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怎樣才能打開古詩詞神秘的大門,走進它神秘奇幻的世界呢?靠“科研”是行不通的;靠“瞎猜”也不靠譜。
這裏給大家四把鑰匙。
第壹個關鍵圖像。意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寫詩時用壹些意象來傳達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如“月亮”表達思鄉之情,“紫丁香”表達憂傷思鄉之情,“紅巖”表達憂傷思鄉之情,“杜鵑”表達憂傷思鄉之情,“寒蟬”表達憂傷之情。“燕子”表達對春天的愛,“折柳”表達告別友情,“菊花”表達高貴純潔,“梧桐”表達蒼涼憂傷,“浮雲”表達漂泊,“紅豆”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情或友情,等等。
根據這壹特點,我們在閱讀和欣賞古詩時,可以抓住生動的意象,通過意象破譯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和意義。比如柳永的詩《甘草子》:秋暮,落蓮,珍珠,雨。雨後月生,天寒地凍。池中無伴,獨情!但是在金籠* * *鸚鵡的旁邊,寫著粉郎的字樣。
這首詩中的環境意象是秋暮、衰荷、亂雨、冷月。可想而知,氣氛是冰冷而淒涼的,這種氣氛透露出主人公內心的悲傷。詩中還寫了鸚鵡念“粉郎”字樣等意象,可見主人公百無聊賴,心情極其淒涼。這樣,以詞中意象為突破口,才能逐步營造出整個詞的意境,進而實現詞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第二個關鍵-關鍵詞。關鍵詞是指古詩中帶有情緒、喜怒哀樂等情感色彩的詞語。它們是詩人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往往是整首詩的眼睛,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字,“三千裏外我來了”中的“悲”字。《登高》中的“今秋悲”和《皇軍收復黃河兩岸》中“我卻瘋狂地收拾我的書和詩”中的“喜”字。挖掘出這些關鍵詞,就能找到詩歌的點睛之筆,把握詩人的意義和感受。比如司空舒的五言詩《雲陽客棧別沈晗》:
自從故人在江海,多少年隔了水。
第壹眼,我們哽咽著問自己多大了。
我們的獨燈閃耀,穿過又冷又濕,濕濕的竹子和黑沈沈的飄煙。
但忘了明日將來的悲傷,留杯珍重傳。
這首詩中有許多關鍵詞可以傳達詩人的思想感情,如對聯中的“悲”字,頸聯中的“孤獨”、“寒冷”、“黑暗”,尾聯中的“恨”、“憐”等詞。這些詞悲傷而朦朧,表達了詩人與好友韓深久別重逢,初次見面後的夢壹般的傷感。
第三個關鍵標題。古人寫詩,往往如謎語壹般。這些詩是以“神秘”為標題的謎語,尤其是關於物品和獎勵的詩。讀詩時,他們可能會通過比較標題而豁然開朗。比如朱清玉的《進士前夕致張書記》,“洞房昨夜聽紅燭,去前探姨媽。妝後低聲問君,畫眉深淺不合時宜。”從詩的表面來看,是寫新娘第壹次見公婆前的忐忑心情,或許可以認為是壹首“閨房”詩。但根據詩名所傳達的信息,我們可以知道這是壹首求助他人的詩。是詩人在進士考試前,怕自己的作品達不到考官的要求,向水部的張繼求教,希望得到專家的指點。前幾年全國高考古詩鑒賞,必讀張繼的《秋思》;
看到洛陽城的秋風,我想寄封信回家。
信寫好了,擔心自己想說的話沒寫完;當信使開始時,他打開信封,把它給了他。
在分析試卷時,發現很多考生把這首詩解讀為表達離別之情。他們可能在詩裏看到過“行人”這個詞。其實,他們只要看看《秋思》的標題,註意壹下詩中“家書”的意象,就很容易看出這首詩是想家的,表達了他們對家鄉和親人的感情。
第四個重點——筆記。這是為了解決高考古詩詞鑒賞的問題。高考出題的時候,命題人總是為考生著想。當他認為考生解讀有困難時,往往會給出壹兩個註釋,幫助考生打開壹扇理解詩詞、回答問題的“窗口”。我們必須抓住這種感覺,用它來揭開詩歌神秘的面紗。比如安徽高考卷曾經有這樣壹道題:
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小孤山①
宋·謝枋得(2)
人們都說這是海門關,海眼無邊,驚世駭俗。
天地偶留壹柱香,江山有此障礙。
像戰士的敵人戰場壹樣強大,像孤獨的牧師最後的日子壹樣危險。
明天我要登上頂峰,我要以寬廣的胸懷去看宇宙。
註①小孤山:位於安徽宿松縣城南65公裏的長江邊,四周無人,地勢險要。它是南宋的軍事重地。②謝枋得:宋末益陽(今江西)人,以忠義為己任,曾率軍抗元。戰敗後隱居福建,被元人威脅到燕京,絕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阻塞形成的漩渦。
(1)詩中的小孤山形象寄托了作者什麽思想感情?
(2)淺析《危如末世孤臣》中“孤”字之美。
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壹定要註意筆記,尤其是前兩個筆記。小孤山是力挽狂瀾的中流砥柱,是作者自我的體現。表達了詩人英勇頑強、殺敵報國的英雄情懷,以及他對自己能取得抗元勝利的堅定信念,盡管他是孤臣,身處末世。蕭孤山的“孤獨”和詩人的“末世的孤獨”不僅字面對應,而且意義相同。這個詞用得很自然,也很巧妙。這種理解與筆記提供的參考信息有很大關系,所以聰明的考生會關註筆記,借助筆記理解詩詞,確定答題方向,準確規範地答題。
借助這四把鑰匙,我們可以打開古詩詞的神秘之門。在具體操作中,根據詩歌的特點,可以用壹分,也可以用多分。以下是安徽省高考古詩鑒賞的壹個例子:
閱讀下面的單詞,完成問題8 ~ 9。
小中山?端午節
袁
艾比·提帕到處都很忙。誰家的兒子是女孩,青段洋。細繞五色臂絲①長。空寂惆悵,誰掛元祥(2)。不要談論過去。千年忠義,陽光普照。讀《離騷》總會心痛。誰也解不開,午後樹轉涼。
註①五色臂絲:荊楚習俗,端午節用五色絲紮。②沅湘:水原和湘水。響水河支流有汨羅江。
8.從整個詞來看,“空惆悵”和“無解”分別是如何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9.這個詞最突出的表達是什麽?請分別對上下鏟做壹個簡要的分析。
從意象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有“艾比香蒲”、“五色絲綢”、“元祥”、“離騷”、“尹姝”、“二* * *女”和詩人。這些意象都與端午節有關,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壹是端午節的習俗,二是端午節的歷史內涵。從關鍵詞的角度,我們可以找出“空虛惆悵”“總傷”“無解”“淡然”從標題和註釋的角度,可以看出這首詩與古代愛國詩人屈原有關。聯系這幾個方面,我們可以想象,端午節來了,人們忙著插艾草香蒲,纏繞五色臂膀,而詩人卻在讀《離騷》,掛在元祥,悼念古聖先賢。詩人的“憂郁”、“悲傷”、“淡然”,既喚起了屈原的忠誠和人生體驗,又感到世人不理解他。這樣就可以理解作者在1分項“空虛的惆悵”和“無人能解”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而不考慮第二分項分析對比(或對比)的表達手法。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傳達詩人情感的“憂郁”、“悲傷”、“冷漠”、“無人能解釋”等詞語中提出問題:詩人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思想感情?我們先來看看詩中所寫的意象,再將它們與詩的標題和註解聯系起來,合理地解開孕育詩人感情的“謎”。這個“謎”壹旦解開,“空虛的惆悵”和“無人能解”所傳達的偉大思想感情就清晰了,詩中運用的對比手法也就了然於心了。這麽多視角,詩歌的神秘之門就打開了,兩道鑒賞題的答案就不成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