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蒺藜的中藥特性

蒺藜的中藥特性

五味刺蒺藜,菱形對分離,

斧形刺多,可祛風、平肝、解郁。

別名:蒺藜,蒺藜。來源

它是蒺藜的成熟果實,蒺藜的壹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產於全國大部分地區,但更偏長江以北。

另壹個名字

詞(《詩經》)、蒺藜(《石矛傳》)、蒺藜、旁路、抽屜、停行、夾克衫羽毛、升推(本經),即藜本(別錄)和蒺藜(藥性論)。

蒺藜的起源

蒺藜的收獲

秋季果實成熟後,收割全草,曬幹,果實平鋪去雜。由五個小果聚合而成,呈五棱柱狀,直徑0.6-1cm。有的裂成單瓣裂果花瓣,呈舞動狀,表面綠白色或灰白色,背面多網狀小刺,1對對稱長刺和短刺。切面可見堅硬、帶刺、白色或黃白色油狀種子。無臭,味苦,有刺激性。

顆粒均勻、飽滿、堅實,顏色灰白色為佳。蒺藜取原藥材去雜質。

炒蒺藜,將洗凈的蒺藜放入鍋中,炒至微黃,取出放涼,然後用1-2銅錢墊石磨,將蒺藜研磨去硬刺,篩去刺,去梗雜質。

鹽蒺藜取刺好的蒺藜,用鹽水拌勻(每蒺藜露3公斤,加適量開水溶解澄清),悶透,放入鍋中用文火炒至微黃,取出晾幹。

本品煎後藥性平和,既能平肝,又能補腎,易於去刺粉碎。平肝解郁,祛風明目。用於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頭痛、肝郁脅痛、風熱頭痛、目赤腫痛、皮膚瘙癢等癥。

處方名稱

刺蒺藜炒刺蒺藜鹽刺蒺藜放在通風幹燥處,防止黴變和蟲蛀。

進補藥沙苑子又名蒺藜、沙苑子,為豆科植物沙苑子,具有補腎固精、養肝明目的作用,不宜與蒺藜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