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回憶魯迅先生

回憶魯迅先生

魯迅的舊詩——

少年時讀魯迅,喜歡他的【朝花夕拾】、【悼亡】、【孤獨的人】、【在飯館裏】等舊詩。

悼念楊全(1933)

還有像舊日花開花落那樣的驕傲嗎?妳什麽時候為江南雨流淚,為思敏哭泣?

習慣在漫漫長夜中度過春天(1931年)

在春天漫長的夜晚,年輕女子的太陽穴上有絲綢是壹種習俗。夢裏依稀為母親落淚,城頭上王者旗變。

忍看同行成新鬼,怒尋小詩。沒地方寫,月光如水。

自嘲(1932)

妳想從天蓬的交付中得到什麽,卻不敢翻身相見。破帽遮鬧市,漏舟載酒。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在小樓裏成統壹,不分冬夏春秋。

回答問題(1932)

無情未必是真正的英雄。小早川憐子怎麽能不做丈夫呢?妳知不知道那些鬧的人回頭看都比屠小?

萬家饃面美好來(1934)

沒有蒿,妳怎敢歌唱哀慟?我的心靈是廣闊的,甚至是寬廣的,我在寂靜的地方聽著雷聲。

這些詩的寫作背景。

發問者:我覺得我是個江湖初學者。

最佳答案

魯迅的詩

魯迅在文學領域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至今仍為文學史家所稱道。中國是壹個詩歌的國度,源遠流長的詩歌創作傳統也在魯迅身上自覺不自覺地展現出來。如果我們仔細閱讀他留下的幾十首詩,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他對傳統詩歌內在特征的把握是超人的。在他的詩中,人們可以找到屈原、杜甫等人的影子。但魯迅已經遠遠超越了古代詩人的思維方式和情感方式,用現代的思維邏輯和價值規律極大地拓展了詩歌的內涵。魯迅無意成為後人,但他真的是壹個與眾不同的歌手。他對民族命運的關註、對人民劣根性的批判、對人民的熱愛和自我奉獻的精神使他的詩歌表現出獨立的自我人格。而他淵博的文化知識和寬廣的精神視野,又讓他充滿了透徹深刻的藝術品位。這些都構成了他詩歌世界中獨特的審美情趣,其藝術價值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魯迅壹生創作了70多首詩歌,包括新詩、民歌、打油詩、近體詩等。這些詩有的最早記錄在哥哥周作人的日記裏,有的被朋友保存,有的寫在雜感和小說之間。魯迅很少保留自己的手稿。他寫詩是為了表達自己壹時的性情,但他並沒有專心於詩歌的創作。這並不意味著魯迅不重視詩歌藝術。相反,他壹生都在倡導和支持中國新詩的更新和發展。雖然他的藝術才華並不主要表現在這方面,但從他的詩歌創作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詩歌從晚清到辛亥革命,從五四到“左聯”時期的變遷,以及中國社會生活的圖景。從現存的所有詩歌中,我仍能發現魯迅非凡的詩人人格。他把中國現代詩歌舊的情感方式和老套的風格從民族遺產的紙堆中解放出來,開辟了新的境界。他對現代詩歌精神內涵現代化的貢獻是巨大而深遠的。

魯迅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感人肺腑的詩篇,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詩歌理論建設的寶貴經驗。1908年魯迅發表著名論文《摩羅詩論》。這可以說是他詩學理論的壹個宣言。在這裏,他不僅展示了他的審美觀,也展示了他的理想價值。這是他後期文學美學思想的重要邏輯起點。魯迅把詩歌作為成人實現自我意識的途徑,作為壹種不可或缺的育人、育人的教育方式。詩歌是理想之火的載體,是生活的產物。壹個民族是否有希望,可以從其代表詩人看出來。

真正的詩歌從來都不是沒有個性的自唱。如果壹個詩人沈溺於封建舊道德的自私境界,他的壹生就完了。所以,他看不起那些皇室文人。“從我們俗人的角度來看,詩是表達自己的熱情,就完事了;但我也願意有壹個* * *的和弦,所以再多,我也只是有;姚先生皺眉也沒有用。”魯迅對中國新詩中叛逆情緒的欣賞,充滿了對人們健全理性的期待。因為他知道“世界上所有偉大的作品都可以打開生命之門”,而慷慨的悲嘆和尋求改革的聲音是保守派所無法理解的。壹個善良、美麗、朝氣蓬勃的詩人,可謂精神世界的真正勇士。當壹些人對埃羅琴科的詩不屑壹顧時,魯迅為他們辯護,說詩人有“壹顆天真但純潔的心”。我合上書後,深深感激人類中這樣壹個人和書,因為他的作品是“用血淚寫成的”。將自由意誌和美好情操化為詩歌的靈魂,是魯迅美學思想的重要核心。魯迅始終認為,“文學藝術是民族精神的明燈,也是引導民族精神前進的明燈。”詩歌是壹種創造,壹種精神欲望的實現。盡可能地表現人的潛力是詩人的職責之壹。在這裏,魯迅把德國浪漫主義詩學精神作為壹種使命。德國浪漫主義詩學理論是壹種對人類“第壹次自我批判”的文化思潮,蔑視傳統理性和現代社會技術。操作對人的異化主張把人的自我從非人格化的監獄中拯救出來。浪漫主義哲學家和詩人壹直把詩與生活的統壹、人與自然的和諧、純粹精神的張揚作為重要的美學原則。魯迅對尼采等人的重視,以及對德國哲學傳統的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和認同,表明他在精神氣質上與尼采前後的浪漫主義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系。尼采的超人獨居生活,充滿孤獨和冒險意識的詩意哲學,是對人類潛能的偉大發現。對魯迅來說,他對人的生命力的贊美,對世俗精神的超越,都是親切的。因此,在魯迅早期的精神人格中,有著強烈的德國浪漫主義哲學人格,追求個體生命的意誌。他對尼采、叔本華等人的推崇,以及在德國浪漫主義詩學影響下對西歐詩人尤其是英國後裔的喜愛,使他在審美傾向和觀念上表現出尼采式的人格。這種性格壹直影響著他的壹生。他後來的文學創作都留下了早期個人主義的影子。

魯迅後來的文學實踐壹直保持著這種個性。他在創作中深刻地展示了個體生命的內在張力,他對詩人的評價也是基於此。隨著個人生活經歷的豐富和中國社會的動蕩變化,他壹方面強化了自己個性化的詩學哲學,另壹方面又將"摩羅"精神與現實主義精神在認識論領域進行了深度融合。他充滿活力的作品不僅口才深刻,而且充滿了尼采的詩意。所以他的作品是思想家和詩人的產物,他非常重視詩人在作品中出現的思想性和現實性的東西。多年來,他壹直註重在青年作家中引導詩人的人格。在評價白芒的詩歌時,他被詩人的殉道精神和清純氣質深深打動。他寫道,“這座‘嬰兒塔’的誕生,並不是為了和現在的壹般詩人競爭,而是有著不同的意義。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呼嘯之箭,是冬天的萌芽,是行軍的第壹步,是對前人愛的總綱,是對汪達爾人的仇恨的豐碑。壹切所謂成熟凝練的作品,恬靜幽靜的,不用比較。因為這首詩屬於另壹個世界。”魯迅很少如此高度贊揚他同時代人的詩歌。在魯迅看來,重要的不是詩歌本身的形式,而是它所呈現的人的精神價值。詩集《嬰兒塔》以其純凈的靈魂和叛逆的心境,構成了中國詩壇的壹朵奇葩。詩人只有真正投身於民族解放和歷史的進程,才會顯示出自己存在的意義。任何詩人,如果不深深植根於民族和歷史的土壤,不把自己的感情放在崇高的人類事業的洪流中,無論他的作品多麽藝術,都不可能成為時代的吹鼓手。魯迅對此深信不疑。

可見,魯迅對詩歌和詩人本人的看法是獨特的,其中隱含著他精神世界的深刻因素。他不僅在美學思想上高舉自己的精神人格,而且在創作實踐中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出壹種全新的藝術風格。在魯迅的詩性氣質和詩歌的世界裏,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引人入勝的東西。

魯迅是詩歌的業余愛好者,但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魯迅的詩歌恰當而精彩地表達了他的自我意識、他的價值觀、他的思想趣味和他的幽默風格,所有這些都在詩歌中得到了生動的再現。青年時代立誌報國的《自題小畫像》這首詩,可以說是青年魯迅的人生誓言。“我寄語冷星,我以血薦軒轅”,境界之高,用意之深,為後人所景仰。但在《自嘲》中,“冷眼看千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出了名的愛恨分明。在這些詩裏,我們看不到唱花賞月的寧靜,也看不到逃避現實的自我歌唱。在這裏,有壹種獻身於人類事業的激情和感情。面對“風白林黑,霧裏花滿天”的殘破景色,魯迅的責任感是很強的。他既表現了屈原除汙的性格,又表現了拜倫、雪萊、裴多菲等“摩羅”詩人的氣魄。在他的詩歌中,魯迅擴展了感性個體的生命欲望,以此來攻擊現存的觀念。這種攻擊不是以壹種對觀念和思想的膚淺解讀來呈現,而是以壹種深刻的自我體驗來閃現。魯迅始終高舉“立人”和改造國民性的大旗,置身於社會變革的潮流之中。他鄙視傳統文人的個性,主張人的個性意誌的張揚。魯迅在作品中不斷實現自己的價值理想,他用懷疑和否定的眼光看待客體世界。既然他選擇了“我以血薦宣娟”這條路,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他前進的步伐。就像《野草路人》中描述的“路人”,義無反顧地沿著沒有路的地方走下去,這才是探索者的價值。無論是在“何基壹個人流浪”的時期,還是在“怒刀”的年代,他都沒有改變自己的價值規律。把人們從冬眠中喚醒,改造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走向,壹直是他的重要主題。他的眾多詩歌都表現出這種光明磊落的感覺。從他的吟誦和抒發情懷中,誕生了壹種崇高而澎湃的境界。詩人的沖動,詩人的向往,在這種境界裏披上了莊嚴的色彩。

只把魯迅的詩說成是“金剛怒目”的特征,顯然是不全面的。他其實是壹個很有人情味的人。他的仁愛精神,他恪守朋友道德義務的品格,他無私的熱情,都非常感人。這壹切在他的詩歌中也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回壹封客人的信,與父愛遙相呼應,讓人看到魯迅世界溫柔的壹面;《悼念丁俊》悲憤的風格,湧動著魯迅對進步知識分子的熱愛。在《送曾田回國》、《送人兩禮》、《阻止郁達夫遷杭》、《送歐也俊隨蘭回國》等贈友人的詩詞中,對友人的關懷和愛護之情溢於言表。如《阻止郁達夫遷杭》:

錢王休假還在,吳湘隨波逐流找不到了。

和而不同,怨而生檁,山香遍高岑。

嶽將軍墳前無人,梅鶴林中無人。

仿佛全家遠行,風雨滿堂歌。

詩平和委婉,在高意象密度的趣味中生動地勾勒出對朋友的忠告和忠告。魯迅與人是平等的,他從來不反對人與人之間的主從關系。在對敵人毫不寬容的同時,我們特別照顧我們的朋友和天真的年輕人。在他寫給朋友的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充滿人性和正義感的心理過程。他對郁達夫溫和而嚴肅的態度,表現了魯迅平易近人的壹面。

魯迅壹生交遊甚廣,與徐守尚、馮雷鋒、瞿秋白等人的交往至今仍是文壇佳話。尤其是對年輕人的熱切關註,在他的詩歌中尤為突出。在《紀念遺忘》中,他寫下了千古絕唱,融合了他無私的父愛精神:

當我在春天度過漫漫長夜時,我的妻子在她年輕的太陽穴上抹上絲綢。

夢裏依稀為母親落淚,城頭上王者旗變。

忍看同行成新鬼,怒尋小詩。

沒地方寫,月光如水。

全詩凝重、陰郁、肅穆,感情冰冷、高傲、憤懣,充滿了對年輕烈士的哀思。魯迅人格中的“冷”與“熱”的特點在這裏很典型。淒涼悲涼的境遇過後,我們能強烈感受到他那滾滾搖曳的激情。這種真摯的感情在他的詩中隨處可見。魯迅壹向重視年輕人在社會中的作用。無論是早期相信進化論,還是後來接受馬克思主義美學,都對中國的青年事業寄予厚望。只要我們回顧壹下他對青年版畫家的支持,對貧困流浪文藝青年的慷慨援助,對受迫害學生的包庇行動,就會發現魯迅是壹個獻身於正義和友誼的人。“小早川憐子如何不丈夫”這首詩生動地表現了他對下壹代的愛。尊重人,愛護人,關心人,把人當成人而不是物,是魯迅壹直堅持的人道主義原則。在他的幾首悼亡詩中,他生動地刻畫了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精神形象。魯迅詩歌感人的壹面,恰恰表現在這種抒情的詠中。

在叛逆文人的世界裏,他們學會了壹種反抗絕望的性格,同時也把自己塑造成了壹個具有現代意識的全新人格。他的詩沒有退隱塵世,沒有逃避自然山川的空靈之作,也沒有沈浸在唱花賞月的溫馨之中。除了愛同類,他主要向人們展示了壹個與空虛和黑暗作鬥爭的勇士的形象。在魯迅的地方,沒有退路,只有勇往直前,沒有別的選擇。

所以,魯迅的詩往往表達了壹種對新秩序的期待。就像他把世界理解為壹個過程壹樣,他壹直對人和社會抱有希望。這種希望不是來自於對先驗理性規律的崇拜,而是來自於人創造自己的堅定信念。人可以在自己的選擇中成為自己的主人。只要他們獨立創作,就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沒關系,沒關系。這就像地面上的道路壹樣。事實上,地面上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變成路了。”魯迅意識到時間的不可逆性,舊的會過去,新的會到來。在進化的路上,所有永恒的教導都不存在。《人與時間》寫道:

壹個人說未來會比現在更好。

壹個人說,現在遠不如以前了。

壹個人說,什麽?

時間,妳們都後悔我的禮物。

從前。好吧,妳自己回去吧。

在未來。好吧,跟我來。

這是什麽意思,

我什麽也不會對妳說。

在自然規律面前,人是渺小的;但只有用時間創造新生活的人,才會有生命的價值。這首藝術形式還很粗糙的新詩,或許有很多可以批判的地方,但魯迅深刻體味人類歷史進程的經歷,拓展了他的心理時空。因此,他超越了傳統的靜態時空觀念,將連續性的思想引入到他的詩歌中。“求新藝人,只學朱墨為春山”,開創另壹個世界的新境界,將會給藝人帶來新的生命。生活在進步,藝術也在進步,“新藝術家”實際上是文學創新和進步的標誌。魯迅認為,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止這壹變化過程。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候,他依然相信光明會到來:“聽野雞的時候,好像星星都要死了。”這種感覺充滿了壹種對生活的期待。在寂靜的夜裏,詩人激動地望著遠方,傾聽著,斜斜的北鬥下,正預示著黎明。這是最淒涼難過的時刻,也是最有希望的時刻。萬籟俱寂,魯迅仿佛感受到了流動的光之聲。壹切都在逝去,逝去,改變才是永恒。人存在的過程就是不斷告別舊我的過程。於是,他在“寒土”中看到了含苞待放的“春花”;在令人窒息的“寂靜之地”,我聽到了隆隆的“雷聲”。這個精神寓言在魯迅的詩歌中產生了特殊的效果,把魯迅的詩歌境界提高到了壹個新的階段。在這裏,我們看到了壹個睿智而有先知先覺的魯迅,壹個在絕望中為創造新的精神秩序而奮鬥和奮鬥的魯迅。魯迅,在他的內心深處,充滿了壹種突如其來的熱情。從這激動人心的旋律中,我們能體會到壹個鬥士的快樂嗎?

(3)

正如我們在《小說與雜感》中看到魯迅迷茫、憤怒、悲壯的藝術畫面壹樣,在他的詩歌世界裏,人們也感受到壹種蒼涼、蒼勁、渾厚的審美精神。魯迅的詩歌之所以具有迷人的魅力,最主要的原因應該說是他非凡的才華和人格力量。宋代蘇轍在評論孟子、司馬遷時曾說:“文人之氣之形不可學,而氣可育。孟子說‘我善養我的浩然之氣’。今天,他的文章慷慨博大,填補了天地之間的空白。稱之為小和大。太史公遍遊天下,遍遊天下名山大川,與顏、豪俊交遊,所以散文疏而頗奇。這個二兒子,怎麽能把寫作當成這樣的雜文來品味呢?其氣全於其貌,而視其言,而視其文,而不自知。”氣質、修養、節操對作家的成就影響很大。蘇轍的“奇”正是在這方面。魯迅的詩,充滿了活力和變化,出類拔萃,獨樹壹幟,成為奇觀。充滿了蘇轍描述的那種“陌生感”。他的審美人格在這種魅力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的來說,魯迅的詩朝氣蓬勃,感情真摯,水平很高,頗有豪氣。這裏有有誌靈魂的獨白,也有為民哀悼的嘆息。既有玩世不恭的戲謔,也有真誠間接的傾訴。然而,魯迅並不像古代詩人那樣成功。他壹方面不滿傳統詩人所謂的“美麗政治”理想,另壹方面又反對盲目隱居山林的野趣。在魯迅那裏,自我超越、自我選擇、自我奮鬥壹直伴隨著。他不向往仙境,卻癡迷於現實生活。他不是依戀未來,而是關註未來。讀他的詩,人們會被強烈的使命感和批判意識所震撼。像《自題畫像》中的宣示性警示,《習慣長夜》中的悲愴情懷,《無題》(《萬家墨眠》)中的優越感和自卑感,都是感人至深的。“自嘲”這首詩中的開放思想和傲慢自大現在已經成為永恒的絕唱:

妳想從樹冠上得到什麽?敢於翻身,敢於遇見。

破帽遮鬧市,漏舟載酒。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在小樓裏成統壹,不分冬夏春秋。

這是魯迅對自己最真實的描述。詩全在於境,境生於意。客觀的素描與意象的寫意交織在壹起,表現了作者在情感與環境的轉換中感興趣的名句。在這裏,音容笑貌充滿了情感,肅殺陰郁中射出敬畏的氣息。天賦、勇氣、知識、實力融為壹體。沒有遠大的眼光和灑脫的氣質,是寫不出來的。葉燮說:“文章是永恒的,是嚴酷的,是無畏的。怎麽能天長地久呢?”朱也說過,壹個真正的詩人,“德足以忘,必出高智清凈之地,不學而可學。”魯迅的勇氣和人格修養是舉世公認的。

在中國現代社會最黑暗的日子裏,他始終保持著探索者的可貴情懷。正是他良好的浩然正氣,使他的詩歌充滿了激烈和莊嚴的風格。

遠大誌向和開闊境界是魯迅詩歌的重要特征。魯迅很小的時候就下定決心要報效國家,幫助世界。在日本留學時,他經常“去俱樂部、書店、聚會和講座”。陳天華的《回頭看》,鄒容的《革命軍》,章太炎的《駁康有為革命書》,都深深地激勵了他。在他的青年時代,那些“被人呵斥,抱書獨行,無淚可揮,大風滅燭”的慷慨激昂的情懷,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詩歌。所以字裏行間,我們常常能看到他對四野的著迷,對四面八方都有自由的精神。壹幅自題畫像可謂詩人人格的旗幟,其眼界、氣魄、風格皆是

靈臺無計可逃神箭,風雨暗如磐石。

祝寒星莖不檢,以血薦軒轅。

這首詩非同凡響,變化多端。境界廣大,以怒取人。先是體會到了人生淒涼的悲哀,然後說說自己。由表及裏的愛,意為由平到深。前兩句充滿怨恨和悲傷,後兩句突兀,如海峽沈沒的突然躍起,冷冷的景象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壹種釋懷、吞日月的人生境界。劉禹錫說:“環境生於象外。”自題肖像的境界是詩人在與世界對話中認識的升華,是自我人格的坦率表達。詩人並不拘泥於對現象世界的靜態審視,而是在自己與對象的比較和交流中把握生命的本質和自己的精神方向。這種胸襟和氣勢是多麽的曠達和大膽啊!

在魯迅的詩歌中,我們也可以領略到他感性思維的過程。魯迅有時用詩歌中的意象來模糊地烘托他的心情。詩人用直覺和情感將他在客觀世界中的感受外化。比如《送O.E .君到蘭家》,無題(《洋子多鉤多刺》),《兩首詩》,送人兩禮,無題(《壹吻清收》),《秋夜情》等。不像是自嘲和自號俑。通過客觀實體的外在形式,情感被鑄造在其中。壹方面顯示了作者精湛的藝術修養,另壹方面體現了他形象思維的壹個特點。他的敏感和深度使他善於找到壹種獨特的方式,在幻覺中準確地展現精神世界的神秘。比如《湘陵閣》這首詩,是對湘陵湘水兩岸氣氛的描寫,以景、種的悲壯意境點綴:

以前聞湘江水藍如染,現在聞湘江胭脂痕。

香菱妝照湘水,眸光如明月。

在高丘寂寞的深夜,方泉無春。

鼓畢,瑤色人不聞,太平像滿秋門。

這裏既有蕭瑟的風景,也有傳奇的幻境;有對比有對照,全詩冷冽,沁人心脾。直觀的形象充滿了理解,諷刺的句子充滿了思考。詩人似乎在將自己的思想還原為感悟,詩的背後承載著作者對現實的精辟看法。這種表達方式經常出現在他的作品中,這種通過感知來表達思想的方式使整首詩充滿了壹種隱喻的特征。魯迅通過自然景物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非常冷靜,手法嫻熟,沒有任何雕琢的痕跡。詩人的瞬間感受是在長期觀察基礎上的壹種提升和轉化,與詩人思想的潛在因素密不可分。可見魯迅深刻理解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精髓。在極限中創造豐富的意象世界,給他的詩歌帶來了巨大的張力。他的思想在這種感覺和印象的交織中拓展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

如果用“熱情”和“冷淡”這兩個概念來比較魯迅的詩,顯然他的作品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他壹方面是桀驁不馴個性的張揚,另壹方面是對黑暗世界的冷酷自我體驗。人們不僅能感知到抵抗絕望的心理狀態,還能發現他內心無法排泄的悲慘境遇。在魯迅的詩中,“寒夜”、“怨恨”、“憂郁”、“冷雲”、“寂寞”等詞經常出現。尤其是對黑暗的描寫並不少見。在他的地方重復這些沈悶的領域是很有象征意義的。魯迅曾承認自己內心是苦澀的,但他決心在這個痛苦的世界裏闖禍,以自我抗爭來顯示人的價值。他是如此習慣於尋找被冷空氣包圍的客觀實體。在沒有光和愛的環境中尋找人類存在的意義。中國的社會,中國的文化真的很重,讓人幾乎無法得到喘息的機會。“如巖夜壓樓,剪柳春風導九秋。瑤瑟塵埃清怨,可憐無女榮。”這句悲傷的話給人壹種強烈的壓迫感。其實是魯迅自我心境的外化。“煙水俗物,荒村漁翁。半夜醉,無處尋富”(《無題》)。《蒼涼》中這個孤獨的人物,可能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在類似的詩歌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對孤獨和死亡的深刻理解,以及對生命悲劇命運的把握。然而,魯迅並不是在誇大壹種恐怖的感覺,而是用清醒的目光表明他對絕望的現實的態度。超越現實苦難,在自我體驗中尋求生命的本質,是魯迅對待悲劇的現實態度。他對社會和個人的看法,充滿了悲傷,閃耀著最深的人文主義光澤。從他的抱怨和獨白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多麽的憂郁和痛苦。

但魯迅不是壹個多愁善感的詩人。他沒有那麽淡淡的苦澀,也從不把自己放在個人感情的狹隘世界裏。在他的思想和詩歌深處,壹直湧動著壹股沖破迷茫和沈寂的悲傷。根據哀悼楊全的憤怒聲音,它顯示了作者耿介的氣質:

還有像舊日花開花落那樣的驕傲嗎?

妳什麽時候為江南雨流淚,為思敏哭泣?

而《壹出關於腦炎的戲》,用詞之硬,語氣之強,非壹般人所能及:

妳敢搶飛蛾的眉毛,但還是違背了女人的心。

現在罵人不壹樣了,沒有什麽比得上大臣的腦子了。

在這類詩中,他反對含蓄蘊藉的手法,而是在憤怒中放飛野性的精神,很豪邁豁達但這種豁達沒有李白的寬廣,也沒有蘇軾的多變。魯迅的詩裏沒有烏托邦式的自慰,也沒有空靈的烏托邦色彩。他把自己的熱情、信念和壹切都放在了展示自己的潛力上。在這裏,他不僅拒絕接受超現實的宗教先驗觀念,而且拒絕中國傳統紳士的隱逸夢想。在這類詩歌中,魯迅高舉了自己的人格,認識到了生命的價值。其體格之高,氣質之純,氣魄之大,日後必被人傾倒。讀魯迅的詩,就像感受壹個孤獨而傲慢的人,站在大漠裏,看飛沙走石,開心時笑,難過時喊,生氣時罵,說話率直,不拘壹格。讀著這些冰冷而又驚心動魄的文字,我們不禁贊嘆他迷人的精神人格。

幽默而不媚俗,是魯迅詩歌的又壹特色。他的很多打油詩、民謠都有“演戲”的意思。他看不到中國古代詩人的迂腐懷舊和歌頌古代聖賢的書生氣。魯迅機敏而幽默。他善於生動地抓住對象,用辛辣諷刺的手法,活生生地剝去壹個君子的虛假狀態。但是對於普通人的疾病,他們卻毫不留情。在《我的失戀》中,魯迅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失戀詩進行了有力的諷刺,並以戲謔的口吻生動地襯托出自己的思想。《好事之歌》、《市民之歌》、《南京民歌》等詩詞中的嘲諷語氣讓人忍俊不禁。作者用簡筆畫的方式畫了壹組醜圖。《雜用教授》對知識分子弱點的漫畫式描寫,讓人想起魯迅在《雜感》中慣用的手法。在《雜感》中,他描寫了多種類型的“社會相”意象。其中對“走狗”、“奴隸”、“流氓”的鞭撻尤為深刻。這種喜憂參半的幽默文筆也被作者轉移到詩中,形成了幽默的風格。這些詩雖然缺乏意境和傳統詩詞的風雅,但人們還是能在這種大手筆的嬉笑怒罵中領略到獨特的審美精神。魯迅有時不太講究詩的形式,說話隨意,毫無顧忌。他對千篇壹律的詩風和過多典故的自我展示嗤之以鼻。所以他常常褻瀆舊的寫詩方式,或借古諷今,或用舊詩原話換新意。例如,唐代詩人崔豪對《黃鶴樓》的改編《上吊的大學生》,以及《學生》和《玉佛》中對古詩口語化的嘗試都令人震驚。中國傳統詩人的貴族式自戀,在魯迅的詩裏被揚棄了。即使在他年輕時充滿感傷情懷的詩歌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他標新立異的精神。人們可以感受到魯迅詩歌中對世俗的蔑視是非常強烈的。他不僅無情地撕破了官僚政客的外衣,還把世俗人的劣根性暴露在陽光下。所謂“托尼文章,魏晉風骨”,是對魯迅文學人格最貼切的描述。

瀏覽魯迅的詩歌,我們會覺得,在詩歌的世界裏,魯迅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精神話題。它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