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ù tóng zǐ
2 概述目瞳子為經穴別名,即瞳子髎[1]。見《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
穴位 瞳子髎 漢語拼音 Tongziliao 羅馬拼音 Tungtzuliao 美國英譯名 Bone of Pupil 各國
代
號 中國 GB1 日本 1 法
國 莫蘭特氏 VB3 富耶氏 VB1 德國 G1 英國 G1 美國 GB1
瞳子髎為經穴名(Tóngzǐliáo GBl)[2]。出《針灸甲乙經》。別名目外眥(《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目瞳子(《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後曲(《外臺秘要》),太陽(《備急千金要方》),前關(《備急千金要方》),前間(《西方子明堂灸經》),魚尾(《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屬足少陽膽經[2]。瞳子髎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2][3]。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緣骨隙中,橫對瞳孔,故名瞳子髎[2]。瞳子髎主治頭面、眼目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赤痛癢,目淚出,多眵?,目生雲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頭痛,目赤腫痛,目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風流淚,口眼?斜,現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療血管性頭痛,結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視神經萎縮,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視網膜炎,視網膜出血,瞼緣炎,青少年近視眼,白內障,青光眼,視力減退,淚囊炎,夜盲癥等。
3 瞳子髎的別名
目外眥(《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目瞳子(《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後曲(《外臺秘要》),太陽(《備急千金要方》),前關(《備急千金要方》),前間(《西方子明堂灸經》),魚尾(《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4 出處《針灸甲乙經》:瞳子髎,在目外去眥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
5 穴名解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緣骨隙中,橫對瞳孔,故名瞳子髎[2]。
瞳,意指瞳子,《玉篇》:“目珠子也。”子,猶人也。《荀子·王霸》:“誰子之與也?”瞳子,意指瞳人,或稱瞳孔。目之精華在瞳子,故稱目珠為瞳子。《道藏經》:“目,壹子也。童子心神也。”髎,骨之郤。此穴近眼球,橫直瞳孔,在目外角骨隙中。瞳子屬腎,腎主骨,因名瞳子髎。[4]
6 特異性瞳子髎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2][3]。
7 所屬部位外眥[5]
8 目瞳子穴的定位標準定位:瞳子髎在面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6]。
瞳子髎位於面部,目外眥外側0.5寸凹陷中,側伏或正坐仰靠取穴[2]。
瞳子髎位於目外眥外側0.5寸,眶骨外緣凹陷處[3]。
瞳子髎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外眥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外眥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外眥的位置(肌肉)
瞳子髎穴在外眥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9 目瞳子穴的取法正坐仰靠,令患者閉目,在目外眥外側,眶骨外側緣凹陷中取穴。
瞳子髎位於面部,目外眥外側0.5寸凹陷中,側伏或正坐仰靠取穴[2]。
正坐或仰臥位,在目外眥外側,眶骨外側緣凹陷中取穴[7]。
10 目瞳子穴穴位解剖瞳子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瞼外側韌帶、眶脂體。有顴眶動、靜脈。分布著顴面神經和顴顳神經,面神經的顳支。皮膚由眼神經的淚腺神經分布。眼輪匝肌的瞼部肌纖維為橫紋肌,肌纖維收縮時,可使眼瞼閉合。該肌受面神經介支支配。瞼外側韌帶由致密結締組織形成,連接瞼外側聯合與顴骨眶面的骨膜和眶結節之間,與瞼內側韌帶配合,使眼瞼和眼球緊密相貼。針刺不宜過深。
10.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顳筋膜→顳肌[2]。
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顳肌[8]。
10.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三叉神經的眼神經和上頜神經分布;深層有面神經的顳支、顴支和頹淺動脈分布[8]。
布有顴面神經,顴顳神經和面神經的顳支;並有顴眶動、靜脈通過[3]。
11 目瞳子穴的功效與作用瞳子髎具有平肝熄風,明目退翳的功效。
瞳子髎有巰風朋目的作用[2]。
足少陽膽經“起於目銳眥”,瞳子髎又位於眼旁,故可用於眼病的治療[1]。
瞳子髎位於眼部附近,具有清熱消腫、明目退翳之功效,為治療眼病之要穴[1]。
瞳子髎系膽經、小腸經與三焦經之會穴,有清熱散風、活絡明目作用[4]。
12 目瞳子穴主治病證瞳子髎主治頭面、眼目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赤痛癢,目淚出,多眵?,目生雲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頭痛,目赤腫痛,目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風流淚,口眼?斜,現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療血管性頭痛,結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視神經萎縮,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視網膜炎,視網膜出血,瞼緣炎,青少年近視眼,白內障,青光眼,視力減退,淚囊炎,夜盲癥等。
瞳子髎主治頭面、眼目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赤痛癢、目淚出、多眵?、目生雲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等[2]。
瞳子髎穴主治頭痛、目赤腫痛、目翳、青盲[8]。
瞳子髎穴主治頭面五官病:頭痛,目赤腫痛,怕光羞明,迎風流淚,目翳,青盲,口眼?斜。
現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療血管性頭痛、結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視神經萎縮、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等[2]。
現代常用於治療角膜炎、視網膜炎、視網膜出血、瞼緣炎、屈光不正、青少年近視眼、白內障、青光眼、夜盲、視神經萎縮、頭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等[1]。
瞳子髎主治頭痛,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目翳,青盲;視力減退,結膜炎,淚囊炎,視神經萎縮等[3]。
1.五官科系統疾病:角膜炎,視網膜炎,視網膜出血,瞼緣炎,屈光不正,青少年近視眼,白內障,青光眼,夜盲癥,視神經萎縮;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平刺0.3~0.5寸[8]。
向後平刺或斜刺0.3~0.5寸[7],局部有脹痛感[7]。
—般斜刺0.5~0.8寸[2]。
沿皮刺0.5~1寸[3]。
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7][8]。
13.2 灸法禁直接灸[2]。
不宜灸[7]。
艾條灸5~10分鐘[3]。
艾條灸5~10分鐘。
14 目瞳子穴的配伍瞳子髎配睛明、絲竹空、攢竹,有清熱止痛的作用,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瞳子髎配睛明、絲竹空、攢竹、四白,治療目赤腫痛、目翳[7]。
瞳子髎配頭維、印堂、太沖,有疏散風熱,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
瞳子髎配頭維、太沖、印堂、太陽,治療頭痛[7]。
瞳子髎配太陽、率谷、外關,治療偏頭痛[7]。
瞳子髎配頭維、翳風、陽白、顴髎、合谷,治療口眼?斜[7]。
瞳子髎配合谷、太陽、顴髎,有祛風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經痛。
15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外臺秘要》:青盲無見,遠視?,目中膚翳白膜。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青盲無所見,遠視?,目中膚翳,白膜,頭痛,目外眥赤痛。
《針灸資生經》:目中翳膜,針瞳子髎、丘墟。
《針灸大成》:目癢,翳白膜,青盲無見,遠視?,赤痛淚出多眵?,內眥癢,頭痛,喉痹。
《類經圖翼》:壹雲兼少澤,能治婦人乳腫。
《類經圖翼》:婦人乳腫,針瞳子髎、少澤。
16 目瞳子穴研究進展 16.1 治療膽石癥所致的膽絞痛患者仰臥或側臥位,取雙側瞳子髂,常規消毒後,取1寸毫針斜刺,行撚轉瀉法,以酸脹為度,留針30 min,期間每隔3 min運針1 min。治療36例患者,顯效20例,有效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1.7%。[7]
16.2 治療中風偏癱主穴取攢竹、瞳子髎。先取偏癱對側攢竹,針尖向外透刺魚腰,再取瞳子髂,針尖向內透刺魚腰。雙手同時對二穴行小幅度、快頻率撚轉1~2 min,同時令患者努力活動偏癱肢體,以後每隔5~10 min行針壹次,***留針30 min。配穴取極泉、委中、三陰交、太沖。極泉、委中得氣後不留針,三陰交、太沖得氣後留針30 min。治療102例患者,治愈69例,好轉24例,無效6例,死亡3例,總有效率為91.2%。[7]
16.3 治療麥粒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