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郝這首詩的主題是什麽?曹操的詩歌體現了什麽風格特征?

郝這首詩的主題是什麽?曹操的詩歌體現了什麽風格特征?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上層軍閥的明爭暗鬥和對下層軍民疾苦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全詩風格樸實、陰郁、悲壯,體現了壹個政治家、軍事家的英雄氣概和憂患意識。詩集典故、事例、描寫於壹身,形象具體,內涵深刻,體現了曹操獨特的文筆。

好麗星

曹操[漢朝]

關東軍的戰士們起來反抗殘暴的人民。

第壹次約會的第壹天,將軍丁夢,去攻打長安的董卓。

董卓的大軍壹起來,各有打算,面面相覷,不肯出頭。

這兩句話引出了諸路軍之戰,隨後各路大軍互相廝殺。

袁紹的堂兄袁術在淮南稱帝,皇帝袁紹謀在北方刻皇。

由於戰亂,士兵們早已無法脫下戰衣,盔甲上布滿了戟虱,許多人也因連年戰亂而死去。

白骨裸露在田野裏,它們中間沒有壹個人,也沒有啼叫聲。

壹百個人裏只有壹個人活著,想起來極其難過。

翻譯

關東各州各縣的將軍們都起兵討伐這些殘暴的人,董卓及其黨羽。

本來我指望各路將領在會合,同心協力討伐長安的卓。

結果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打算,而且不平等。他們互相看著,誰也不會帶頭。

權力和財富造成了各路軍隊的競爭,然後各路軍隊自相殘殺。

袁術在淮南稱帝,袁紹謀設傀儡皇帝,在北方刻皇帝印。

士兵常年作戰,盔甲上長滿了虱子,給百姓造成了無數死傷。

許多骨頭暴露在曠野中,沒有人埋葬它們。方圓方圓幾千英裏都沒有人,也聽不到烏鴉的叫聲。

壹百個普通人裏只有壹個能活下來,想到這壹點就讓人肝腸寸斷。

這首詩的前十句勾勒出這樣壹幅歷史畫卷:關東各郡將軍推舉渤海總督袁紹為盟主,準備起兵討伐董卓,董卓燒宮毀廟,挾持狄鹹,遷都長安,荒淫無恥,禍國殃民。當時各郡大軍雖聚,但面面相覷,躊躇不前,甚至各有所圖。為了爭霸和謀取私利,他們甚至自相殘殺。誡不成,則繼之以筆攻。詩人無情地揭露了袁紹兄弟密謀稱帝、鑄印、借董卓之名助漢室、稱霸天下的事實,並對由此引發的戰爭感到痛心和憤慨。詩中用極其簡潔的語言描述了關東由聚合到分散的分裂過程,成為歷史的真實記錄。然而曹操這首詩的成功和價值還不止於此。自從“甲胄生虱子”之後,詩人就把筆墨從記錄軍閥紛爭的事實,轉向描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他在揭露軍閥禍國殃民的同時,表現出對人民的無限同情和對國家大事的關切和憂慮,使詩歌超越了壹般的音符,體現了詩人對國家和人民的關懷。

下面六句“甲生虱”,描述了戰爭給士兵和人民帶來的災難以及作者的感受。“鎧甲生虱子”描述了戰爭的漫長。兵打仗多年,人不懂鎧甲,馬不卸鞍,其苦可想而知。《萬人死》寫的是人民在戰爭中死去,可見戰爭災難之慘烈。“白骨露於野,千裏無烏鴉。”用簡潔的語言描繪出戰爭中壹幅淒涼悲壯的畫面。從視覺體驗上看,野外的白骨是那麽蒼白;從聽覺上來說,廣袤的大地死寂無聲,沒有壹絲生命的氣息。雞叫狗叫,這些普通農民都是聾子。作者壹聽就翻臉,自然會肝腸寸斷。

這首詩比《陸璐行》更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災難的成因,更坦率地表現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對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登上政治舞臺,是從他和袁紹討伐董卓開始的。所以詩裏寫的事實都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與《陸璐行》中描寫的事物相比,詩人有更直接、更感性的認識,所以詩中反映的現實更真實,感情也更強烈。比如最後兩句,完全是詩人在目睹了人民水深火熱,處處傷心的真實情況下,對世界的同情之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