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詩鑒賞

古詩鑒賞

1.迎歡(1)

南塘李漁

壹聲不吭獨自去西廂,

月亮像壹個鉤子,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②

不斷切割,

原因還是混亂的,

這是悲傷(3)

不僅僅是壹般的口味。④

給…作註解

這首曲子原是唐的曲子,又名調、秋夜明月、上戲樓。李煜這個詞

就是還有人給這首曲子貼上“黑夜哭泣”的標簽。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二韻,平二韻。

②鎖定清秋:被秋色深深覆蓋。3離別:指亡國之悲。④非壹般:否則。

壹種。

第壹句“壹言不發去西樓”把人物引入畫面。“默”字生動地描繪了詩人悲傷的表情,“獨”字勾勒出作者獨自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詩人沈默著,獨自爬上西樓。表情和動作的描寫,透露出詩人內心有多少無法言說的孤獨和悲傷!

“月如鉤,孤梧桐鎖深院秋”,只有12字,生動地描繪了詩人登樓時的情景。仰望天空,月亮如鉤。《如鉤》不僅寫出了月亮的形狀,預示著季節,還有壹層深意:如鉤的碎月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見證了人間的許多悲歡離合。今晚怎能不引起人們的悲恨?俯瞰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經被無情的秋風卷走,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幹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聳聳肩。怎樣才能不“孤獨”?然而,“孤獨”的是梧桐?哪怕是悲秋,也會被“鎖”在這高墻深院裏。然而,這個院子裏“鎖”的是什麽比秋天還多?絕望的人,孤獨的心,思鄉之情,亡國之恨,都被這高墻深院禁錮。這種情況怎麽會是壹個悲傷的詞?

在詩歌中,梧桐常被用來表達內心的悲傷。文曰:“梧桐夜半雨,離情苦。壹葉,壹聲,空階降至明”(《更漏》);李清照《梧桐》細雨霏霏,黃昏滴水。這壹次,多麽悲傷的壹句話”(《慢聲》)。以上是風景寫作的代表作。在雨中寫梧桐,可以表達詩人內心的悲傷。寫梧桐的缺失是另壹種境界。用蘇軾的話來說,“無月掛梧桐,思念人初靜”(《蔔算子》)。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都渲染出壹種蕭瑟的境界,反映出詩人內心的孤獨,為接下來的抒情做鋪墊。

那麽在這種情況下,壹個已經滅亡的君主和壹個還活著的囚徒會有什麽樣的心態呢?在接下來的影片中,詩人以壹種極其委婉無奈的風格,表達了自己內心復雜難言的悲哀和憂傷。

“切個不停就是離愁別緒,理還亂。”用絲綢來表達悲傷,新穎獨特。前人用“絲”字作“思”的諧音,比喻思念。比如李商隱的“春蠶到死還會織,夜夜燭淚盡”(《無題》)就是很有名的壹句話。李漁用“絲”比喻“離愁”,別具壹格。然而,絲之長可裁,絲之亂可理,但千絲萬縷的“別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那麽,曾經的南唐皇後心中湧動著怎樣的別離?是為了回憶“紅日三尺後每次金獸添金爐”(浣溪沙)的壯美,懷念“風亭龍塔連天,玉樹瓊枝是煙薔薇”(破陣)的故鄉,還是為了惋惜“四十年故土,三千裏河山”(破陣)的失落然而,時過境遷。如今,李煜是《亡國奴》中的囚徒。榮華富貴已成過去,故國故土也不堪,帝皇亡國。在經歷了冷暖世態炎涼,世事冷漠,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後,許多悲歡離合哽咽在詩人心中。現在是悲傷的味道,這種味道不是悲傷壹個字。

最後壹句“別是滋味在心頭”順著上壹句,寫出了李漁對悲傷的體驗和感受。味道是悲傷的隱喻,味道是超越酸甜的。它根植於人們的內心,是壹種獨特而真實的感情。“尤其”這個詞太棒了。曾經以自我為中心的天子,現在成了階下囚,受辱受苦,心中充滿了思念、苦難、遺憾或仇恨...恐怕詩人自己也解釋不清楚。是壹般人能理解的嗎?若是普通人,陶可以哀號,但李不行。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滿腹愁苦,也只能“獨去西廂無言”,望著殘月如鉤,梧桐清秋,把自己的悲傷、難過、痛苦、遺憾壓在心裏。這種無言的悲傷勝過哭泣。

李漁的第壹首詩,情景交融,感情豐富。在第壹部電影中,選擇典型的風景為感情的表達和渲染做鋪墊,在下壹部電影中,通過使用意象隱喻委婉含蓄地表達真摯的感情。此外,音變被用來實現聲音和情感的統壹。在接下來的影片中,兩個韻腳(斷和亂)放在韻腳中間,加強了頓挫的語氣,看似斷和連續;同時,三個短句後接九個長句,鏗鏘有力,富有節奏感的美感,也恰如其分地表現了詩人悲傷壓抑的情感。

2.我遇見她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自從我們分開以後,時間變得更長了,東風起了,百花齊放。

春天的蠶會壹直織到死,每晚蠟燭都會把燈芯抽幹。

早晨,她在鏡子裏看到自己的發雲在變化,然而她卻用她的晚歌勇敢地面對月光的寒冷。

去彭山的路不多,哦,藍鳥,聽著!-把她說的帶給我!。

這首詩以陰柔的筆調表達了愛情心理,在悲苦之中,蘊含著燃燒的欲望和執著,情感境界深刻而豐富。

前兩句講的是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情:因為某種力量,壹對戀人難以相見,分離的痛苦讓她難以承受。第壹句話裏的“不要”不是說我們現在說再見,而是指既定的強行分離。兩個字“難”,第壹個是指見面的困難,第二個是痛苦和尷尬。在以前的詩中,有壹些“迎難而上,易如反掌”(曹丕《葛炎行》),“迎難而上,難如反掌”(宋武帝《丁度胡歌》)的句子,都是在強調重逢的不易,感嘆離別的痛苦。李商隱從這裏走得更遠,表示“相見恨晚”所以“離別也難”——難以割舍,痛苦難忍。詩人在壹句話中用了兩次“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因重復而給人以些微的突兀感,使全詩環環相扣,使久別重逢的離別之痛因表達的低沈而顯得格外深刻和纏綿;這種纏綿悱惻的情態,在“不要輕易難得”這樣的平鋪直敘中,是不容易理解的。這個抒情主人公已經這麽難過了,只是面對晚春的景色,當然讓她難過。晚春,東風弱,花開花落,美好的春天即將逝去。人類對此無能為力,自身的不幸和精神上的痛苦就像隨著春天的流逝而枯萎的花朵壹樣,因為美好的東西被破壞了,讓人感到無盡的失望和遺憾!“且東風起,百花齊放”這句話,既描寫了自然環境,也反映了詞人的心境。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達到了微妙的契合。這種以景物反映人的處境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筆下屢見不鮮。比如《雨夜給北方友人的字條》前兩句:“君問歸期未定,晚雨漲秋池。”第二句既象征詩人留在巴蜀,又反映了客走人的煩悶。像《且東風已起,百花齊放》,寫實與象征融為壹體,賦予感情壹種可觸摸的外在形式,通常稱之為景中有情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話,再寫“相見恨晚”、“難分難舍”的感情,比較曲折。“春蠶到死也要織”中的“絲”字,與“思”諧音。整句意思是妳們像蠶吐絲壹樣思念對方,直到死去。“而且每晚蠟燭都會把燈芯哭掉”是比喻不在壹起的無盡痛苦,仿佛蠟燭燒成灰燼,蠟淚才流盡。思念不止,表現出深深的眷戀,卻將在思念中度過壹生,但這也說明,相遇是無限期的,未來是無望的。所以,他自己的痛苦會伴隨他壹生。然而,未來雖然無望,她卻愛它愛得要死,壹輩子都要依戀它;盡管痛苦,但只有耐心。所以,這兩句話裏,既有失望的悲傷和痛苦,也有揮之不去、燃燒的堅持和追求。追求是無望的,我們還是要在無望中追求,所以這種追求也是悲觀的。這些感覺似乎無休止地循環著,很難找到終點;好像形成了壹個多面立體,光從壹個角度看不到全貌。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成功地表達了如此復雜的心理狀態,可見他的聯想是非常豐富的。“春蠶”這句話首先是人類揮之不去的眷戀和春蠶無止境的吐絲之間的聯想,然後從蠶吐絲到“死”的結局,再到人類始終不渝的愛。所以寫“絲盡至死”,讓這個形象有了各種隱喻意義。南朝樂府西曲《作絲》說:“春蠶不應老(不對,這裏是‘不理’的意思),常日夜穿絲。太可惜了!當妳筋疲力盡的時候,就是纏綿的時候了。”意圖類似於《無題》中“春蠶”的句子。而這裏的春蠶“如何疲憊”的思想,是壹種“纏綿自有時間”的思想,前途頗可期。《無題》中的“春蠶”這句話並不是這樣的。就它的追求精神而言,它的追求是無望的,但它並不在乎有沒有希望。感情境界不同,聯想更曲折。李商隱之前的南朝樂府中,把燃燭與痛苦煎熬相提並論的情況並不少見。比如“思君如燭,夜半煎”(王戎《君子出櫃》),“思君如燭,淚煎千行”(陳,同題)等等。“每晚蠟燭都會把燈芯哭掉”也是蠟燭的隱喻,但它並不是簡單地把痛苦與蠟淚相提並論。而是通過“從灰燼中開始”進壹步體現了對生命的痛苦感受。聯想比以前的人要深刻復雜得多,形象也豐富得多。

以上四句重在揭示內心的情感活動,把不可言說的復雜感情具體化,寫得很美。五六句轉寫外向的想法。第壹句寫自己,第二句想象對方。“變太陽穴”是指因痛苦的折磨而夜不能寐,以致太陽穴脫落,面容憔悴,也就是六朝詩人吳筠所說的:“憂則變太陽穴,哭則美顏消”(《與馬曉茜子六首》)。但《無題》中的那句“小靜”說,早晨照鏡子時,我擔心“雲鬢變”,而且是“但擔心”——只是擔心而已。這生動地描述了婉約歌的精神活動,而不是簡單地描述青春被痛苦消耗的事實。晚上因為痛苦而憔悴,早上又憔悴又痛苦。晚上的痛苦是因為對愛的追求無法實現;第二天擔心憔悴,希望為了愛情保持年輕。簡而言之,我為愛憔悴,卻又痛苦沮喪。這種日日夜夜揮之不去的感覺,還是表現出壹顆痛苦而執著的心。“夜歌”這句話,就是設身處地,想象對方和自己壹樣痛苦。他猜想對方晚上大概會失眠,經常吟詩悼念,但是他又是那麽的擔心,怎麽也擺脫不了,於是覺得環境越來越荒涼,月色冷了,心情也更加淒涼。月下的色相是冷的,“應感月色寒”是通過生理上的冷感來體現心理上的蒼涼。“應該”這個詞是壹種猜想和期待的語氣,表示這壹切都是我對對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動,體現了她對愛人的熱切和深刻理解。

想象的越具體,思念越深,越會點燃見面的欲望。既然見面無望,我只好請使者向自己致敬,親自去拜訪他。這是最後兩句話的內容。詩中常把神仙眷侶相提並論。青鳥是壹位女神仙西王母的使者。彭山是神話傳說中的仙山,所以這裏把彭山作為對方居所的象征,青鳥作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信使盡頭的這份希望,並沒有改變“相見恨晚”的痛苦局面,但卻是無望的希望,未來依然渺茫。詩結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和追求還會繼續。

這首詩自始至終充滿了痛苦、失望、纏綿、執著的感情。詩中的每壹副對聯都是這種情緒狀態的反映,但每副對聯的具體意境又各不相同。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反復表現了貫穿全詩的復雜情感,同時又以它們緊密的聯系縱向反映了以這種復雜情感為內容的心理過程。這種連續的、含蓄的、深刻的抒情,成功地再現了我心中的深情。

李商隱此前詩歌創作的第壹、三、四、五句中也有類似的描寫。詩人受到前人創作的啟發,繼承和借鑒。但他並沒有簡單地模仿前人,而是以高度的創造性向前邁進了壹大步,將原本簡單的表現手段,轉化為更加曲折生動,以反映更豐富、更深刻的思想感情。事實上,他已經脫去了舊的痕跡,成為壹個新的創造。由此可見,詩人豐富的文學修養和對意境、表現手段的探索,是這首詩成功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