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道德經》中“大國者下流”是什麽意思

道德經》中“大國者下流”是什麽意思

釋義:大國像水壹樣,是向下流淌的。

原文: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釋義:大國是天下人前往的目的地,是眾人歸附、聚集的地方,是充滿吸引力和蘊藏無限生機的地方。雌性壹貫用來贏得雄性的方法,就是用安平寧靜來顯示她的謙下。因此,大國如果能謙讓和禮遇小國,就能獲得小國的歸附;小國如果對大國恭謹順服,就可以獲得大國的強助。所以說有的用謙下獲得了歸附,有的用謙下獲得了強助。

大國的目的只是要得到別人的歸附,小國的需要無非是想獲得別人的幫助,雙方都能從謙下中獲得自己的需要,那麽還是由勢力強大的壹方表示謙下更合適。

擴展資料:

《道德經》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壹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五千言,即《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