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柯巖佛像的名字

柯巖佛像的名字

柯巖造像位於柯巖風景區柯山東麓。其地產石。自秦漢以降。采石不止,造就懸洞峭壁,孤巖指天矗立。有巧匠琢石為佛。唐以來創寺覆之,初名柯山寺。寺多經興廢。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黃猷吉、任勝臣發起重建,“沙門性專徒海嶽”,將石佛“折裝金相全身”。萬歷三十二年,海嶽偕徒道誌又“折立三大士像,重興修理殿宇完備”,乃更寺名為普照寺。年久復頹。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邑人南陽知府沈淵捐千金修葺,並為石佛飾之以金。民國二十六年(1937),尚存寺舍25間,旋寺毀於戰火,僅存石佛。20世紀70年代,石佛雙手及膝部壹下遭毀。1997年紹興縣文物部門修復雙手及螺發。

造像雕鑿於壹孤巖內。為善跏趺彌勒像。螺型發髻,寬頤廣額,雙目略俯視。寬鼻,唇角上翹。耳廓緊貼雙頰,耳垂肥厚。“左手舒掌膝上,可供兩人臥而有余,此殆《聖教序》所雲‘四八之相’(《夢廠雜著》卷五)。”右手齊肩作說法印。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袒胸,垂領近似方形,腰帶於腹部打結。佛像雕工嫻熟,線條流暢,造型敦厚。更為獨特的是:1、佛像與佛龕、華蓋、蓮臺及佛殿之臺基、石階皆通體壹石。民國二十三年漢文正楷印書局《越遊便覽》壹書中有照可稽,惜乎佛殿在抗戰間為日本侵略軍炸毀。2、佛身圓雕,佛背與佛龕不相連綴,立體感極強。3、大佛耳洞各深10余厘米,仰視之,似乎兩耳貫通,別具匠心。

柯巖造像之高度,乾隆《紹興府誌》載為“高五丈余”。《紹興縣誌》載“1992年實測,孤巖高27.3米,佛像高11.3米,佛像離地5.5米起雕”。按石佛股膝處在“文革”間曾遭破壞,故原確切高度較難廓清,姑且存疑。由呂立春總攝影、顧美華編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首版及2005年修訂版之《中國大佛》壹書,收錄範圍為“各地造像之在13米以上者”,首版60余尊,修訂版近百尊。柯巖造像以“通高13.8米”載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