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環境的對比和渲染展現了延安人的熱情好客。
2、省略號的運用,能激發讀者的想象,使人感到詩歌除了各種文字的內容外,還有無窮無盡的含義,不可言說,讓讀者欣賞和聯想。
3.擬人化的環境描寫恰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自我感受;與其說是“柳暗花明又壹村”。這是作者內心的歡歌笑語。
4.用有力的動詞反映他們內心的激動,比如“搶”、“棒”、“抱”、“跳”。情感由中向外,外在的動作生動地揭示了他的內心。如果抽象地寫壹些“興奮”、“激動”之類的詞,就沒有這樣的效果了。
5.通過選取三代典型的老爺爺、中青年和小娃娃,寫出了延安人的貢獻和成長。
6.運用誇張的手法和比喻,“壹口米酒長江後浪推前浪”,體現了談話雙方的意氣相投和談話的豐富性。
7.用“更衣”寫延安的變化,是壹種擬人手法,不僅形象生動,而且蘊含著豐富的感情。
8.在詳細描寫延安的變化時,作者選擇典型材料,運用排比、鋪陳、重疊等方法,創造出壹個新詞。
9.“回”就是開頭和標題後面緊跟的“回”字。從“回”開始,我們又回到“回”字,自始至終呼應。
10.作者雖未離開延安,但離開延安是必然的。作者怎麽會舍得呢?所以用這樣壹個浪漫的結局來表達詩人與延安之間密不可分的感情。
《回到延安》是賀敬之根據自己的感情經歷自己寫的。詩人何敬之,16歲來到革命聖地延安。他以65,438+07歲的高齡在延安光榮地加入了中國* * *生產黨,同年進入魯迅藝術學院,不久便開始了文學創作,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關於他在延安學習生活的經歷,何敬之本人有過回憶和評論。
他說,從自然生活來說,是延安的小米和陸毅的小米養育了我,是小米支撐我成長的真實寫照。政治生命方面,我在延安入黨,給了我政治生命。
延安的陸毅決定了我的壹生。從何老深情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段生活成為詩人壹生中最重要、最難忘的經歷,所以詩人不禁把延安比作他的母親。
1946年,詩人因革命工作離開了延安,但延安的山、水、草、樹,以及他在延安的戰友、老鄉,依然縈繞在他的記憶和夢境中。1956年,詩人從北京來到延安,參加西北五省(區)青年造林會議。
回到闊別10年的母親的懷抱,何敬之非常激動。回到延安,是這種興奮的真誠而生動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