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是東漢名醫張仲景所著《傷寒論》的雜病篇,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雜病診治專著,原名《金匱要略》。《金匱要略》是存放古代帝王講道和記載的地方,說明這本書的內容彌足珍貴。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25篇,60余種疾病,262個方劑。主要癥狀是內科雜病,還有外科和婦科疾病,急救猝死,飲食禁忌等等。被後人譽為“方術始祖”。
張繼,字仲景,東漢南陽縣(今河南鄧縣)聶陽人。生於漢武帝元嘉二年即公元152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
從小聰明好學,曾官到長沙當太守。久而久之,開始向同郡名醫張伯祖學習,以《靈光乍現》勝過蘭。大約在公元205年,他完成了建立中醫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的重要著作《傷寒雜病論》。
跨頁版本:
《傷寒論》出版後,由於戰爭等原因,該書很快流散於世界各地。到了北宋時期,翰林學士王鑄在宮廷圖書館的金匱要略中發現了壹封玉函,分為上、中、下三卷,實際上是《傷寒論》的節略本。北宋校正醫書局整理《金匱要略》時。
根據這壹版本,刪去了《傷寒》第壹卷,保留了《雜病》、《婦科病》中下卷。將方劑學第二卷歸類於各證下,重編《金匱要略》,分為上、中、下三卷。此後,其文本基本定型,並由此演變出各種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