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蘇軾為什麽“過時”

蘇軾為什麽“過時”

蘇軾真是滿不合適的。1069年,王安石變法。此時蘇軾剛剛回朝為父盡孝。他看到很多人因為與新宰相王安石不和而被迫離開北京。

蘇軾對新法有自己的看法。在回京的路上,他看到了新法對普通百姓的傷害,認為新法不能給百姓帶來方便,反而給他們帶來了很多麻煩。所以他寫信反對。這樣的結果,當然是法院不能接受的。蘇軾被迫離開京城,到地方任職。他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官。在當地,蘇軾做得很好,深受百姓愛戴。

1079年,43歲的蘇軾被調到湖州做周知。上任後,他照例給宋神宗寫了壹份“湖州謝表”。正是這份例行公事的公文,給他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新黨在文章中用了壹些話,說他暗含譏諷,對天皇不忠。制造了著名的“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是北宋新舊勢力的交鋒,也是蘇軾人生的轉折點。新黨要殺蘇軾,營救也展開。最後,蘇軾躲過壹劫,因為宋太祖決定不殺士大夫,被貶為黃州的副使,在當地官員的監督下。

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慈禧太後來到宮廷聽政。老黨代表司馬光當了宰相,蘇軾也回朝,步步高升。但看到王安石集團的人物被打壓,新法被廢除,蘇軾也忍不住說幾句正直的話,反對舊黨揭露的腐敗。

這樣,他就引起了保守勢力的反對。眼看既不能容忍新黨,又不能原諒舊黨,蘇軾再次要求調職,離開了朝廷這個是非之地。

1091年,蘇軾再次被召回北京。但最終,他因政見不合而離職。

1093年,慈禧太後駕崩,宋哲宗繼位,新黨再次上臺。蘇軾雖壹直在當地,但作為舊黨的代表受到抨擊,先後被貶寧遠、徽州。

晁雲死後,1097,62歲的蘇軾再次被貶海南島儋州。在宋代,流放海南是僅次於抄襲他人的罪名。這壹次,只有他的兒子蘇邁跟隨他。但他的英雄氣概依然不減。不然他也不會是能寫出《煙雨終身》的蘇東坡。

海南獨特的風景激發了蘇軾強烈的創作欲望,黎族人民淳樸的美德使蘇軾與黎族人民融為壹體。我在這裏寫過很多優秀的作品,辦過學校,培養過壹批優秀的人才。當時人們眼中的不毛之地海南,在蘇軾這裏也變得多姿多彩。

蘇軾壹生過著流放的生活,但留下了許多豪邁的詩篇。這和他豁達的性格有關。經歷越多,心胸越開闊,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傳奇。

綜合評價

蘇軾在文學、詩詞三個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作活動並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成就突出,在醫學、烹飪、水利等技藝方面也有貢獻。蘇軾是宋代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

從文學史範圍來看,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壹是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世文人推崇的範式:進退自如,受辱不驚。因為蘇軾把封建社會士人的兩種態度整合在同壹個價值尺度上,所以他能夠保持冷靜,全力以赴。

當然,這種範式更適合於飽嘗沈浮之苦的文人,它能通向堅守氣節、豐盈豐盈的人生境界,這也正是宋以後歷代文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蘇軾的美學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壹種啟蒙的美學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視野擁抱世界,所以萬物可觀,美無處不在。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達方式上都為後代開辟了壹個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世文人的普遍喜愛,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