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江南六大古鎮的南潯古鎮

江南六大古鎮的南潯古鎮

曾經最富庶的江南古鎮!

鎮名由來: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因濱溪遂稱潯溪,壹直沿用至南宋寧宗(1195~1224)朝;南宋理宗時(1225~1264)文獻記載“南林壹聚落,而耕桑之富,甲於浙右”,由於潯溪之南商賈雲集,屋宇林立,遂稱南林;至淳祜季年(1252)建鎮,取南林、潯溪兩名之首字,稱南潯。

著名景點:嘉業堂藏書樓、劉氏小蓮莊、“南潯三古橋”。

嘉業堂藏書樓,隔溪與小蓮莊毗鄰,系劉鏞孫劉承幹於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儀所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該樓規模宏大,藏書豐富,原書樓與園林合為壹體,以收藏古籍聞名,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私家藏書樓之壹,系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解放後,原書樓主人捐贈給浙江圖書館,藏書樓以公***圖書館和旅遊景點的雙重身份接待來自五湖四海的讀者和遊客。

劉氏小蓮莊,是清光緒年間南潯首富劉鏞的私家園林、家廟及義莊所在,位於南潯鎮南柵萬古橋西,北臨鷓鴣溪,西與嘉業堂藏書樓隔河相望。原為劉氏歸櫬暫殯寓園,從光緒十壹年(1885年)開始,在池周補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臺榭,啟建家廟,歷時四十載,於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湖州蓮花莊,而自名“小蓮莊”。

“南潯三古橋”的是廣惠橋、通津橋和洪濟橋。廣惠橋位於鎮南柵商會原址附近,橫跨市河。此橋為單孔石拱型。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清代兩次整修。橋長18米,寬33米,拱矢高5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級,拱券石采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法。橋堍還有壹對精妙的石獅子。通津橋北面為東大街西端,橋南堍為下塘東街,位於十字形水系的交叉點。“通”是通往之意,“津”即水也。因明清時期南潯絲市盛況空前,通津橋畔成為絲市中心,聞名遐邇的“輯裏絲”由此通過水路運往上海,銷往海內外。通津橋始建於宋代,系單孔石拱橋。清代經3次整修。現橋長28米,寬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級,拱券石采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法。洪濟橋位於鎮東柵,俗稱新橋。橋南堍在下塘東街,北堍在東大街。明萬歷年間《湖州府誌》已有此橋記載,清嘉慶十年1805年重建。橋為單孔石拱橋,長28米,寬35米,拱矢高72米,上下各有踏步33級,拱券石采用縱聯分列砌置法。

古鎮歷史:南潯最為有名的莫過於“輯裏湖絲”(造就了巨富之鎮)、“善璉湖筆”(文房四寶之首)。

明萬歷年至清代中葉,蠶絲業和手工業、繅絲業的興起及商業的發展,為南潯經濟繁榮鼎盛時期。鎮上的巨富豪紳,幾乎都靠經營蠶絲業發跡,俗稱“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黃狗”。民間有“湖州壹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之說(這是壹個比喻,按照他的財富多少來區分的,五百萬銀子以上的稱象,壹百萬以上不到五百萬的稱牛,十萬兩以上不到壹百萬的是稱狗。四象指劉鏞、張頌賢、龐雲曾,顧福)。四象擁有的財富相當於清政府的壹年財政收入(七千萬兩白銀)。

南潯是中國近代史上罕見的壹個巨富之鎮,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的第二天,就曾正式宣布南潯鎮升級為市。在這個熙熙攘攘的古鎮上,有著號稱“四象”的江南四大首富。又有類如《紅樓夢》中寧國府、榮國府那樣八家公爵似的,號稱“八牯牛”的大富之戶,以及擁有充滿了民間嘲諷意味的,號稱“七十二只金黃狗”的豪門、財主。

拍攝的影視劇:《錢塘人家》、《太平天國》、《天下糧倉》、《新上海灘》、《十萬人家》、《祥林嫂》、《早春二月》、《風滿樓》、《花濺淚》、《夢回青河》、《玉卿嫂》、《明月清照》、《黑蝴蝶,白蝴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