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藝術形式都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否則就會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從而陷入停滯不前的境地。近年來,隨著觀眾群體和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戲曲藝術越來越不受重視。大多數劇團面臨著沈重的負擔和艱難的生存;人才流失,後繼無人;歌劇數量銳減,流失嚴重;獲獎的戲劇被冷落了。只有創新戲曲發展機制,制定扶持戲曲發展的政策,營造戲曲發展的氛圍,戲曲才能發展,才有出路。
關鍵詞戲劇;困境;原因;出口
中國傳統戲曲歷史悠久,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和完善,不僅形成了極其優美的藝術形式和完美的表演技巧,而且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但是,任何壹種藝術形式都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否則就會失去原有的生命力,陷入停滯不前的境地。近年來,隨著觀眾群體和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戲曲藝術也進行了壹些改革和創新,但與時代精神文化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要求仍有壹定差距,導致觀眾大量流失,戲曲藝術越來越不受重視,過去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壹統天下的局面不復存在。那麽,中國傳統戲曲如何在多姿多彩的藝術形式中贏得觀眾、占領觀眾、占據自己的壹席之地,從而實現與時代同步發展呢?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傳統戲曲面臨的困境及其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
1當前中國戲曲的困境及原因
全國各地的大多數劇團都面臨著重大困境:首先,他們負擔沈重,正在為生存而掙紮。大多數劇團是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的。改革開放後,原來的政府全額撥款改為平衡分配,許多劇團資金短缺,藝術生產和演職人員的生活條件難以改善,創作新劇更是難上加難。於是,管理不善的院團紛紛解散,也難以維持。曾主持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全國話劇團現狀調查”的劉文鳳說:“在我們的調查中,地市級和縣級是重點對象。全國被調查的200多個劇團中,約有壹半是縣級劇團,全部劇團中有80%名存實亡,或者是私人承包,放棄原有劇種,進行各種商業演出;要麽是因為沒有創新資金,難以前行,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早在20世紀50年代,淮安每個縣都有劇團。僅漣水壹地就有四大劇種:淮劇、淮海劇、京劇和越劇。目前漣水縣只有壹個表演團體——淮劇團。(3)二是人才流失,沒有接班人。戲曲人才培養周期長,成本高。培養壹個戲曲人才比培養壹個歌手要難得多。總的來說,從十幾歲就要學會練,從唱、做、讀、玩都要練。沒有十幾年的努力,很難成為人才。壹般來說,壹個好演員要到二十多歲才能出人頭地,而真正能成為藝術家,至少要到三十多歲。目前劇團交不起培訓費,影響了藝術院校培養本土曲藝人才的積極性。藝術人才青黃不接,支撐局面的主要是40歲以上的老演員。尤其是地方戲曲工作,又苦又累,工作環境差,生活條件差。很多演職人員很難安身立命,很多人另謀出路,導致人才流失嚴重,美術團隊萎縮。話劇梅花獎獲得者、莆仙戲優秀女演員王最近辭職。出團時,她哽咽了:“為了生存,我常年在草叢裏跑來跑去。如今年紀越大,身體越差,後半生沒有保障。只能另謀生計。”(4)藝術類學校也不景氣。上海上海劇院導演毛指出,地方戲曲人才的培養存在嚴重缺口。“招生困難。戲曲演員待遇差,家長普遍不願意讓孩子學戲劇。”5】鹽城市戲劇學校在為戲劇桌專業招生時就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只有三個學生報名入學,學校因為成不了班,只好讓學生選擇其他專業。三是戲曲數量銳減,流失嚴重。從50年代的368部歌劇,到80年代初的317部歌劇,再到2005年的267部歌劇,50年1部歌劇已經成為歷史!僅在戲曲大省山西,戲曲數量就從1983的49個下降到目前的28個。這意味著,在過去的20多年裏,平均每年只有壹個山西消失。許多傳統戲曲藝術不僅逐漸退出了城市文藝舞臺,農村的演出市場也在萎縮。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僅福建就有15600多種傳統劇目和100多種發掘出來的曲牌。[6]這些劇目和曲牌只有少數被編印,有相當壹部分已被老藝術家的箱子蛀空,或存放在老藝術家的回憶中,或流散國外,因缺乏資金無法收藏和購買,可以適當保護。第四,獲獎劇目被冷落。投入數十萬元、數百萬元的梅花獎、文華獎、五個壹工程獎等多部獲獎劇目,在大城市受到專家好評,但在基層演出市場卻受到冷落。
為什麽會這樣?就歌劇本身而言,首先,歌劇的發展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化形式和娛樂方式。戲曲在形成之初,也是順應時代要求,滿足社會發展和人民文化欣賞娛樂的需要。歷史長河中,社會在變,文化在變,欣賞需求在變,娛樂方式在變,壹切都在變。在這幾百年裏,戲曲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以滿足人們的欣賞需求。音樂,唱腔,誦經,服裝,舞臺,燈光等等都在壹點壹點的變化。可以說,沒有變化,就沒有今天的戲曲。然而,在過去的20年裏,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形態逐漸從農耕社會走向工業化和信息化時代。可以說,我們處在壹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面對這種前所未有的變化,戲曲藝術似乎有點迷茫和無奈。雖然地方戲曲也在為適應社會的要求而變化,但它們在向市場化的過渡中尋找新的存在方式。但其變化過程遠遠落後於時代的要求,各種戲曲的表現、傳播和傳承也落後於時代的需要。二是對戲曲宣傳不夠。現代社會很多行業都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壹套合理完善的營銷理念。戲曲也是商品,需要宣傳和包裝。然而,我們的歌劇在這方面還處於壹個模糊的階段。我們通過媒體傳播自己的觀念很弱,基本看不到身邊戲曲的傳播。我們缺乏順暢快捷的績效信息渠道。由於經費不足,宣傳手段簡單薄弱,各地戲曲藝術與公眾之間缺乏壹種溝通。第三,戲班制度不完善。中國的許多文藝團體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建立的,當時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開放後,我國的體制逐漸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過十幾年的轉型,很多行業在市場經濟中做得比較好,而戲曲行業因為其獨特性,仍然保留著計劃經濟時代的沈澱。很多想法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機制市場化不完善,缺乏主動性。
社會環境對中國傳統戲曲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的快速發展,時代的快速變遷,都是始料未及的。世界文化和外來思想正在沖擊著人們的視野,動搖著人們的思想。90年代向市場化的過渡,讓我們看到了壹個更加豐富多彩和多元化的社會,媒體高度發達,娛樂極其豐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觀念、生活方式和欣賞習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對娛樂的需求也大不相同。娛樂多樣化,選擇多樣化,欣賞需求多樣化,很多新興的娛樂方式和娛樂項目占據了人們的生活,這是壹個很明顯的現象。在過去,中國傳統戲劇的娛樂和教育功能很快被邊緣化了。面對眾多新興文化,傳統戲曲只能算是人們眾多選擇中的壹種,而新生事物又有諸多優勢,所以在眾多新生事物的擠壓下,傳統戲曲難免受到冷落。
2中國傳統戲曲發展的出路
1.創新戲曲發展機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加大地方戲曲改革力度,切實把戲曲作為文化產業發展起來。除了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還要動員社會各界來振興戲曲。壹方面,要動員和鼓勵熱愛戲曲的企業和企業家參與院團改革,搞活院團管理機制。另壹方面,鼓勵劇團與企業、名牌聯姻,充分發揮明星效應和戲曲經紀人的作用,把劇團和企業的經濟效益與戲曲的社會效益有機結合起來,使戲曲健康順利發展。同時,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要把戲曲納入基礎教育,組織編寫介紹地方戲曲的地方教材,普及地方戲曲知識,在幼兒園和中小學音樂課中增加地方戲曲的相關內容,從小培養戲曲觀眾。加強劇團與高校的聯系與合作。壹方面,借助高校,組織本科、研究生課程和各種戲曲研討會,培養演員、編劇、導演、作曲家和戲曲理論研究者。另壹方面是培養新壹代的戲曲觀眾。大學生文化素質好,有的文學素養高,會對戲曲等傳統藝術和高雅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戲曲劇團應建立定期到大學巡回演出的機制,大學也應開設戲曲課程和講座,使大量大學生在校期間受到戲曲藝術的影響。這些大學生將來會分布在各行各業,他們的影響力可以為戲曲贏得更多的觀眾。
2.制定支持中國傳統戲曲發展的政策。發展和振興中國傳統戲曲,僅僅依靠藝術家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從根本上說,政策是關鍵。必須制定適應市場經濟環境,促進和支持戲曲發展的相關政策:壹是搶救性政策。當務之急是通過視頻和音頻記錄,認真記錄和保存壹些著名表演藝術家的舞臺藝術。許多地方戲曲藝術家在世時沒有留下視聽資料。許多優秀的傳統戲曲和高超的表演藝術隨著他們的去世而失傳。再過幾年,恐怕就來不及搶救了。建議設立地方劇種保護與發展研究基金,可用於啟動和推進地方劇種的發掘、整理和加工,為著名老藝術家錄音錄像,編輯出版優秀傳統劇種,保護和發展地方劇種,獎勵為地方劇種保護和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同時,保護搶救也不是把地方搞成“博物館”藝術,而是通過老藝術家的傳授,把地方戲曲的優秀劇目和優秀藝術傳承給年輕壹代。第二是發展政策。建議各級黨委、政府建立地方戲發展基金,註重對地方戲的制作、演出補貼、人員培訓、優秀劇種和優秀演員的獎勵等方面進行補貼。加大重點劇目投入,對重點藝術產品實行政府采購和項目招標。實行演出補貼,在確定劇團演出場次後,政府對每場演出給予適當補貼,以激活演出市場,鼓勵劇團面向農村、面向基層。
3.營造戲曲發展的氛圍。很多人不了解中國傳統戲曲,其中壹個重要原因就是宣傳力度不夠。為什麽港臺歌手和美國大片那麽火,票價那麽高,大家還搶著看,主要是媒體炒作的結果。很多觀眾不是不喜歡表演藝術,而是不了解。蘇州昆劇院做了壹次嘗試。他們排練的青春版《牡丹亭》由贊助商贊助,在高校間巡回演出。學生只需要花10元就能看到平時要花200元左右的美術。在清華大學演出期間,師生反應強烈。很多人覺得我們國家還有這麽美的表演藝術。目前,該劇團正在美國演出。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的力量,在電視臺、電臺、報刊開辟戲曲專欄,大力宣傳戲曲、戲曲名家及其戲曲生活。要豐富地方文化網站的地方戲曲內容,詳細介紹各種流派、唱腔和演員,提供名段視頻點播,為地方戲曲發展營造良好氛圍,擴大戲曲影響力,培養新的觀眾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