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ǒu sān lǐ
2 英文參考ShǒusānLǐ LI10 [中國針灸學詞典]
shǒusānlǐ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I10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穴位 手三裏 漢語拼音 Shousanli 羅馬拼音 Shousanli 美國英譯名 Three Li 各
國
代
號 中國 LI10 日本 10 法
國 莫蘭特氏 GI10 富耶氏 GI10 德國 DI10 英國 Li10 美國 LI10
手三裏為經穴名(ShǒusānLǐ LI10)[1]。出《針灸甲乙經》。代號LI10[2]。別名稱三裏、上三裏、鬼邪。屬手陽明大腸經[1]。手即上肢,三為數字,裏乃居也,此穴居上肢肘髎穴下3寸,故名手三裏[1]。
4 手三裏的別名三裏(《備急千金要方》)、上三裏[3]、鬼邪[3]。
5 出處《針灸甲乙經》:手三裏,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
6 穴名解手即上肢,三為數字,裏乃居也,此穴居上肢肘髎穴下3寸,故名手三裏[1]。
手是上肢之泛稱。三,數名。裏,似有三穴之意,大腸與胃,同屬陽明,在肘膝之下各有三穴,其名亦同。即在肘前有本穴及上廉、下廉,在膝以下有三裏、巨虛上廉、巨虛下廉。《黃帝內經素問》言:“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天地萬物主從之氣,得其中和之宜,則生長成藏各得其用。失其中和之宜,則交通不表,風雨不節,人物即因之生病。三裏之穴,能治上中下三部之病,故名“三裏”,以其功用而得名。本穴在臂,故名“手三裏”。[3]
本穴定位,多謂曲池下2寸。若於曲肘尖處量之,則為三寸,故名“三裏”。[3]
7 所屬部位前臂[4]
8 定位標準定位:手三裏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5][6]。
手三裏位於前臂背面,陽池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距曲池穴2寸處[2]。
手三裏在前臂,肘橫紋下2寸,陽溪( LI5)與曲池(LI11)連線上[1]。側腕屈肘取穴[1]。
手三裏在手陽明大腸經中的位置
手三裏穴的位置
手三裏穴的位置(手陽明大腸經)
手三裏穴的位置(肌肉)
手三裏穴的位置(骨骼)
9 取法側腕屈肘,在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下2寸處取穴。
在前臂,肘橫紋下2寸,陽溪( LI5)與曲池(LI11)連線上。側腕屈肘取穴[1]。
側腕屈肘位,當陽溪與曲池連線的上1/6與下5/6的交點處取穴[7]。
快速取穴:先找到陽溪(手掌側放,拇指伸直向上翹起,腕背橈側有壹凹陷處即是)、曲池(屈肘成直角,先找到肘橫紋終點,再找到肱骨外上踝,兩者連線中點處),兩者連線上曲池下3橫指即是[8]。
10 穴位解剖手三裏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橈側腕長、短伸肌、旋後肌。有橈側返動、靜脈的分支。神經分布同溫溜(分布著前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深支。)。皮膚由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針由皮膚經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入橈側腕長、短伸肌,在橈神經深支的外側,針可深低旋後肌。以上諸肌均由橈神經深支支配。
10.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指伸肌的前方→旋後肌[1]。
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旋後肌[6]。
10.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橈神經深支經過,並有橈神經肌支和橈側返動脈分布[6]。
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深支,橈側返動、靜脈的分支[2]。
11 功效與作用手三裏有通經活絡,清熱明目,調理腸胃的作用。
手三裏有調氣血,疏經絡,和腸胃作用[1]。
手三裏為手陽明大腸經穴,近於肘部合穴位置,“合治內腑”,主要用於大腸腑病和經脈病的治療,如腹痛、腹瀉、痹證、麻木、偏癱等[7]。
手陽明經筋繞肩胛,夾脊,所以也可用於肩背痛的治療[7]。
《黃帝內經素問》:“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天氣者,鼻司呼吸,采太空之氣也。地氣者,口納飲食,取水谷之氣也。人氣者,壹為先天元氣,壹為後天七情變化之氣,及飲食補助之氣。天樞上下,即天樞穴位之上下之處,包括全腹上中下三部。腹部有病,三裏統能治之。凡以三裏、五裏命名者,皆以其能治多經病也。《雜病篇》及《穴法歌》俱雲:“手三裏治肩連臍”等,據此推測手三裏治臍上膈上連及肩背等疾。[3]
12 主治病癥手三裏主治肘臂疼痛,肢癱瘓麻木,上肢不遂,上肢神經痛,中風半身不遂,肘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腰背痛,頰腫,瘰癧,腹痛,腹脹,腹瀉,霍亂,吐瀉,齒痛,口?,三叉神經痛,失音,喉痹,咽炎,眼目諸疾,胃炎,消化性潰瘍,瘰癧等。
手三裏主治肘臂疼痛、肢癱瘓麻木、腹痛、腹瀉、腹脹、齒痛、失音[6]。
手三裏主治肘臂酸痛,上肢不遂,齒痛,頰腫,瘰癧,腹痛,吐瀉,腰背痛;以及消化性潰瘍等[2]。
手三裏主要用於五官及腸胃疾患等:如頰腫、口?、齒痛、三叉神經痛、喉痹、咽炎、失音、眼目諸疾、胃炎、消化性潰瘍、霍亂吐瀉、腹痛及中風半身不遂、腰背酸痛、上肢神經痛、肘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瘰癧等[1]。
手三裏主治腹痛,腹瀉;肩臂麻痛,上肢不遂,肘攣不伸;齒痛,頰腫[7]。
運動系統疾病:腰痛,肩臂痛,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消化系統疾病;潰瘍病,腸炎,消化不良,
五官科系統疾病:牙痛,口腔炎;
其它:頸淋巴結核,面神經麻痹,感冒,乳腺炎。
彈撥手三裏對消除針刺不當引起的不適感有效。
13 刺灸法 13.1 刺法直刺0.8~1.2寸[6][7],局部有酸脹沈重感[7],可向手背部擴散[7]。
壹般直刺0.5~1.0寸[1][2]。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沈重,針感可向手背部擴散。
13.2 灸法可灸[1][6]。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2]。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註意:手三裏在關節附近,禁用直接灸[7]。
14 配伍手三裏配頰車治頰腫[1]。
手三裏配中脘、足三裏治潰瘍病[1]、腹瀉[7]。
手三裏配天井、少海治肘攣不伸[1]。
手三裏配溫溜、曲池、中渚、豐隆,有利咽喉,清邪熱作用,治喉痹不能言[7]。
手三裏配臂臑、曲池、外關、合谷,治上肢不遂[7]。
手三裏配肩髃、合谷,有調理腸腑作用,主治腹脹,吐瀉。
手三裏配腎俞、委中,有通經活絡作用,主治急性腰扭傷。
15 特效 ***常用拇指揉手三裏穴,每次1~3分鐘,可治療腰膝痛[8]。
艾灸手三裏穴,每次灸5~10分鐘,能顯著增強免疫力[8]。
16 研究進展鎮痛作用:針刺手三裏可使皮膚痛閾升高。通過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發現,尾核在針刺鎮痛中有壹定的作用。電針家兔的“手三裏”、“合谷”、“足三裏”、“臂臑”,能在尾核中記錄出誘發電位,反應中心在尾狀頭部背側, *** 尾核和電針腧穴,均可使痛閾增高,且在鎮痛中有協同作用。[7]
針刺正常人和家兔“手三裏”後,能顯著提高痛閾[1]。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在X線鋇餐下觀察,針刺手三裏可使胃蠕動增強[7]。
針刺正常人和胃病患者手足三裏,可使弛緩的胃蠕動加強,緊張的胃蠕動減慢,並可解除幽門痙攣[1]。
治療肩周炎:多數肩周炎患者的患側手三裏處有明顯的壓痛,故在此針刺、艾灸、腧穴註射、腧穴點按等均有治療作用[7]。
以手三裏為主配局部穴,行穴位註射治療肩周炎有良效。觀察到多數肩周炎患者患側手三裏穴處有明顯壓痛,當指壓或針刺此處壓痛點後,肩痛明顯減輕。
17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腸痛時寒,腰痛不得臥,手三裏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手臂不仁,肘攣不伸,瘰癧。
《雜病穴法歌》:手三裏,治舌風舞。
《針灸大成》:主霍亂遺矢,失音,齒痛,頰頷腫,瘰癧,手臂不仁,肘攣不伸,中風口僻,手足不遂。
《席弘賦》:手足上下針三裏,食癖氣塊憑此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