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於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於德,在於親民,在於完美。註意“親民”應該是“新民”。新,動詞,創新。即棄舊建新,去惡向善。現代解釋:大學學到的是博大精深的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小學學的是指學習掃地、應對、進退的禮儀,學習詩詞、文章、武術;所以朱在《大學章句》中說:“妳八歲的時候,所有的孩子,從王公以下,進入小學,教他們灑、掃、應、正、近、退,教他們禮、樂、射、禦、寫、數。而且十幾年五年,從天子的兒子,到醫生或公職人員的兒子,所有人的俊俏模樣,都進了大學,都被教導清貧、正直、自律、治人之道……”這是大學。所以“大學”思想所傳播的知識,是教人如何做人、從政、修道的高深學問。縱觀儒家的宗旨,其終極意義在於“求仁得仁”,這是其最高境界。以及“仁者,人也。”他所有的知識,也就是在生活實踐中完成它,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是因為人有良知、良心、德性——這是人的內心和人格;而人心就是“仁”。所以“仁者愛人”,就是有愛,有慈悲,有善心。這都是人的意識。如果失去了這種意識,這個人就會被動,久而久之就會失去意識,失去個性,那麽人的內心就會黑暗,沒有光明,就會像動物壹樣行動,於是違法犯罪現象就會立即出現。由於現實社會中每天都在發生的許多醜惡現象和不良習慣與習氣,人們逐漸對這些現象習以為常,進而變得麻木不仁。從此他們根本不相信人性論,還需要談人格。大家都這樣隨波逐流。我們的心每天都被欲望、邪惡和汙染所籠罩。就像黑暗的天氣可以遮蔽明亮的陽光壹樣,人類善良的光芒也壹天天被殘酷的習俗所遮蔽,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沈悶,明亮的道德之光不再出現。所以,自覺提升自己的人格,閃耀人格之光,是“大學之道”;換句話說,就是常說,在道德實踐中,要凈化自己的心靈,努力向善,以勇氣和羞恥懺悔壹切不道德的行為,這樣我們自己的真理才能被揭露,我們的心靈才能光明,我們才能找到人格的光明美德。這就是“知吾德”的道理。能夠“明德”,應該是壹個人追求最基本道德修養的本能。也就是說,正因為妳是壹個人,妳就要盡妳做壹個好人的義務,要註意自己的人格。似乎沒什麽好懷疑的。正如南先生在《大學略論》中所說:“我們古代傳統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妳做人,盡人性和人倫的本分。我不只是教妳知識和技能,不管妳是不是好人。因為打工、種地、叫賣、做官、做學問、當兵、當皇帝,都是不同的職業。雖然職位不同,但這是做人的本分。”而“親民”是什麽意思?人,只有在具備了“明德”的修養之後,才能充分發揮本能的自覺來弘揚光明磊落的品德,才會激發人們棄舊立新的熱情。在認真檢討了自身修養的不足後,我找到了自己的人性之光。這是壹個改過自新的人,壹個有智慧的人。即告別過去陰郁的舊自我,迎接光明、道德、理性的新自我,從而成為“新公民”。這就是“親民”的內涵;先賢曾說:他們相當有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