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熱愛詩歌。在伊斯蘭教產生之前,他們在麥加舉行年會和貿易。同時,各部落詩人朗誦詩歌,舉行比賽,被認可的詩人評功。被選中的詩歌用金色的水寫在細麻布上,掛在天房的窗簾上。代代相傳的懸掛詩(原意為“懸掛”),又稱“描繪黃金的詩”(木仔赫爾巴特),為阿拉伯人極為珍視。在七首(或10)掛詩中,有四位詩人是壹致公認的:烏姆魯爾·蓋斯(約497 ~ 545)、特爾法·本·阿蔔德(543 ~ 569)、祖海爾·本·艾比·蘇萊馬(530 ~ 627)和安塔拉·本。
《吊詩》歷來被認為是8世紀初的壹位古詩詞收藏家哈馬德·拉維耶(694 ~ 772)所收藏。掛詩的內容和形式成熟完備。作品往往以詩人站在廢墟前回憶愛人的長途跋涉開始,描寫風暴、雷電、駱駝和羚羊,贊美遊牧民族的高尚品格,宣傳阿拉伯人的人生哲學和崇高理想。掛詩是壹種工整的格律詩,要求通篇用韻,對後來詩歌的發展影響很大,其韻律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