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說道天下有四絕,卻是 雷州換鼓 、 廣德埋藏 、 登州海市 、 錢塘江潮 。這三絕,壹年止則壹遍。惟有錢塘江潮,壹日兩番。自古喚做羅剎江,為因風濤險惡,巨浪滔天,常番了船,以此名之。”
目前的主流觀點,“天下四絕”其中“三絕”都是人人皆知的自然景觀:
“廣德埋藏”,指的是我的家鄉,安徽省廣德縣的巨型喀斯特溶洞“太極洞”。每年春季的時候,由於太陽光線從洞穴的“望天孔”中直射進來,形成獨特的光影效果,被稱為“太極重光”。
“登州海市”,指的是山東省蓬萊市(舊稱“登州府”)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經常出現海市蜃樓的奇特景觀。
“錢塘江潮”,指的是錢塘江在每年農歷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流經嘉興市海寧鹽官鎮附近時,形成壯觀的湧潮現象。
這後“三絕”眾所周知,在今天還可以看到,對此世人鮮有爭議。 只有“雷州換鼓”說法不壹,目前主流的說法是雷州地區祭祀雷神的儀式。
對於這壹說法,我有兩個疑點:其壹,如果其他三絕都是自然景觀,四絕之首的“雷州換鼓”沒理由不與之同類;其二,古時雷州屬於蠻夷之地,經濟文化及其不發達。即便是傾盡壹地之力,估計其祭祀規模也遠比不上中原地區的皇家祭祀,這如何能夠得上“壹絕”的程度呢?
雷州人符馬活在《雷州換鼓探究》壹書中的觀點: “雷州換鼓”就是雷州地區雷神祭祀事件的神話傳說。 在宋代或者更早的時候,雷州人民在用鼓作為祭品祭祀雷神的時候,曾經出現過祭品鼓被臺風刮走的事。當時雷州人民發覺鼓在壹夜之間消失不見,以為是雷神顯靈,取走了鼓。於是雷州人民產生了每年定期向雷神供奉鼓、供雷神使用的祭祀傳統。這個雷州人民定期供奉鼓的祭祀傳統和“雷神取鼓”的神話傳說,就是所謂的“雷州換鼓”。
這個說法與“雷神祭祀說”有差異。持雷神祭祀說者認為祭祀就是“換鼓”本身,而符馬活的核心觀點是說: “雷神取鼓”的神話傳說應了驗,或者說產生了靈異現象。
壹開始,我更傾向自然景觀說:“雷州換鼓”是在雷州雨季打雷時出現的驚天動地,聲勢浩大,蔚為奇觀的大自然現象。“古代雷州覆蓋著密密麻麻的熱帶雨林,三面環海。雨季打雷時,路過的雨雲與地面、海面的濕氣相互作用,加強了打雷需要的勢能。而且雷暴在半島左右往復不斷,有如駐在原地不走。造成了雷鳴閃電,雷聲特大,時間特長的大自然奇觀。”
隨著資料收集的深入,我發現不光“雷州換鼓”有爭議,連我深信了20年的“廣德埋藏”也有爭議。
《廣德縣誌》(續修)主編陳驊先生在《太極洞與“廣德埋藏”》提出: “廣德埋藏”就是歷史上廣德祠山祭祀 (祭祀對象為祠山大帝,為蘇浙皖交界壹帶信奉的道教神仙。) 的殺牛祭祀活動。
並引《宋史·黃震傳》雲:“廣德俗有所謂埋藏會者,為坎於庭,深廣皆五尺,以所祭牛及器皿數百納其中,覆以牛革,封鎖壹夕,明發視之失所在”。好好的祭祀物品,挖個坑,蓋張牛皮,第二天壹看,沒了!又是壹樁靈異事件。
天下四絕中的“雷州換鼓”和“廣德埋藏”兩個都是祭品消失的靈異事件?這也太巧了吧?事實就是這麽巧。
南宋石正倫《郯溪石正倫埋藏記》雲:“正倫外大父,姑孰陳公好奇事,手疏成編。以雷州上鼓、廣德瘞祭為天下第壹……有而無際,空而實極,天下之靈異焉。”瘞(yì),埋物祭地。“廣德瘞祭”,即是“廣德祠山埋藏”,也就是常說的“廣德埋藏”。
本來《警世通言》就是有誌怪元素的小說集子,地理上並非嚴肅的考證書籍,所言時代也並不壹定都是馮夢龍所處的“當代”。馮夢龍所言“天下”、“絕”之類,恐有道聽途說,也必多小說手法。類似於金庸先生在小說中寫天下有兩柄神兵:倚天與屠龍。
“雷州換鼓”、“廣德埋藏”兩相註解,實為祭祀中的誌怪傳說。至此,我便舍棄了“雷州換鼓”是打雷現象、“廣德埋藏”是太極洞的觀點。
我們現在為什麽把天下四絕的“絕”,理解為太極洞的瑰麗、錢江潮的壯闊、海市蜃樓的仙逸呢? 是因為我們在執果索因。
我們用太極洞的瑰麗、錢江潮的壯闊、海市蜃樓的仙逸反過來定義了“絕”字。“絕”本來只表示程度之極,並沒有褒義。 《警世通言》中的“絕”字,其絕不在規模之宏大、景色之瑰麗,而在現象之靈異。
既然天下四絕,“絕”在靈異。那麽“登州海市”、“錢塘江潮”,是不是也有靈異呢?又異在何處呢?
明永樂十九年朝廷重臣蹇義:“雷之布鼓、登之鬼市,河源地邱之神績,廣德祠山之埋藏,是謂天下四異,非妄傳也。”
明王同軌《耳談類增》卷五十壹《雷擊逆子》:“世常謂:雷州布鼓,廣德埋藏,登州鬼市,豐都地獄。若皆不謬,而埋藏以下皆近幻。”
清李蕃《康熙黃縣誌·山水》:“考輿圖天下有三大幻景:雷州布鼓、酆都杖條、登州海市是也。”
清馬註《清真指南》卷五:“雷州天鼓、酆都地刑、揚州鬼市,世代相傳,其來舊矣。予身親歷其地,皆謬言也。”
清陳祥裔《蜀都碎事》卷二:“世傳天下有三怪:浙江水怪、雷州鼓怪、酆都鬼怪,予未親歷,心實疑焉。”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山市》:“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雷州布鼓、廣德埋藏、登州鬼市、酆都地獄、浙江水怪以及馮夢龍原文所提“羅剎江”……壹羅列,不難看出,確實還都是靈異事件。而且清代的人已經“心實疑焉”,認為“皆謬言也”。
古代人們對不尋常的現象的特殊解讀導致了各種“怪景”、“異景”、“絕景”。以為雷神攝取了鼓、神仙取走了祭品、鬼怪引起了海市蜃樓、水怪泛起大潮。隨著科技發展、人類認知水平的提高,種種“謬言”不攻自破。鼓是被大風吹走的,祭品很可能是被人偷偷取走,大潮和海市則是引力和光影產生的自然現象。
而天下四絕中“三絕”之所以流傳下來,“登州海市”、“錢塘江潮”是因為除了“謬言”,還確有其景。
宋紹聖四年廣德知軍事孫諤《禁埋藏文》和紹興九年知軍事洪興祖《乞免埋藏文》,官府下文禁止“殺牛埋藏”這類鋪張浪費又靈異的活動。“廣德埋藏”按理說已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只是三十年前太極洞對外開放,發展旅遊經濟,附了“廣德埋藏”之名。
“雷州換鼓”同樣是景象遺失,自然就出現了不同說法的爭議。只是這兩年湛江地區借其名舉辦祭祀文化旅遊活動,估計是受了“廣德埋藏”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