏實實地讀書,閱讀中西方傳承下來的經典作品。他闡釋道,“當孩子通過這些偉大的作品,閱歷了不同時代的變遷與歷史的沿革,他們才能夠更加透徹地認識這個世界,迎接他們自己的現代性生活”。
也許任何文明,不管西方還是東方,無論古希臘還是古巴比倫,最重要的都是做人,知性真誠,誠如孔子所言“行有余力,所以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