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像焚書坑儒壹樣的文化浩劫?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像焚書坑儒壹樣的文化浩劫?

中國歷史上遭受的文化浩劫主要就焚書和鉗制人民思想。

先說焚書,在中國歷史上,有壹個非常有趣的文化現象:焚書。而且千古焚書之罪名系於秦始皇壹身。其實,焚書並非秦始皇的首創,也絕非秦始皇壹例。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歷史記載的、有名的”焚書”就有四次。

秦孝公焚書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在《韓非子·和氏》中有”商君教秦孝公燔《詩》、《書》而明法令”的記載,由此可見,商鞅是我國歷史上第壹個提出焚書的人。但商鞅的”燔《詩》、《書》”主張,實際上並沒有認真執行,因而對古代文化並沒有什麽大的破壞性。

秦始皇焚書 秦始皇統壹六國後,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行政體制,壹些儒生遊士針對時政,引證《詩》、《書》和百家語,以古非今,”入則心非,出則巷議”。丞相李斯為杜絕”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的現象,提出”焚書”的建議。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下令除《秦紀》、醫藥、蔔筮、種樹之書外,其他如百家語、《詩》、《書》等限30天交官府燒毀。這起焚書事件,令無數文化典籍化為灰燼。

梁元帝焚書 梁元帝(508-554)即蕭繹,是南朝梁皇帝。公元554年10月,西魏派常山公於謹、大將軍楊忠率兵5萬南下攻梁。同年10月,魏軍攻破江陵(今湖北江陵)。這時,梁元帝認為,自己讀書破萬卷,仍免不了亡國,讀書還有何用?於是,他就命舍人高善寶把所有14萬冊圖書聚集在壹起燒掉;被俘後,西魏人問他為什麽焚書,他說:”讀書破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梁元帝受盡百般淩丨辱後,於公元554年12月被西魏所殺,終年46歲。蕭繹焚書是在個人陷入絕望境地而作出的非理智之舉,與秦、清等朝代為愚民而強令焚書有本質的區別,因而後人也往往對其此舉抱以寬容的態度。

乾隆皇帝焚書 乾隆即位後,從1773年到1782年,他組織了360多位有名的文人學者,歷時10年,編纂出我國封建時代壹部空前絕後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的問世,對於保存中國的古代文化典籍,傳播古代學術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乾隆皇帝編書的根本目的在於推行文化專制主義,以鞏固清王朝的統治。開始編書時,他曾兩次提出:對古籍該”毀棄”的應予毀棄,該”刪改”的應予刪改。因此,有些書往往被弄得面目全非。據統計,在編書的10年中,僅浙江省就毀書24次,被毀書籍多達538種,13862部之多;江西巡撫海成,僅在乾隆41年(公元1776年)就搜繳焚書8000多部。整個乾隆時期,***焚毀各種圖書71萬卷之多。可見,乾隆焚書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大規模的壹次焚書。

鉗制人民思想歷朝歷代都有表現,比較嚴重的個人認為是秦始皇的坑儒、清之文字獄、當然還有文 革。我只說說我所理解的中國歷史上的五大文化浩劫,需要先說明壹下的是,在這裏我將很多看似性質相近、年代相距也不遠的浩劫給拼湊到了壹起,有湊數之嫌。當然這也只是我的個人看法,也是壹種不成熟的觀點,大家可以***同來探討壹下,我這權當是拋磚引玉吧。

壹 焚書坑儒

說到文化浩劫,很少有人不想到焚書坑儒。秦始皇在統壹六國以後進行的焚書坑儒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全國規模的銷毀圖書,它給後世所帶來的影響實在是無以形容。

大家都知道,在秦始皇統壹六國之前,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世界史上罕見的百家爭鳴現象。這壹時期,無論在文學上、哲學上,還是天文學以及其他很多方面上,中國都建立了對世界其他國家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領先;中國產生了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影響深遠的偉大的思想家、軍事家,等等,比如迄今仍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中國人的孔子、老子、孫子。妳無法想象在這壹時期有多少將光耀千古的著作和成就問世。然而,就是秦始皇的壹個焚書坑儒,使得這壹切都隨著那點燃的熊熊大火付之東流了。

誠然,正如以為外國人所言,沒有秦始皇的統壹六國,中國或許最終會淪為像歐洲那樣的長期分裂局面,但秦始皇在焚書坑儒中對中華民族所犯下的罪行卻絕對令人不能容忍!

二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接下來我覺得就應該是漢武帝所推行的這項後來得到所有封建帝王追捧的政策了。

誠然,這項政策在施行的初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壹定程度上促進了封建制度的成熟,等等。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儒家思想同任何壹種理論壹樣,都有其自身的缺陷,加之它又被封建統治者肆意篡改來為其統治服務,以至淪為封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工具。所以,儒家思想的負面影響就越來越大。

而更讓人無比憤慨的是,此時漢朝從秦朝覆滅的歷史中走過來不過百年,它不但不糾正秦王朝的焚書錯誤,給慘遭浩劫的各家平反,卻來罷黜百家,這當然就使得百家爭鳴的局面不再,中華民族輝煌的文化不再!

三 科舉制度

接下來就是始設於隋王朝而興盛於唐王朝的科舉制度,到清王朝1905年廢止科舉,在中國歷史上整整延續了1300年!

科舉制度的確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我們可否想過,就是這樣壹個制度,它指引著中華民族1300年的思維定向,那就是四書五經,寫文章。而其他的呢?諸如數學、物理學、天文學、歷史、地理等等,在壹千多年的時間裏,對這些東西的研究幾近空白。科舉之前,戰國時我們的祖先能夠寫出《甘石星經》、《孫子兵法》這樣的輝煌巨著;秦漢南北朝時偉大的科學家張衡能夠發明出地動儀、渾天儀,數學家劉徽、祖沖之能夠對圓周率作出領先世界上千年的貢獻,可開科之後呢?就拿我們都引以為豪的盛唐,除了詩人、文學家,我們究竟出了幾個科學家、數學家?我不否認文學的重要性,但大家想壹下,為什麽我們就沒有了像張衡那樣的全才?很明顯的壹個原因是絕大多數青年都熱衷於科舉,從而社會上就沒有或很少有人投身於這些“歪門邪道”,於是,我們民族的科學就停滯了。這難道不是壹個無奈嗎?

四 八股文興盛

科舉下來就緊接著是明清的八股文,這個和前面的科舉制度有些類似,然而他對考生的文章又做了更大的限制。

我們常說“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當然大家也都知道它們的意思。唐詩,代表人物有大李杜、小李杜、韓柳等等,他們都曾是唐朝的官員吧,其實即使那些不出名的小詩人,很多也曾經做官;宋詞,代表人物有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六家吧,還有陸遊、辛棄疾吧,他們是否也是宋王朝的官員?然而,讓我們來看看明清小說的代表人物,考丨中了幾個?吳承恩倒是考丨中了,可等考丨中了,也半截身子入土了。妳能說他們沒有才華嗎?曹雪芹、羅貫中、蒲松齡,那個不是中國文學史上屈指可數的大家,這樣的人考不中說明什麽?這只能說明這時候的科舉已經連文學人才都選拔不到了,更何況科學人才呢?前後五六百年,遍翻歷史找找能夠拿得出手的科學人才,幾乎沒有。

事實上,滿清入關以後所施行的文字獄,所搞的借編纂《四庫全書》而大肆毀滅典籍的活動,哪壹個不能稱為浩劫呢?

想壹想這壹時期的西方世界,他們在幹著什麽?再看壹看同期的我們,對比壹下這時的東西方制度的差異,我們中華民族怎會不落後呢?

五 高考制度

最後來說壹下高考制度。很多人可能不會贊成這點,畢竟高考最多也才實行了30年,而30年對人類歷史而言只是壹瞬。然而,我想提醒壹下諸位,現在是什麽年代?我記得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好像是現在十年創造的價值就是過去幾百年的綜合。妳想壹下,現在是壹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現在的30年難道還不如過去的壹個王朝,300年,而且,過去的300年妳很容易用50年就追回來了,而現在的30年,妳可能需要10年才能追回,也就是說,現在要想追回這些差距,要付出比原來多得多的東西。

然後呢,自然妳要說說高考究竟有什麽危害啊?很顯然,現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制度有很多相似之處。古代的科舉,只考文學,就是把人把文學路上逼;而現在的高考,考的也是文化,只有那幾門科目,而妳要被人認可,妳就要去高考,把全國的年輕人都往數學、語文、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等這麽幾門科目上趕,不能幹其他的,最起碼是學好這幾門科目前不能幹其他的。於是,妳就得學習妳可能八輩子都用不到的東西,浪費寶貴的生命、時間和金錢。而如果妳要另辟蹊徑呢?那就需要承擔很大的壓力,說妳不務正業,而且妳還要有雄厚的資金做支撐,還要有能夠理解妳的父母。唉,這壹切誰能恰好全部擁有呢?而恰好擁有條件的壹些,誰又敢保證他們都能夠學有所成呢?或者妳說他們可以通過高考,等進入大學以後再發展方向啊,然而妳可知道,人的精力、時間和金錢都是有限的。再說,進入大學以後,很多都已經將近20歲了,別人從小開始努力,而妳20歲剛剛開始,妳比別人已經失去了多少?

所以,我說,高考制度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五大文化浩劫,中國的高考制度必須改革,必須多樣化,這樣才能使我們中華民族的有誌青年的成才道路多樣化,使每個人都能夠自由地在自己喜歡的方面和其他民族的青年從相同的起點上在相同的條件下競爭,只有這樣,我想,我們的民族才能繁榮昌盛、萬古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