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媽祖文化的內涵而言,雖然媽祖短暫的壹生沒有留下任何作品,也沒有留下任何思想體系,但她對勞動、對人民的熱愛、勇敢無畏、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跡,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媽祖犧牲後,人們根據自己的意願和理想,進壹步把她塑造成慈悲博愛、護國利民、可敬可親的女神,目的是教育後代,弘揚民族精神。“謠傳李澤還活著”、“死後救國仍有效”——這些是宋代狀元黃公渡的詩句;“可是妳看我來來回回,我也不說什麽”——這是宋代學者陳密的壹句詩。“雨露滿地落,滄海靜波濤洶湧”——這是元代詩人張謇的詩句。“扶弱濟貧,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這是明朝開國皇帝永樂皇帝的題詞。這些詩題不僅高度概括了媽祖精神,也表明了歷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對媽祖教育功能的高度重視,希望使這壹民間信仰成為促進國家繁榮、民族團結、民生富足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壹。
從媽祖文化的外延來看,意味著媽祖信仰千年來形成了許多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借鑒的相關學術和文化話題。
在中外關系史上,媽祖信仰與中國古代許多和平外交活動密切相關,如宋代出使朝鮮、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出訪亞非40多個國家、明清時期冊封古琉球中山國等近500年。他們都以媽祖為精神支柱,圓滿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務。為了報答媽祖的神力,各國使節寫了大量的悼詞,這些原始資料對於澄清壹些歷史遺留的糾紛非常有用。如鄭和的碑文《天妃淩影誌》詳細記錄了七下西洋的過程,對史書記載的錯誤和不足起到了糾正和補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國使臣王明撰寫了詳細的《使琉球雜記》。在媽祖的加持下,船像飛在空中壹樣收了起來,很快就進入了琉球邊界的谷米山、馬息山壹帶的水域,這讓迎接天使的醫生鄭永安驚嘆“沖入其境”。根據這壹記載,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與臺灣省相連的中國領土。
在反侵略戰爭歷史中,相關古籍記載了中國海軍將領依靠媽祖庇護,多次將殖民者驅逐出澎湖水域的史實。至今在澎湖媽祖廟還留有壹塊石碑,名為“沈有容敕令將紅發還魏瑪郎”。這是明朝萬歷三十二年(1640)荷蘭殖民者企圖占領澎湖後,沈有容率領船隊從廈門到澎湖,使其無條件撤離後的石刻成就。明天,第四年(1624),中國水師傅在澎湖大敗敵軍,迫使侵略軍首領在簽字投降。至於媽祖幫助鄭成功船隊順利進入臺灣省鹿二門港的傳說,在臺灣省更是家喻戶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