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唐叔虞的生平

唐叔虞的生平

唐叔虞,周武王幼子,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韓姓的血緣祖先。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後,把唐封給了叔虞。

周武王有個幼子叫唐叔虞,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韓姓、唐姓的血緣祖先。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後,唐叔虞像

把唐封給了叔虞。 晉國的開國始祖是唐叔虞,字子於,為周武王的幼子,周成王的弟弟,姓姬。根據西周“封邦建國”的分封制度,他被封到今山西境內。他先是封在唐地,就以唐為氏,所以又被稱為唐叔虞,國名大概也叫唐國。後來他的兒子燮父遷都於晉水之旁,就改名為晉。他的後代又遷都新田(今山西侯馬市西)等地,但國名依舊稱晉不改。自唐叔虞之後,父子相繼,歷晉侯燮父、武侯寧族、成侯服人、厲侯福、靖侯宜臼,這幾代記載缺失,沒有年代和史事可據。公元前842年(靖侯十七年、周厲王三十七年)周都“國人”暴動,周厲王逃奔於彘(今山西霍州市),公元前841年開始了“***和行政”,稱***和元年,這是中國有明確紀年的開始,也是晉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關於叔虞封唐,有兩個問題,人們壹直爭論不已。壹是唐叔虞出世的神話傳說,二是叔虞何以能封唐?“桐葉封弟”的故事可信不可信?以及唐在何處?弄清這兩個問題,也就對晉國的開國史有比較清晰正確的了解了。

編輯本段神話

叔虞出生的神話見於《史記·晉世家》:“晉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與叔虞母會時,夢天謂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與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毫無疑問,這是壹個感生神話,在中國的古籍中十分常見,從《尚書》、《詩經》到二十四史多有所載。其目的無非是要把帝王將相說成是天神的兒子,以提高他們的身價,讓臣下百姓敬畏他們、相信他們是天生命定的。

編輯本段叔虞封唐

關於叔虞封唐的問題,歷代文人學者已有不少考辨文字。“桐葉唐叔虞

封弟”壹事最早見於《呂氏春秋·重言》,原文如下:“成王與唐叔虞燕居,援桐葉以為矽,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請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壹人與虞戲也。’周公對日:‘臣聞之,天子無戲言,天子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於是封叔虞於晉。”此說亦可見於《史記·晉世家》和劉向《說苑·君道》。 《史記·晉世家》與《呂氏春秋·重言》所記因叔虞母壹夢而得封與桐葉封弟的故事,以解夢之說與兒童之戲解釋周初大分封之事,顯系小說家之言。後人也對此二事有過考證,說“虞”字古文作“從從”,文在其手掌中,可能紋路與之相似,所以也有可能如司馬遷所記。又桐葉封弟也頗多爭議,較具說服力的是張頷先生從古文字角度所作的解釋,他認為金文中的“桐”字與“唐”字字形相近,剪桐之說可能為翦唐之誤。若依此說,周成王在翦除舊唐國之後,將其弟叔虞分封於此,倒是合乎情理的。

編輯本段分封諸侯

武王克殷之後,為確保周朝的統治,首次分封諸侯,所封對象有三類:壹是古帝王之後,如黃帝、堯、舜、禹的後裔;二是姬姓宗室及功臣,如齊、魯、燕等國;三是殷商後裔,其目的是安撫殷商遺民。武王對殷遺民很不放心,就派他的兩個兄弟管叔鮮和蔡叔度對殷紂王之子武庚加以監視。後來管、蔡二叔因懷疑周公有不軌之舉而與武庚聯合,造成“三監之亂”。舊唐國也是三監之亂的參與者。

編輯本段統治

舊唐國在今山西境內。殷商之時,唐是殷的屬國或封地。周王朝建立後,在周朝所轄的周邊地區尚有戎狄勢力,還有與周交錯雜處的其他部族。它們對新建立的宗周政權依然具有威脅。武庚叛亂,迫使周公東征,這是對殷商殘余勢力的壹次大掃蕩,盡管遭到殷人的頑強抵抗,但最終還是鎮壓了武庚的復辟活動,而且蕩平了唐國的叛亂,使舊唐國臣周王朝征服了舊唐國之後,就迫切需要壹個強有力的政治、軍事領袖保衛勝利成果,治理這壹方土地。唐叔虞正是被成王、周公所看中的比較合適的人選。《國語·晉語八》引叔向的話說:“昔吾先君唐叔射兕於徒林,以為大甲,以封於晉。”由此也可見叔虞封唐決非剪桐兒戲。從宗法觀念講,叔虞作為武王子,成王弟,理所當封。周初大分封,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姬姓王朝的統治。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即把自己的子弟叔伯同姓貴族和甥舅等異姓貴族封為諸侯,作為屏障,保衛西周王室,而其中以同姓貴族為主。《荀子·儒效篇》說:“周初封國七十壹,姬姓五十二。”叔虞封於唐與其他姬姓宗室之封並無二致。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說,周之所以能綱紀天下是因為它有由立子立嫡之制而產生的宗法制和封建子弟之制。周初的封邦建國正是為了維護宗周政權,綱紀天下的。那麽,叔虞所唐叔虞

封的唐在什麽地方呢?殷周之際,以唐命名的地方不止壹處。史家較壹致的意見是在今山西境內,但究竟是在太原壹帶還是在晉南的翼城、絳縣壹帶卻爭論了上千年。《左傳》昭公元年說:“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杜註以為大夏在今太原市。服虔則認為大夏在汾澮之間,即今山西翼城、隰縣、吉縣壹帶。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壹說唐叔封於翼。這個翼就是今翼城縣。近人楊伯峻先生認為:“唐叔之子燮父改唐為晉,即今之太原市。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又五世至穆侯,復遷於絳,絳即翼”。《史記·晉世家·正義》兩處引《括地誌》,其壹說為“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裏,即堯裔子所封。”另壹說為“故唐城在並州晉陽縣北二裏”。如果所引資料無誤,這個以唐命名的地方在山西就有兩處,壹在太原,壹在晉南翼城壹帶。[1]

編輯本段詳細介紹

據《史紀·晉世家》的紀載,》:“晉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與叔虞母會時,夢天謂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與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毫無疑問,這是壹個感生神話,在中國的古籍中十分常見,從《尚書》、《詩經》到二十四史多有所載。其目的無非是要把帝王將相說成是天神的兒子,以提高他們的身價,讓臣下百姓敬畏他們、相信他們是天生命定的。 唐叔虞,周武王幼子,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韓姓的血緣祖先。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後,把唐封給了叔虞。 姬虞是周武王姬發的幼子,周成王姬誦的同母弟。他的母親邑姜,是姜太公之女,周武王之妃,後世被尊為聖母。據《左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當邑姜懷孕的時候,夢見天帝對自己說,我給妳的兒子命名為虞,將來在唐地興國立業,那裏是參宿的分野,叫他在那裏養育自己的子孫。及至胎兒出生,手上果然有壹個虞字,因而就命名為虞。 殷周之際,在今山西省南部的翼城、曲沃和絳縣之間,有壹個古老的小封國叫做唐。根據《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的記載,古唐國的歷史似乎可以追潮到傳說中的唐堯虞舜時代。上古時代的山西南部,最早是陶唐氏的子孫所居,繼之被夏後氏的子孫所占有。這裏氏族、方國林立,唐國就是上古山西南部眾多方國中的壹個,位於汾水、澮水流域,依山枕水,美麗富饒。成王十年(前1054年)姬虞做了古唐國的諸侯,於是,這塊古老的土地也就成為晉國的發祥之地。30多年以後,至姬虞的兒子燮父繼位,改國號為晉。 關於叔虞封唐,《史記·晉世家》中記載了壹個桐葉封弟的故事:周武王駕崩,成王繼位,當時成王還是個孩子,由周公攝政。這時唐國發生動亂,周公率兵討伐,消滅了原有的唐國政權。成王和弟弟叔虞玩的時候,用桐葉削成圭的樣子遞給叔虞,說是用這個東西分封叔虞。史官史佚看到了,便請成王選擇吉日,分給叔虞封國。成王說那是玩,不能當真,史佚說:“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就把唐國封給了叔虞。 唐國地處夏人的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當時壹場叛亂剛剛平定,局勢動蕩不安,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銳。就在這時,據《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在王都鎬京舉行了盛大的冊封儀式。在典禮上,成王封贈叔虞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之甲、沽洗之鐘等名貴的器物,這些器物大多是戰利品。近年在山西曲沃縣曲村西周晉國遺址出土的冪孳方鼎,很可能就是武王克商時掠去的殷器而又轉贈給叔虞的。成王賜叔虞懷姓九宗、職官五正等異姓貴族人口幫助他去組織新政權。並“命以唐誥而封於夏墟,啟以夏正,疆以戎索”。所謂“啟以夏正,疆以戎索”,就是用夏政去教導夏民,以戎法去治理戎人。這是周天子給叔虞所規定的施政綱領,準許叔虞因地制宜,從唐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在自己的封地內實行壹套有別於周、魯、齊、衛等國的政治制度和經濟政策。維護夏代以來傳統的政治制度和風俗習慣,暫不實行周公制定的那壹套新的禮樂制度;按照戎狄的生活慣例分配牧地,暫不實行周朝的井田制。叔虞來到唐都翼(即今山西翼城縣西24公裏處),開始統治這個方圓不過百十裏的小國。他按照“啟以夏正、疆以戎索”的既定國策,鼓勵民眾發展農牧業生產,興辦水利,使唐國民眾逐步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唐國附近原有的許多戎狄部落,也都先後歸附了叔虞。這樣,唐國的疆土日漸擴大,在鄰國中的威望也就越來越高了。 數年之後,叔虞治理唐國其政績已是斐然可觀。田地上麥谷植株高大豐碩,處處呈現壹派豐收景象。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叔虞進獻嘉禾,成王與周公轉相饋贈,並為之賦詩唱和以頌禱誌慶,表示了對叔虞治唐的充分肯定和嘉許。姬虞治唐之所以取得成功,其關鍵在於執行了“啟以夏正,疆以戎索”的正確方針。這壹方針對唐國夏後氏遺民和周圍戎狄民族來說,是壹個求同存異、政治上比較寬容的方針,對以周禮井田制為基礎的周王朝經濟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體系來說,則是壹個非正統的具有很大靈活性的方針。這壹方針成為晉國後世治國的傳統政策,對後來的晉國乃至韓、趙、魏三國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從而形成了頗具特色的三晉文化體系。在三晉政治思想中,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正統宗法觀念比較淡薄,使晉國政治具有尚賢、尚法、尚公的特色,使韓、趙、魏成為三晉早期法家的策源地;三晉文化具有求同存異,兼收並蓄和寬容博大的特色,能夠不斷融合周邊文化以發展壯大自己等,都同這壹方針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關系。

編輯本段晉祠

由於歷史邈遠、典籍殘缺,唐叔虞更多的事跡已經難以追尋了。後人為了奉祀叔虞,在晉水源頭建立了祠宇,稱唐叔虞祠,也叫做晉祠。晉祠的創建年代,現在還難以考定。最早的記載見於北魏酈道元(公元466或472 ?——527年)的《水經註》,書中寫道:“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坐時的風景文物已大有可觀,祠、堂、飛梁都已俱備了。由此可見,晉祠的歷史,即使是從北魏算起,距今也有壹千好幾百年了。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壹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梁後,祠區建築布局更大為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了。 祠區內中軸線上的建築,由東向西,依次是:水鏡臺、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鐘鼓二樓、獻殿、魚沼飛梁和聖母殿。這組建築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宮,及南面的水母樓、難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組成了壹個綜合建築群。東西壹條主線上的建築,配合上南、北兩組建築,本來是不同時期搞起來的,集中在壹起,卻好像都服從於壹個精巧的總體設計,並不是雜亂無章地生拼硬湊的,顯得布局緊湊,既象廟觀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宮苑,反映了我國古代芳功人民創造的匠心。 但是今天,當我們來到懸甕山下,憑吊晉祠,對姬虞的敬重之情禁不住油然而生。作為晉國立國創業的始祖,作為三晉文化的開創者,其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是永遠值得紀念的

編輯本段唐叔虞後裔主要姓氏

壹、晉姓,《古今姓氏書辯證》:晉氏,出身姬姓。周武王子叔虞封晉候,傳國二十七代,為趙、魏、韓所滅,子孫以國為姓。《姓源》雲:唐叔虞之後,《通誌·氏族略二》晉氏,三家分晉,靖公遷為家人,子孫為晉氏。傳說晉靖公正妃夏氏生三子姓唐,副配生二子姓晉。又傳,晉靖公胞弟以晉為氏,魏有大將晉鄙,漢有樂安相晉寶,漢淮南八公有晉昌,後漢有晉文經、晉馮、唐代晉暉,宋中書省玉冊官晉文寶,明光祿吏署丞晉臣。晉氏源流世系與唐氏相同。 二、楊姓,《新唐書·宰相世系》:周成王弟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周公滅唐後,把唐國封給他,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唐叔兒子姬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改稱晉侯,這樣唐叔就成了周朝晉國的始祖。 三、韓姓:《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記載,韓姓是周朝唐叔的後裔,唐叔第十二代孫晉武公封其小叔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今陜西省韓縣南,韓武子的後代世代為晉國公卿,武子生勝伯,勝伯生簡,簡生輿,輿生厥。公元前376年韓厥7代孫韓虔和趙氏、魏氏三家瓜分晉國土地,建立了韓國,建都於平陽(山西臨汾縣),公元403年周烈王承認韓為諸侯,建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疆土有山西東南和河南中部,成為戰國七雄之壹。公元前230年被秦國所滅,其宗室子孫以國為姓稱韓姓。郡望:穎川、南陽。韓氏名人有:韓非、戰國末期的哲學家,漢初軍事家韓信,扶佐劉邦取得天下,十面埋伏滅項羽於垓下。劉邦封其為齊王,漢朝建立後改封楚王,後降為淮陰侯。為呂後所殺。 四、何姓:《 廣韻》、《元和姓纂》記載:唐叔虞裔孫,韓安王為秦國所滅,子孫逃難到江淮壹帶,因“韓”、“何”同音,改韓為何姓。 五、溫姓:《元和姓篡》:溫氏、唐叔虞之後、晉公族,受封河內之溫;因以命氏。又晉公族谷至采食於溫,號溫季、其後赤為溫氏。《姓氏尋源》溫氏,唐叔虞之子,受封於溫,因以命氏,溫、子爵、郡望:太原郡。 六、賈姓:《元和姓篡》賈,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於賈,後為晉所滅,以國為氏,《廣韻》賈,姓也,出河東,本自周賈伯之後,《新唐書,宰相世系》:賈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之於賈,為賈伯,河東臨汾有賈鄉,即其地也,為晉之所滅,以國為氏。 七、簡姓:《簡姓世學》:簡姓為春秋時晉大夫續簡伯之後;《範陽尚氏家譜》:晉大夫狐鞠居,食邑於續,謚曰續簡伯,子孫因以為氏,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子,成王之弟叔虞也。 八、曲姓:《通誌、氏族略三》:曲氏、姬姓、晉穆侯封少子成師於曲沃;支孫氏焉,今絳州曲沃即其地。《姓氏急就篇》曲氏:晉穆侯子成師封曲沃,子孫以為氏。 九、解姓:解氏郡望:平陽郡(今山西臨汾市) 解氏源流世系—周武王—唐叔虞—姬良封解地。 《廣韻》:解,亦姓,自唐叔虞食邑於解,今解縣也 《世本》唐傷痛虞食邑於解,因地為氏,故晉為解氏 《路史·國名幻戊》解氏,唐叔後,今河中臨晉東南故解成 《元和姓套》:解氏:晉大夫解狐之後,其光采邑於解因氏焉。 十、侯姓:《元和姓篡》侯氏:晉侯緡之後,適他因以侯氏,《唐世系表》侯本出姬姓,晉侯緡為曲沃武公所滅,子孫適他國,以侯為氏。另:《古今姓氏書辯證》侯氏,出自姒姓,夏侯氏之裔封侯,子孫因以為氏。 侯氏壹支重要來源出自於黃帝軒轅氏姬姓的後裔,在中國歷史上,周成王封叔虞於唐國後改晉國,在今山東西南部、國疆包括山西全部、河南西北河北西南部,陜西東南部建都於唐,(山西城西),侯氏壹支重要來源於晉國公族,春秋省晉昭侯封叔父成師於曲沃(今山西聞喜東北),成師後代武公統壹了晉國,晉哀侯和晉緡侯的後代逃往他國,以爵位“侯”為氏侯氏郡望:上谷(河北保定)、丹徒(江蘇丹徒)、河南(河南洛陽東北) 十壹、欒姓:《姓氏尋源》欒氏,晉姬姓,唐叔虞之後,晉靖侯孫欒賓食采於欒,因以為氏。《古今姓氏書辯證》欒氏,出自姬姓,唐叔虞之後靖侯孫賓,食邑於欒,因以為氏。其他趙國平棘縣西北欒城是也。賓生***叔,***叔生貞子枝,枝生宣子盾,盾生武子書,書生恒子,厘生懷子盈,皆晉卿。欒盈弟京盧及針、糾、樂魴、弗忌,豹六人,皆為晉大夫。 十二:席姓:《無和姓篡》席氏;本姓籍,晉大夫籍族之後也,談十三世孫瓖,避項羽名改為席氏。漢初,徒關東豪族,席氏後徒安定臨徑,瓖十世孫廣,後漢光祿勛。孫元允,魏酒泉郡守,允元孫保,秦尚書丞。生衡,晉建威將軍,寓居襄陽,仕南朝四代。衡孫因,歸後魏,潮州刺史,靖安公。元孫君懿,唐侍禦史。懿曾孫建、澳、異、晉。席建禮部尚書、襄陽文公。《姓氏尋源》席代:《姓苑》雲:出安定,晉大夫籍談之後。 十三、先姓:《古今姓氏書辯證》先氏:出自晉公族先氏,世為晉卿大夫,所謂“欒、谷、狐、先”者也。春秋時有先蔑、先都、先辛、先軫、先軫生霍伯先且居,且居生先克,三世為卿。 《姓源》晉濕叔初封於先,因氏 《國語》所謂欒,谷、狐、先、胥、箕、荀、柏 羊舌、董、韓、11族、晉之舊姓也。 十四、谷姓 《世本》晉大夫 文之後 《古今姓書辯證》月圓氏:俗作谷,自晉大夫 文生豹,豹生芮,芮生成子缺,食邑於冀。 《姓氏尋源》 氏,姬氏,晉公族。 《元和姓篡》 氏,晉大夫 文生豹,豹旆芮,芮生缺,缺生克,克生锜,代為晉卿,漢代有侍中欲典,晉間書右丞、雍州刺史稅。歷史名人:文、克都為晉國大將軍、大夫、東漢侍中函 巡唐中書舍人 純 純宋代畫師 七,明洪武進士忠,清順治進士: 天契。 谷氏源流世系:周武王—唐叔虞—7代孫— 文— 豹—芮—缺。 十五:冀姓 《元和姓冀》冀氏、晉郡芮食采於冀邑,亦為氏,芮生缺。 《路史》雲:唐堯後有冀氏,春秋冀子也。 《姓氏尋源》冀多、舜師冀後,冀姓遠矣。 《路史》去,宋公族之後。 唐朝代侍禦史冀元珪,梁觀察使冀休復。 宋都官朗中冀宋膺,司理參軍冀式。進士冀隨, 冀姓有四支,其中壹支為唐叔虞之後。 冀氏源流世系:周武王—唐叔虞—7代孫—郊文—郊豹郊芮食條於冀邑因氏。 十六 步姓: 《世本》步氏,本氏,晉大夫步揚之光,食采於步,因氏焉。《潛夫論》 之孫揚又別食采於步故步揚。《通誌·氏族略三》步氏、姬姓、晉只族卸氏之後,步楊食采於步,逐以為氏。仲尼子弟有步叔乘,漢有淮陽侯步鷺,明肇慶同知步從信。 步氏源流世系:周武王—唐叔虞—7代孫—郊文—郊豹—郊芮—郊缺—郊揚采邑於步,因氏。 十七、籍姓 《元和姓篡》:籍氏,晉文侯九第陽叔生伯。可曲晉籍,為籍氏。玄孫籍,代為大夫。晉為趙魏所滅,籍氏播遷於宋,漢有幸臣籍端。 籍氏望郡:廣平郡 籍氏世系:周琥王 唐新虞—晉燮侯—晉武侯—成侯—歷侯— 侯—獻侯姬籍—晉穆侯—文侯、成師、陽叔伯(籍氏始祖)—頡可空—南裏叔子—叔正睿伯—司徒公—少襄(曲沃正)—大伯(司功)—侯季子—籍遊偃—籍談。 十八、閻姓 1、閻氏出們姬姓,周武王時封泰伯的曾孫仲奕於閻鄉(泰伯是文王姬昌的大伯父)仲奕的後代以閻為姓。 2、出自姬姓《新唐書、相世系表》雲;周康王的小兒子姬閻出生時平紋有閻字,康王便封他的小兒子到閻城,後代以閻為氏,為陜西閻氏。 3、出自姬姓,唐叔虞之後,《通過、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晉成公的兒子懿,被封於閻山西省安邑縣西部,其子孫以閻為氏,是為山西、河南閻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