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人談讀書(壹)(二)翻譯是什麽?

古人談讀書(壹)(二)翻譯是什麽?

第壹則譯文: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第二則譯文:我曾經說: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麽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註統壹,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麽壹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

出自出自宋代朱熹《讀書要三到》:“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壹,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擴展資料

朱熹是南宋時期理學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壹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讀書和教書,提出過許多精辟的見解。他死後不久,弟子們將他的讀書經驗歸納為六條,稱為“朱子讀書法”,對於今人,仍有啟示和借鑒的作用。

他認為有些人讀書收效不大,是由於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夠。他還批評那種讀書貪多的傾向,壹再講“讀書不可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壹板,且看半板,將那精力來更看前半板”。

朱熹主張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體之於身就是要心領神會,身體力行。從讀書法的角度來看,朱熹強調讀書必須聯系自己,聯系實際,將學到的理論轉化為行動,這個觀點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