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因為我不能停下來等待死神作品的欣賞

因為我不能停下來等待死神作品的欣賞

這首荒誕的詩描述了壹個女人上了壹位名叫“死神”的紳士的馬車,這位紳士停下來等她,伴隨著“永生”。他們慢慢走著,女人被紳士的溫柔吸引,放棄了工作和休閑。他們走過孩子們課間休息的校園,穿過成熟的農田,體驗夕陽。然後她感受到了夜晚的寒露,想起了自己薄如蟬翼的衣衫。他們最後停在壹棟房子前,房子只是地上的壹個凸起,屋頂若隱若現,屋檐埋在土裏(比喻墳墓)。從那以後,幾個世紀壹眨眼就過去了,女人們第壹次發現,這輛馬車正駛向永恒。

讀者普遍認為,這首詩反映了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觀,即平靜地接受死亡,人類的心靈將獲得永生。然而,與其他詩人以死亡為主題的詩歌不同,這首詩將死亡和永生擬人化。尤其是狄金森把死亡比作壹個溫柔的紳士,這與傳統意義上對死亡的憎惡是相悖的。這首詩意義深遠,即使是狄金森本人也未必完全意識到文字信息所揭示的潛意識。正如榮格所說,“他被思想和形象所淹沒,這些思想和形象他從來沒有打算去創造,也永遠不可能靠自己的意誌去實現。盡管如此,他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他自己的自我表現,他自己的內在本質在展現自己,在表達他任何時候都不會主動說出來的東西。”狄金森在專心創作時,不禁打開了潛意識的閘門。這首詩表現了以下三層意思。

壹、死亡=愛情:短暫是永恒。

因為我無法停止等待死亡更像是壹個女人的內心獨白,而不是壹首詩。在這首詩中,讀者仿佛看到了狄金森。少女時代的狄金森也有著和普通人壹樣的浪漫情懷,但是到了50年代後期,她開始表現出封閉的傾向,最後發展成了隱居閨房,壹直沒有結婚。詩人——壹個略帶羞澀卻倔強的新英格蘭女人,聰慧、博學、機智、幽默,卻把她滿滿的才華和熱情擋在了父親的院子裏。日復壹日,她“為父親烤面包,為生病的母親送水和食物”。“我也放棄我的工作和/或閑暇來償還”這首詩似乎暗示了狄金森在照顧家人日常生活方面的辛苦。而這裏的“死”似乎與她壹生中的幾次戀愛經歷有關,暗示著詩人的愛情。或許是因為“死神”的溫柔與溫柔,愛在心底萌芽。詩中的“死亡”與“真愛”交融在壹起:壹方面,詩人的幾次戀愛雖然可以說是刻骨銘心,但都以失敗告終,而“死亡”恰恰在這裏表達了這樣壹種復雜的心情;再者,在詩人眼中,“愛”可以像“死”壹樣美好:短暫,卻是永恒;最後,在詩人生活的19世紀的新英格蘭,仍然有著濃厚的宗教傳統,女性被囚禁在各種嚴格的道德禮儀規範之下。在這樣的宗教和社會背景下,詩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深刻的影響。雖然她沒想到自己的詩在死後還能被世人傳誦,但她還是在寫作的過程中含蓄隱晦地表達了內心對愛情的渴望。“死亡”成了詩人宣泄激情的工具。從表面上看,這個工具似乎並沒有讓任何人覺得它與愛情有關。詩的開篇:“因為我不能停下來等死”對大多數讀者來說是符合邏輯的,因為任何壹個有正常理性思維的人都不會主動去死;但這樣理解詩歌未免有些過於簡單,同時也無法解讀詩人內心的矛盾和痛苦,以及她對愛情和婚姻的失敗和憧憬的復雜心理。從這個角度來說,開篇壹句“因為我無法停止等死”其實就包含了“為什麽”。因為此時的“死”更多的是“真愛”,同時,理解這首詩的關鍵點是:因為我不能停下來等待“愛”,所以我選擇單身壹輩子。“死亡”和“愛情”就像連體嬰兒,而狄金森卻有意識地選擇了做隱士,壹直沒有結婚。愛情之花曾在詩人的生命中綻放,是那樣的真摯,那樣的刻骨銘心。

二、死亡=永恒:放棄又擁有。

狄金森成年後幾乎從未離開過家,並且終生單身,被世人稱為“愛敏斯特修女”。她壹生中有過幾次戀愛經歷,但都沒有成功。然而,她對愛情的渴望並不遜於世界上任何壹個女人。她的詩裏既有對愛情天真而熱切的期待,也有惆悵和哀嘆。這首詩所描繪的女性形象,與女作家艾米·洛厄爾在其作品模式中所描繪的被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束縛,渴望通過婚姻打破人格枷鎖的柔弱女子截然不同。詩中的“我”表達了“放棄也是壹種美”的樂觀愛情觀,是壹種“不在乎永恒,只在乎曾經擁有”的浪漫情懷。詩中的“我”有機會與我所敬仰和敬仰的“他”同乘壹輛馬車。雖然感覺很累,但是也很開心。“他”就是這樣的紳士。”他停下來殷勤地扶起我.../我們走得很慢,他知道沒必要急……”看來這個沈默的“他”還是很符合他理想中的情人形象的。“我”和“他”在壹輛馬車(婚車)裏慢慢騎著,“我”欣賞“他”的溫柔。“我”似乎在啜飲著愛情的芳香醇,感覺平靜而幸福,但因為女性的矜持,“我”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幸福。“我也放棄工作和閑暇來回報他的禮遇”。雖然“我們”以禮相待,但愛情似乎已經在我心中萌芽。這種愛是簡單的,幹凈的,純潔的,真摯的,而這種“永恒”的愛恰恰表達了詩中女子對愛情的向往。即使“他”——“我”中的戀人沈默不語,但能與他並肩而坐,那種愛情氛圍就是壹種“永恒”。這裏的“他”應該是女詩人曾經擁有的幾個“愛”的原型的融合。雖然不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但還是渴望有壹天能和心愛的“他”在壹起,哪怕只有壹天,然後哪怕馬上死去,也無怨無悔。“我們經過學校,正好是課間-/孩子們在鬧,在操場上-/我們經過我們凝望的稻田-/我們經過夕陽-/。”著名評論家蕭指出,詩中的學校、莊稼、晚霞“象征人生的三個階段”:學校象征童年,莊稼象征人的青春,晚霞代表老年。也有人認為詩中“學校”這壹場景的選擇,是詩人刻意想要表達的壹種特殊的向往。迪金森非常喜歡孩子。她經常和她哥哥以及隔壁的孩子們壹起玩。這裏對學校孩子的描寫,壹方面表達了我對童年無憂無慮的天真和幸福的向往,另壹方面也不排除詩人想通過詩中的女子來表達自己的母性欲望:作為壹個女人,她向往愛情、婚姻和孩子,愛情的結晶。所以,這裏的“學校”和“孩子”應該是詩人作為壹個女人內心最柔軟的呼喚。全詩四行壹小節,抑揚格的四步三步交替形式表達了女性特有的婉約情懷。詩中的“我”就像伍爾夫筆下的主角:思緒飛揚,夢想與心愛的人獨處,哪怕只有壹天,哪怕相對無言。

詩末“從那以後,已經過了好幾個世紀-/但好像那天的時間更短了-”細細品味,這平淡無奇的語句仿佛包含了“我”所有的快樂和酸澀,讀者仿佛看到了“我”眼中幸福的淚水...“那壹天,我第壹次猜到/馬頭走向永恒-/”這時,就可以下結論了。愛情的旅程還很長...但詩中的“我”渴望愛情,卻明白愛情不能等待,也不想把愛情當作生命的唯壹,不想因為愛情而停止前進。“我們穿過了夕陽-/或許應該說他穿過了我們——”這裏看似無意的重復,其實是作者有意的表達:他這壹天愛情之旅的目的地——墳墓(死亡)。似乎“我”似乎在留戀這樣的夕陽,而“我”的留戀正是詩的中心:因為我無法停止等待死亡(這也是愛的融合),所以死亡不是愛情的終結,而是愛情新循環的開始,死亡是通往永恒愛情的道路。

三、死亡=重生:思念就是尋找。

艾米莉·狄金森的詩歌因許多材料的丟失和詩歌中獨特的意象而有不同的看法。希金森稱狄金森是“壹位具有獨特風格的天才詩人”,她的詩“就像被連根拔起的植物,帶著雨露和泥土的芳香,給人壹種無法傳達的清新感”。約翰·蘭森認為狄金森的創作靈感來自她的愛情經歷。如果沒有愛情經歷,狄金森的許多詩歌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而愛情是她實現女性自我的途徑和催化劑。約翰·科迪認為狄金森無法生活在壹個沒有被社會規範所禁止的男女之愛的時代。他強調詩人潛意識中的性別焦慮、戀母情結和同性戀傾向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是她真正的創作源泉。然而,桑德拉·吉爾和蘇珊·古巴等女性主義批評家傾向於將狄金森視為壹位具有壹定女性意識的詩人,認為她的詩歌是受到了男權社會中女性作家所面臨的“作者身份焦慮”的啟發。在《因為我不能停下來等死》這首詩中,大多數評論家傾向於認為詩人向往死亡。“死神的冷酷形象已經變成了壹個彬彬有禮的紳士。全詩的基調從傳統死亡詩的悲涼變成了自然的放松。”但細讀可以發現,詩人對死亡的態度其實並不確定,詩中有很多不確定和猶豫。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女詩人的內心矛盾:對生命的留戀和對死亡的無奈。狄金森詩歌中意象的豐富,讓讀者不得不感嘆狄金森看似平凡的外表下所掩蓋的不平凡的內心世界。“我既不能按照模式塑造自己的人生,也不能把自己的人生塑造成任何人的模式。不僅如此,我更有可能用自己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不管後果會如何。”這句話似乎是女詩人的真實寫照。她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她有意揭示死亡的絕對真相和奧秘,而在於她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對女性的獨特洞察,從壹個完全獨特的視角捕捉到了這種感覺,並通過深刻的意象客觀地表現出來。她將情感與思想、形象與文字結合起來的非凡能力奠定了她在美國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地位。讀者在閱讀她的作品時,不能簡單地理解文字的表面含義,而需要“在這奇妙的海洋中默默航行”,穿越冥府的黑暗帝國,然後“土地,嗨!永遠/終於落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