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上,屈原繼《詩經》之後,以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為中國文學開辟了另壹個影響深遠的傳統,從而豐富了中國文學的藝術表現形式。《詩經》和屈原的作品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兩座巍峨高峰。而《詩經》卻以民歌的風格和寫實的手法成為後人更多學習的榜樣。而屈原的作品則以大膽的幻想和想象、誇張等浪漫主義手段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屈原楚辭作品出現後,“風”與“騷”成為中國古人評價詩歌的兩個標準。作為中國積極浪漫主義的開端,屈原的作品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
在詩歌的藝術表現上,屈原還發展了《詩經》的比喻手法,為中國詩歌民族藝術特色的形成作出了貢獻。比興手法確實是《詩經》中很多民歌的特點,也是《詩經》首創的。但是屈原對它作了重要的發展。《詩經》中的比興往往只是壹首詩的片段,大多比較簡單,用來喚起和諧的東西還是獨立的物體。但是屈原變了,發展了。首先,它開始將物與我、情與景融為壹體,拓展了詩歌的境界和表現力。所以,屈原作品中的比興,不僅僅是簡單地將某事物與某事物進行比較,或者觸摸某事物而得到興奮,而是將事物的某些特征與人的思想、感情、人格、理想結合起來,使事物具有象征意義,感情有了更具體的依附和寄托。開辟了後世“寄情於物”和“借物諷刺”的表達方式,對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詩歌創作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