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白鮮皮簡介

白鮮皮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白鮮皮的別名 7 來源及產地 8 植物形態 9 采制 10 性狀 11 性味 12 功能主治 13 化學成分 14 白鮮皮的藥理作用 15 白鮮皮的藥典標準 15.1 品名 15.2 來源 15.3 性狀 15.4 鑒別 15.5 檢查 15.5.1 水分 15.6 浸出物 15.7 含量測定 15.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15.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15.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15.7.4 測定法 15.8 白鮮皮飲片 15.8.1 炮制 15.8.2 鑒別 15.8.3 檢查 、浸出物、含量測定 15.8.4 性味與歸經 15.8.5 功能與主治 15.8.6 用法與用量 15.8.7 貯藏 15.9 出處 16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白鮮皮的方劑 2 用到中藥白鮮皮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白鮮皮 1 拼音

bái xiān pí

2 英文參考

cortex dictam [朗道漢英字典]

densefruit pittany rootbark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ortex Dictamni(拉)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ensefruit pittany rootbark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白鮮皮

白鮮皮為中藥名,出自《藥性論》[1]。為蕓香科植物白鮮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 的幹燥根皮[2]。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Cortex Dictamn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densefruit pittany rootbark(《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白鮮皮的別名

八股牛、北鮮皮、臭根皮[1]。

北鮮皮、山牡丹。

7 來源及產地

蕓香科植物白鮮Dictamnusdasycarpus Turcz.的根皮[1]。主產遼寧、河北、四川、江蘇、安徽[1]。

8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具香氣。根數條叢生。莖直立,高50~65cm。羽狀復葉互生,小葉9~13片,卵形至橢圓形,長3~9cm,寬1.5~4cm,先端短尖,邊緣具細鋸齒,基部寬楔形,兩面密布腺點;葉柄及吉軸兩側有狹翼。總狀花序頂生,密被柔毛及腺點;花白色或淡紅色,萼片5; 花瓣5,雄蕊10;子房上位。蒴果5裂,表面散布棕黑色油腺和白色細柔毛。種子近球形,先端短尖,黑色,有光澤。花期4~5月,果期6月。

生於山坡叢林中。主產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亦產。

9 采制

春、秋季采挖,去掉須根,抽出木心,曬幹。

10 性狀

根皮呈卷筒或雙卷筒狀,長5~15cm,直徑1~2cm,厚0.2~0.5m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黃色,具縱紋及根痕;內表面類白色,平滑。質松脆,易折斷,斷面乳白色,有白色亮點。氣膻,味微苦。

11 性味

苦,寒[1]。入脾、胃經[1]。

12 功能主治

祛風,燥濕,清熱,解毒[1]。

1.治皮膚瘙癢,蕁麻疹,濕疹,疥癬,黃水瘡[1]。煎服或煎水洗[1]。

2.治急、慢性黃疸型肝炎,風濕熱痹,產褥熱,婦人陰中腫痛[1]。煎服:3~9g[1]。

3.治淋巴結炎,研末飯糊搗敷;外傷出血,研末敷[1]。

白鮮皮為眼科常用除濕止癢藥,具有除濕止癢,清熱解毒的功效。用於眼瞼皮膚濕熱瘡疹、瞼眩赤爛、目癢不止者。本品能除濕止癢、清熱解毒,可配伍苦參、地膚子等。

13 化學成分

根含白鮮堿、茵芋堿、γ崖椒堿、黃柏內酯、梣皮酮、谷甾醇、皂苷等[1]。

含白鮮堿(dictamine)、茵芋堿(skimmianine)、崖椒堿(γfagarine)、前茵芋堿(preskimmianine)、檸檬苦素(limonin)、黃柏酮(obakunone)岑酮(fraxinellone)。

14 藥理作用

有抗菌作用[1]。崖椒堿有解痙、抗菌作用,臨床上還用作抗心律失常藥[1]。

15 白鮮皮的藥典標準 15.1 品名

白鮮皮

Baixianpi

DICTAMNI CORTEX

15.2 來源

本品為蕓香科植物白鮮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的幹燥根皮。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和粗皮,剝取根皮,幹燥。

15.3 性狀

本品呈卷筒狀,長5~15cm,直徑1~2cm,厚0.2~0.5c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黃色,具細縱皺紋和細根痕,常有突起的顆粒狀小點;內表面類白色,有細縱紋。質脆,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斷面不平坦,略呈層片狀,剝去外層,迎光可見閃爍的小亮點。有羊膻氣,味微苦。

15.4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10余列細胞。栓內層狹窄,纖維多單個散在,黃色,直徑25~100um,壁厚,層紋明顯。韌皮部寬廣,射線寬1~3列細胞;纖維單個散在。薄壁組織中有多數草酸鈣簇晶,直徑5~30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黃柏酮對照品和棒酮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環己烷壹乙酸乙酯(3:3: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5.5 檢查 15.5.1 水分

不得過14.0%(附錄ⅨH第壹法)。

15.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冷浸法測定,不得少於20.0%。

15.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15.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甲醇壹水(60:40)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36nm。理論板數以棒酮峰計算應不低於3000。

15.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梣酮對照品、黃柏酮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分別制成每1ml含棒酮60μg、黃柏酮0.1mg的溶液,即得。

15.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粗粉(過四號篩)約1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稱定重量,加熱回流1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5.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梣酮(C14H1603)不得少於0.050%,黃柏酮(C26H3407)不得少於0.15%。

15.8 白鮮皮飲片 15.8.1 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稍潤,切厚片,幹燥。

本品呈不規則的厚片。外表皮灰白色或淡灰黃色,具細縱皺紋及細根痕,常有突起的顆粒狀小點;內表面類白色,有細縱紋。切面類白色,略呈層片狀。有羊膻氣,味微苦。

15.8.2 鑒別

(除橫切面外) 同藥材。

15.8.3 檢查 、浸出物、含量測定

同藥材。

15.8.4 性味與歸經

苦,寒。歸脾、胃、膀胱經。

15.8.5 功能與主治

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用於濕熱瘡毒,黃水淋漓,濕疹,風疹,疥癬瘡癩,風濕熱痹,黃疸尿赤。

15.8.6 用法與用量

5~10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粉敷。

15.8.7 貯藏

置通風幹燥處。

15.9 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