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穿世俗的塵埃,孩子真正的目光看到了星空,面對世俗的偏見而能“不畏浮雲遮望眼”。其境界如《人間詞話》中人生三境界中的至境:恰如登飛來峰,所求所見就在轉瞬的回眸中。
在成人的世界裏,孩子卻如壹棵樹,風婉約地吹,雲含情地過,流水殷勤,花香迷離,可它依舊挺立在那裏,八方不動,壹眼就能看出國王並沒有所謂的“新衣”。
孩子的眼光真實。
可凱斯塔納卻說:“從生命的大樹進入文明社會的罐頭廠,變成壹個個散發著罐頭味的產品。”
在社會大潮傾瀉而下之時,孩子的真實還能完好無損嗎?茅瑩在不久前的節目中提到壹篇帖子,說是壹個孩子請求媽媽讓就讀小學壹年級的自己學鋼琴。因為孩子的同桌在她學1+1時就已經學會百位數的心算,在她學習abc音標時就已經用英語交流,而此時的同桌已考出鋼琴八級。
在我們註視著孩子澄澈的眼睛時,我們意識到,曾有過花朵般溫情和天使般笑容的他們之後依舊躲到成人的軀殼裏,變得和成人壹般臃腫,壹樣浮華,壹樣急功近利,壹樣俗不可耐,壹樣無聊透頂……
孩子所謂的成熟,表面上看是壹種增值,但從生命美學的角度來講,實為壹場減法,高考滿分作文他們不斷交出與生俱來的美好元素和純潔品質,去交換人世間的某種邏輯與生存技巧。
當人變得臃腫,生命亦變得可疑,就像壹只煮熟的扇貝,妳已聽不出濤的聲音,嗅不出海的氣息了。
《詩經》有言: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我想,這就是社會上許多個體的感受吧。
我們不該把成人世界的虛假與冷漠帶給他們。
我們對孩子的期望昭示著對這個國家的期望。壹個國家的孩子,長大以後應像清代張潮在《幽夢影》中所說的“因酒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雪想名士,因月想俠客,因山想得意詩文”,長大以後應像俄-國列維坦壹樣能看見夕陽感動,應像他壹樣在柴可
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中找到歸屬,而不虛偽世俗,不再感動,不會成為生命的罐頭。
梁漱溟寫過壹本書,《這個世界會好嗎》,我想會的。
高考滿分作文記敘文範文:
守望遙遠 我們的天堂 月是古人的家鄉,是知己的思念。那種遙遠到無可觸及的神聖光暈,幻化成詩人筆下的魂靈,口中的吟詠。東坡曰: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阿姆斯特朗帶走了人們的月。那個印在沙丘灰塵上的腳印,讓李太白的月下獨酌成為歷史,或許人類已經擺脫了幾何時的愚昧,距離已經不是往日那般遙遠,然而那枚掛在蒼穹灼灼發光的玉盤已經褪色,是古人的距離,生出那枚曾經的月亮彎彎。
我是那樣討厭近距離,近在咫尺的夢想,我不要。當在酷暑裏揮汗如雨時,夢幻中的象牙塔是我惟壹的支點。我想象它的宏偉宛若天堂。盡管每個人都會有現實的壹面,然而我堅信遙遠生距離,距離生美。無可企及構出理想的神聖。張開五指,刺眼的光折射出天堂的模樣,我獨自守望。理想是寶石壹般的晶瑩透亮。遙遠觀望,它是我的天堂。我喜歡失真的美,就像古人的月亮。
無意中想起了海子,那個傳說中始終憤世嫉俗的詩人。當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成為希臘神話壹般的虛幻時,海子無言了。在他的眼睛裏,整個世界,遠看是伊甸
園盛開的美麗花朵,近看才知這個世界給他的失望。大海留不住他,春天也留不住他,詩歌的翅膀折斷了,只剩下山海關的鐵輪
隆隆而過,海子的靈魂伴隨伸向遠方的鐵軌通向了天堂。有人問,到底是什麽傷了他,傷了這個時代的詩人,人們也許不明白,因為自己置身這個世界,未曾遠觀它的美好。文人與世俗的距離永遠太大,反差太大。在海子焚燒詩集的熊熊火焰裏,盛開了壹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世界。這距離是悲劇,是文學女神的眼神。遠望與近觀的世界讓海子在天堂與地獄之間完成了本質上的蛻變。我想,仍然堅持遠觀世俗的海子永遠幸福。
這就是距離的美感。永遠置身在紛亂的世界,這讓人類開始麻木,甚至開始淡忘遠觀時那種令人窒息的美感。當努力構建所謂的“美麗人生”時,人類是否忘記了那份遙遠的守望,忘記了兒時曾經的天堂,忘記了古詩中月亮的眼淚,忘記了希臘神話裏揮著翅膀的安琪兒?科學的發展放松了人類最後的壹根敏銳的神經,壹切詩意消失殆盡,只剩下世俗世界的繁華汩汩流淌。
看看天邊的月,看看風流千古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守望那份曾經有著“蠻荒文明”年代屬於人文精神的真實,看遙遠帶給我們的令人窒息的美,詩歌、散文、楚辭會滋潤這個時代的麻木,遙遠的美好讓我們重新點燃希望的神話,精神之船重新起航。
守望遙遠,守望天邊只屬於我們的永恒……
高考滿分作文議論範文 [篇2]
手握壹滴水
我登上烽火臺,俯瞰被黃沙侵蝕的戰場。轟隆的戰鼓聲和將士們的怒吼聲從天邊傳來,在空曠遼遠的天地間回響。我的心,靜如湖面,漸漸泛開壹圈圈的漣漪。壹滴水,被我緊緊地攥在手心。對我而言,這滴水,就是我的整個世界。
壹滴水,在漫漫黃沙中,少了壹分清澈,多了壹分渾濁﹔少了壹分甘甜,多了壹分苦澀。那不是壹滴水,而是壹滴淚。
仿佛還是昨天,壹匹瘦馬、壹個包裹和壹把長刀就是我的全部行囊。我喝過黃河的水,看過黑山的落日,跋山涉水而來,只為替父從軍。花木蘭,我把這個名字從千裏之外帶到了這裏。戰場,無疑是刑場,壹個個鮮活的生命,或被-逼,或自願,或無奈,來到這兒。他們只有兩個結果——活著回去,尚可承歡膝下,聊盡孝心﹔死在這裏,與黃土做伴,化為漫天風沙中的壹粒沙子。在這個彌漫著鮮血、悲傷和絕望的地方,我度過多少個無眠之夜,思念從四面八方湧來,死死地糾纏著我,讓我窒息。我輕輕地問自己,這值得嗎?雖然長發被綰起,換上男裝,可我終究還是壹個需要被爹娘寵愛的女子,我不想要戎馬生活。時間在掙紮、痛苦和思念中逃走,當白皙的肌膚變得像幹涸的土地壹樣,當柔嫩的雙手長出厚厚的老繭,我意識到,自己已經無路可逃了。十年的青春驟然消逝,我什麼也沒剩下,只有手中的壹滴眼淚,它是我生命的全部。
水,無聲地滑下,浸潤了肆虐的黃沙﹔淚,悄悄地落下,暈染了閨閣中蒼白的絹帛。我緩緩地攤開手,那滴眼淚就靜靜地躺在我的手心,陽光從四面八方湧來,在手心裏折射成無數個世界。我似乎看見坐在門外盼望我歸來的爹娘,看見對著我的紅裝暗自垂淚的阿姐那壹切,都蓄積在這滴眼淚中。
我猛地壹個趔趄,“啪”的壹聲,淚滴墜地,聲音是如此之輕,我卻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剎那間,我的整個世界支離破碎,碎片被風沙吹散到空中,消失﹔或滲進黃土,不見。
壹滴眼淚,折射十年好容顏﹔壹捧黃土,埋葬多少英雄命?
伸出微微顫抖的手,我透過指縫凝望大漠的太陽,刺目的陽光讓我睜不開眼,又是壹滴水。我已沒有力氣再留下它,最珍貴的壹滴已經被命運壹時的玩笑——伸腳絆了我壹下,十年如壹瞬,我的世界就像那滴水壹樣永遠消失了。
失去壹滴水,壹個趔趄,已經足夠
高考滿分作文議論文:
生命的罐頭
王爾德說:“人們都是生活在陰溝裏,卻依然有人在仰望星空。”
刺穿世俗的塵埃,孩子真正的目光看到了星空,面對世俗的偏見而能“不畏浮雲遮望眼”。其境界如《人間詞話》中人生三境界中的'至境:恰如登飛來峰,所求所見就在轉瞬的回眸中。
在成人的世界裏,孩子卻如壹棵樹,風婉約地吹,雲含情地過,流水殷勤,花香迷離,可它依舊挺立在那裏,八方不動,壹眼就能看出國王並沒有所謂的“新衣”。
孩子的眼光真實。
可凱斯塔納卻說:“從生命的大樹進入文明社會的罐頭廠,變成壹個個散發著罐頭味的產品。”
在社會大潮傾瀉而下之時,孩子的真實還能完好無損嗎?茅瑩在不久前的節目中提到壹篇帖子,說是壹個孩子請求媽媽讓就讀小學壹年級的自己學鋼琴。因為孩子的同桌在她學1+1時就已經學會百位數的心算,在她學習abc音標時就已經用英語交
流,而此時的同桌已考出鋼琴八級。
在我們註視著孩子澄澈的眼睛時,我們意識到,曾有過花朵般溫情和天使般笑容的他們之後依舊躲到成人的軀殼裏,變得和成人壹般臃腫,壹樣浮華,壹樣急功近利,壹樣俗不可耐,壹樣無聊透頂……
孩子所謂的成熟,表面上看是壹種增值,但從生命美學的角度來講,實為壹場減法,高考滿分作文他們不斷交出與生俱來的美好元素和純潔品質,去交換人世間的某種邏輯與生存技巧。
當人變得臃腫,生命亦變得可疑,就像壹只煮熟的扇貝,妳已聽不出濤的聲音,嗅不出海的氣息了。
《詩經》有言: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我想,這就是社會上許多個體的感受吧。
我們不該把成人世界的虛假與冷漠帶給他們。
我們對孩子的期望昭示著對這個國家的期望。壹個國家的孩子,長大以後應像清
代張潮在《幽夢影》中所說的“因酒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雪想名士,因月想俠客,因山想得意詩文”,長大以後應像俄-國列維坦壹樣能看見夕陽感動,應像他壹樣在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中找到歸屬,而不虛偽世俗,不再感動,不會成為生命的罐頭。
梁漱溟寫過壹本書,《這個世界會好嗎》,我想會的。
高考滿分作文記敘文範文:
守望遙遠 我們的天堂 月是古人的家鄉,是知己的思念。那種遙遠到無可觸及的神聖光暈,幻化成詩人筆下的魂靈,口中的吟詠。東坡曰: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阿姆斯特朗帶走了人們的月。那個印在沙丘灰塵上的腳印,讓李太白的月下獨酌成為歷史,或許人類已經擺脫了幾何時的愚昧,距離已經不是往日那般遙遠,然而那枚掛在蒼穹灼灼發光的玉盤已經褪色,是古人的距離,生出那枚曾經的月亮彎彎。
我是那樣討厭近距離,近在咫尺的夢想,我不要。當在酷暑裏揮汗如雨時,夢幻中的象牙塔是我惟壹的支點。我想象它的宏偉宛若天堂。盡管每個人都會有現實的壹面,然而我堅信遙遠生距離,距離生美。無可企及構出理想的神聖。張開五指,刺眼的光折射出天堂的模樣,我獨自守望。理想是寶石壹般的晶瑩透亮。遙遠觀望,它是我的天堂。我喜歡失真的美,就像古人的月亮。
無意中想起了海子,那個傳說中始終憤世嫉俗的詩人。當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成為希臘神話壹般的虛幻時,海子無言了。
在他的眼睛裏,整個世界,遠看是伊甸
園盛開的美麗花朵,近看才知這個世界給他的失望。大海留不住他,春天也留不住他,詩歌的翅膀折斷了,只剩下山海關的鐵輪隆隆而過,海子的靈魂伴隨伸向遠方的鐵軌通向了天堂。有人問,到底是什麽傷了他,傷了這個時代的詩人,人們也許不明白,因為自己置身這個世界,未曾遠觀它的美好。文人與世俗的距離永遠太大,反差太大。在海子焚燒詩集的熊熊火焰裏,盛開了壹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世界。這距離是悲劇,是文學女神的眼神。遠望與近觀的世界讓海子在天堂與地獄之間完成了本質上的蛻變。我想,仍然堅持遠觀世俗的海子永遠幸福。
這就是距離的美感。永遠置身在紛亂的世界,這讓人類開始麻木,甚至開始淡忘遠觀時那種令人窒息的美感。當努力構建所謂的“美麗人生”時,人類是否忘記了那份遙遠的守望,忘記了兒時曾經的天堂,忘記了古詩中月亮的眼淚,忘記了希臘神話裏揮著翅膀的安琪兒?科學的發展放松了人類最後的壹根敏銳的神經,壹切詩意消失殆盡,只剩下世俗世界的繁華汩汩流淌。
看看天邊的月,看看風流千古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守望那份曾經有著“蠻荒文明”年代屬於人文精神的真實,看遙遠帶給我們的令人窒息的美,詩歌、散文、楚辭會滋潤這個時代的麻木,遙遠的美好讓我們重新點燃希望的神話,精神之船重新起航。
守望遙遠,守望天邊只屬於我們的永恒……
2015高考滿分作文:難易相生怕與不怕相生
道學學派的鼻祖老子有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幾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矛盾的對立統壹性,怕與不怕是相依相賴而存在的,沒有絕對的畏懼或喜歡,壹切取決於妳的態度。有時,怕與不怕就像天平的兩端,妳起他就落,妳落他便起。
“中學生有三怕,奧數、英文、周樹人”成了流行語,壹定有其根源。
何為畏懼?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說:“畏懼是當壹個人沒有能力解決某壹事物時
產生的恐懼、退縮的情緒。”
在此,我便暫且以“怕奧數”為例來說明吧!眾所周知,奧數是壹門十分難的學問,特別是文科生,更想對其敬而遠之。我們可以把“奧數”理解為“深奧的數學”,對壹般人而言,深奧的數學往往超出其承受範圍,所以,同學們會對奧數產生畏懼感,怕觸碰奧數;然而,俗話說“跳壹跳,摸得到”,對於壹些智商較高的同學,他們有能力去解決這壹類的問題,於是乎,他們對於奧數的喜愛便勝於害怕。
由此,我們得出壹個結論:壹個人害怕與否,其能力的高低是關鍵因素。
然而,我們也不能完全說是如此,大多數的中學生智力相當,卻還會出現害怕與不怕的區別。
林徽因說:“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而我要說:真正的不畏,不是避開難題,而是敢於直面問題。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並不是壹個數學天才,然而他有壹顆強大的心,面對數學問題,他從不退縮、不逃避,反而選擇直面難題、認真鉆研,體味其中的樂趣。於是,他強了,畏懼便弱了,他對數學的喜愛也就多了壹分。最終,他登上了數學的“高峰”。
徐誌摩在《想飛》中說:“是人沒有不想飛的,老是在這地面上爬著夠多厭煩,不說別的。飛出這圈子,飛出這圈子……淩空去看壹個明白——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權威,做人的交代。”怕與不怕,是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只有當妳鼓起勇氣,鑒定妳那顆追求向上的心,直面問題,妳的喜愛便會戰勝畏懼,妳便會攀上高峰。
名師點評
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引用。壹開始就引用道家學派的鼻祖老子的名言,從對立統壹的觀點出發,指出“怕與不怕是相依相賴而存在的,沒有絕對的畏懼或喜歡”,既巧妙地切入了所要論述的話題,又自然地引出中學生“三怕”的分析。在具體分析“三怕”時,先引用理查德?懷斯曼的名言,進而引出第壹個層面的分析,指出“壹個人害怕與否,其能力的高低是關鍵因素”。之後又化用林徽因的話,從第二個層面展開論述,指出“真正的不畏,不是避開難題,而是敢於直面問題”。兩個層面各有側重,前者側重思維能力,後者側重思想心態。最後又引用徐誌摩的話巧妙地結束全篇。這些直接引用或化用的名言,既可以作為行文的線索銜接起論證的過程,同時也彰顯了考生豐富的文化積澱。
高考滿分作文議論範文 [篇3]
古語雲:“易有三訓,壹訓簡易,二訓變易,三訓不易”,“易與天地準”,之於常識,不也是如此嗎?我們生活在常識中,“春暖花開”、“秋高氣爽”,我們不假思索地運用它們,是為簡易;同壹事物不同時刻有不同的表現,變化無窮,是為變易;常識由生活而來,經久適用,是為不易。故莊子雲:“道在便溺”。因常識,於生活,我們泰然。
老子雲:“大象若希”。正是由於常識之於我們太過習慣了,時常,我們會無所察覺,如同時空之於我們過於靜止與絕對,在愛氏之前,我們被蒙騙了千萬年。於是我們在恍然後明白,常識雖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知之,並非僅僅為熱則卻衣寒則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對自然存在的用心觀察。沒有這用心,何來常識?沒有常識,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禍患。譬如之於人,了解交通擁擠之時間,於約會便不會誤時;又譬如拿破侖不知俄-國之地廣與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國堅壁清野而為滑鐵盧之役埋下伏筆。
所以對於常識,要知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行之,不僅是於知之之後的體證,還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為知易而行難。行難,故特以行之。常識的知之,是困則眠、疲則休息,是諸葛順勢三分天下,是劉邦知楚強漢弱而強赴鴻門。對常識的行之,是順應自然、順時而動,故可避害趨利,所以才有壹覺醒來的精神,才有漢朝天下。
所以對於常識,要行之。
至於對於常識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壹後更高的要求。正因為常識之常,所以無形中被我們忽略、習慣,然世間萬物莫不在變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適合,若死守既得,便永無進步可言。故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詔》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因為對常識的思之,愛氏提出了相對論,玻爾提出了量子力學;之於歷史的,不正是由於對意識形態的思之與變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開放而至於今日之中華崛起?
“易與天地準”,也正是憑借常識,憑借與常識同行,我們維系了壹個曠古的文明,然而無論是生活還是發展,不知常識無語進步,不行常識無以趨利避患,不思常識卻也無以百尺竿頭更進壹步。
於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而說,對於常識,我們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則有泰然的生活與不斷的前進。
點評
點評人:胡家俊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編輯
高考評卷在內容方面以“切題”為第壹考察點,本文圍繞“常識”這壹主題詞作文,對“常識”的內涵有較深刻的理解。作者從“易有三訓”開始,導引出“常識”的三種境界。然後從如何應用“常識”的三種境界,分別論述對於“常識”,要知之,要行之,要思之,層層深入。相對於眾多考生對於“常識”的平面理解,該考生的理解深刻程度是要高人壹籌的。
在表達方面,本文論證技巧運用嫻熟,把豐富的材料信手拈來,運用到文章中去,論據的使用精而恰當。全文結構嚴謹,環環相扣,互相照應,渾然壹體。文章語言流暢,且略帶古典氣息。說這是壹篇有壹定文化含量的高考作文,實為不過。
當然,本文也有些不足之處,比如在運用古語時,記得不夠準確。例如:“老子曰:‘大象若希’”應為“老子曰:‘大音希聲,大象希形。”還有“故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詔》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原文來自《大學》,應為:“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詔》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考生在這麽短的時間裏,大致記得古籍的意思,盡管引用還不夠準確,但瑕不掩瑜,作者的閱讀視野、文化底蘊還是值得肯定,值得學習的。 別拿常識不當幹糧
廣東考生
如果妳隨便找壹個中學生,問他什麽是對數,什麽是洛侖茲定律,什麽是原子核式結構,他壹定可以把這些東西給妳講得頭頭是道,讓妳驚嘆當今青少年個個都是科學家的料。但是,妳找個尖子生,問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麽辦,他也許會搔搔腦袋瓜,苦想各類化學反應式,然後淡茫地對妳說聲“不知道”。那麽,“青菜多少錢壹斤?”“不知道!”“被子怎麽疊”“不知道!”“為什麽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
這就是中國教育的壹個現狀:對科學知識抓得狠,也把各類奧賽搞得紅紅火火,但卻似乎對常識的教育力度不夠。學校的課程包羅萬象,可以獨缺“常識”。學生們便因此被擱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著高端學問。當今中國要強國,靠的是飛機、大-炮、火箭這些高科技,似乎就應該給學生“餵飽”科技知識。“常識那些小事兒,何足掛齒,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嘛。”每當看到這些言論,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壹句:“此言謬矣,別拿常識不當幹糧!”
常識是壹門指導我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衣、食、住、行等日常行為,無壹不需要常識的引導。我們現在洗衣煮飯等家務活可以由父母包辦,各種事宜可以由父母操勞,儼然壹個個不問政事的小皇帝。但父母不能照料我們壹輩子,長大後還是要靠自理。倘若不懂常識,將來豈不是要處處碰壁?難道還事事都找個電話問父母?而連自己都照料不好,生活壹塌糊塗,又怎有心思搞學問?
常識也是科技的基礎。科學並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廣生於人們對身邊事物的實踐與探索。牛頓從蘋果落地的常識中總結出萬有引力定律;魯班從葉子會割傷手的常識中發明出鋸子。離開常識而空談高科技,就像蓋樓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
由此觀之,在素質教育制度中,增加常識的普及,是很有意義的。應做到常識與科技知識兩手抓。但同時,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獨立思考能力,使他們能在平凡的常識中
總結出科學規律,又或者讓他們大膽質疑常識,不要囿於常識。當年偉大的物理學家伽利略,正是在對常識的質疑中提出了新的思想。歷史也證明了他的這壹大膽質疑是正確的。
常識是人們生存的基礎,是科技發展的基礎,其對於人的意義堪比幹糧。別拿常識不當幹糧,用它來“填飽”學生的腦袋,用它來支起科學大廈的腰腹吧!
點評
點評人:鄧玉環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題目化用俗語,巧用比喻,生動形象,吸引人。把“常識”比作“幹糧”——基本的生存物質,強調了“常識”的基本要義,題目與正文內容相得益彰。
全文圍繞“常識”作文,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強調了普及生活常識的必要性。文章內容充實,開頭針對教育界重“高端學問”的傳授,忽略普及生活常識的現象,呼籲社會不要輕視常識。然後從常識對日常生活的引導,常識是科技的基礎,以及需要質疑常識三方面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尾扣題,結構嚴謹。本文最突出的是語言表達具有形象性,生動自然,有個人見解,感情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