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人痘接種法的歷史起源

人痘接種法的歷史起源

數千年以來,天花到處肆虐逞兇,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和不幸,中國人也深受其害。唐宋以來,中國的天花發病人數逐漸增多。15世紀之後,由於交通的便利,人員來往更加頻繁,天花開始在中國廣泛流行。因此,關於天花的記載,史書上也就逐漸多了起來。

在關於天花是從哪裏傳入中國的問題上,醫史界壹直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種瘟疫是從西域傳來。也有人認為,它是來自中國的鄰邦——古代的印度。在古籍的記載中,從馬援“擊虜”那時候起,來自交趾的天花開始在中原傳播開來。有人推測,當時,有壹支敵軍入侵南陽,守城的士兵奮勇抗擊,經過幾天幾夜的激戰,終於把敵軍擊退,並抓獲了大批俘虜。可是沒多久,俘虜中的壹種疾病就開始流行開來,這就是天花。到了唐朝和五代時期,被人們稱為“豌豆瘡”的天花,開始出現在文人墨客的文章和詩篇中。

醫學界普遍認為:葛洪對天花疾病癥狀和治療藥方的記述,迄今為止,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第壹次。根據葛洪《肘後救卒方》中記載,天花是“建武中於南陽擊虜所得,乃乎為虜瘡”。葛洪大約生於晉代太康四年,也就是公元283年。因為他著有《肘後救卒方》三卷和《玉函方》百卷,而成為中國著名的醫學家。

因為天花是由戰場上的俘虜帶來,所以稱它為“虜瘡”。據史書記載,征側、征貳壹呼百應,先後攻下“六十余座城池”,然後自立為王,南疆動蕩的告急的文書,很快就送到了漢光武帝劉秀的手中。劉秀不僅勃然大怒。於是,以驍勇善戰著稱的馬援,被朝廷拜為“伏波將軍”,負責率領大軍揮師南疆討平叛亂。

當時,南方被許多人視為“不毛之地”,那裏氣候炎熱潮濕多雨,遍地都是毒霧瘴氣。行軍作戰異常艱苦。建武十八年,馬援率領大軍在崇山峻嶺中行軍上千裏,終於趕到了目的地,並迅速地平定了叛亂,第二年就將征側、征貳抓獲斬首。從此,伏波將軍的大名,從此在南方流傳下來。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馬援班師凱旋。回朝之後,在清查軍隊人數時,才發現幾乎有近壹半的官兵因為瘴疫而死亡。而大多數學者認為,當時的“瘴疫”,主要是指天花。

根據《五代史補》記載,五代時期,有壹個神童名字叫陳黯,陳黯才思敏捷,聰明過人。不幸的是在他十三歲的時候,染上了天花,痊愈之後,臉上留下了點點瘢痕。有人認為:陳黯詩中的後兩句:“天嫌未端正,敷(fu壹聲)面與裝花。”即隱含著“天花”之名。

到了北宋之初,天花開始以“痘瘡”為名。從這時開始,中醫把“痘瘡”歸屬到“小兒科病類”。有人推測,在宋代,天花主要侵襲的對象是兒童,而成人已經具備了免疫力。

明代醫學家萬全也認為:痘瘡,是馬援南征交趾時帶回中原。葛洪在《肘後救卒方》中,明確提到“虜瘡”是漢軍在“南陽”的戰鬥中,從俘虜中傳染。而交趾的地理位置,遠在在中國的南方,為此,有的學者作了認真的考證後指出:葛洪《肘後救卒方》中的“南陽”是筆誤。它實際上所指的應該是中國南疆的交趾。因此,在中國古代的壹些著述中,在談到天花的源流時,都認為馬援南征交趾,把天花最早帶入中原的說法可信。

明代醫學家萬全在《痘疹世醫心法》中記載:“嘉靖甲午年(1534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之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