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柴門蓋朝霞,昏鴉數飛旁。
唱完於小麗,遠遠地就看見壹路柴打魚回來。宋代理學的創始人之壹周敦頤提出通過“靜”“無欲”達到“至純至善”的最高道德境界,他也確實在壹生都在進行這樣的實踐。黃庭堅對他評價很高:“人品很高,心性灑脫,如風月。善讀書,儒雅飄逸...比名便宜,比謀誌鋒利,比福薄,比得人厚,菲為體獻。”(《濂溪詩序》)對周敦頤的人品、學術品質、政治作了全面的評價。周敦頤灑脫灑脫,有聖人風範。他經常和高僧道士壹起旅行,彈琴,吟詩。他對自然界的壹切都有獨特的思考方式,他的“儒雅”就是與萬物融為壹體的理念的體現。他善於在山水中體悟自然之道,體現個人心性和修養。廣為流傳的《胡艾蓮說》反映了這種高尚的情感。他的詩不多,最被後人稱道的是《春晚》。讓我們來欣賞這位新儒家的詩。詩的第壹句和第二句講的是黃昏的景色:“花落柴門遮晚霞”。黃昏時分,夕陽的余暉斜照在院子裏,柴門已關,微風已過,花瓣已落,地上有無數堆紅花,春天即將離去;“黑鴉飛林”,天色已晚。在稍遠壹點的山林的另壹邊,覓食歸來的烏鴉正在樹林裏飛來飛去,尋找它們的家。這兩句由《夕陽》、《落花》、《柴門》、《烏鴉》、《林平》組成。這張圖沒什麽奇怪的。前代的詩裏有很多這樣的題材。那麽周敦頤的“春晚”有什麽獨特之處呢?這兩首詩,壹個近景,壹個遠景,看似對立,實則完全不對。第二句描述的是烏鴉順利返航的場景,而最後壹句就像電影裏的蒙太奇。三個意象構成了壹幅動態的畫面:在小院“夕陽”“柴門”的靜態背景上,是“落花”的動態場景,而與李賀在壹起,則是青春雕零,桃花落紅的情境。李賀的兩句話是酒席上借酒澆愁時給的,而周敦頤則是“唱休”時的春晚現場,表現了他“唱休”時的閑適心情。看下面兩句。
"魚雨小李是幹的,我遠遠地看到了壹路回來的漁."原來,春晚前的景色正是詩人在書香醉人、天色漸暗之時走出書房欄桿所看到的,而山間小道上歸來的人們也吸引了詩人的目光:樵夫、漁夫、農民,各自扛著柴火、漁網和鋤頭、耙子,壹路有說有笑地向村裏走去。第四句使人想起王維的《渭水農家》:“斜陽裏,羊腸小道歸。壹個穿著茅草門的粗獷的老人,靠在壹根手杖上,想著他的兒子,那個牧童。有呼呼作響的野雞?飽滿的麥穗,熟睡的蠶,削好的桑葉。田夫·霍霍,親切地互相問候。”在農村,人們自給自足,自力更生,依靠辛勤勞動獲得豐富的果實。心安理得的心態,符合詩人淡泊從容的情懷。
這首名為《春晚》的詩的第壹、二、四句,由詩人的小樓看到,構成了壹幅相對獨立的畫面。第三句好像詩人不在畫面裏。但從讀者的角度來看,無論周敦頤是否有意識地將自己置身於詩中,詩人“小站而死”的剪影已經完全融入了整個畫面。花時落,鳥倦飛返。詩中的雙重審美趣味,令人想起現代詩人卞的《斷章》:“妳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妳。明月裝飾了妳的窗,妳裝飾了別人的夢。”結合這首充滿審美哲理的現代詩,周敦頤就像橋上的風景人。山野的詩裝飾了他隱居的生活,但他的詩裝飾了讀者千百年來的夢想,而讀者就是“樓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