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夜神廟
李白[唐朝]
山上寺廟的高樓真的很高,像壹百英尺,人們在樓上就像壹只手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這裏,我不敢大聲說話,怕驚動天上的神仙。
翻譯
山上的寺廟好像有百尺高,站在上面好像能摘下星星。
不敢大聲說話,怕驚擾天上神仙。
給…作註解
留宿,留宿壹晚。
危樓:高樓,指山頂的寺廟。危險:高。壹百英尺:虛構的,不是真實的,這裏的建築很高。
星星:天空中的星星。
語言:說。
恐懼:恐懼,害怕。驚喜:報警。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首關於旅行和風景的短詩。詩的內容記錄了李白夜遊寺廟的有趣經歷。全詩沒有壹個生僻字。它自始至終用“誇張”的手法,生動逼真地寫出了山寺的非凡高度和星夜的奇妙。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這兩句話講的是壹座山寺的高度。第壹句描繪了陡峭、筆直、高聳的寺廟建築。“危”字引人註目,引人註目,與“高”字在同壹句話中的巧妙結合,準確、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屹立於山頂,獨霸天下的非凡氣勢。第二句用極其誇張的手法,襯托出巍峨的山峰和廟宇。每壹個字都把讀者的審美視線引向星漢燦爛的夜空。而不是感覺“頂上太冷”,而是給人壹種寬廣的感覺,星夜之美激起了人們對高聳“危樓”的向往。
“不敢大聲說話,怕嚇著人。”《敢》用兩句話描述了作者夜晚身處危樓時的心理狀態。從詩人“敢”與“懼”的心理,讀者完全可以想象“山寺”與“天人”的距離,所以山寺的高度不言而喻。
詩人用誇張的藝術手法描繪高聳的山寺,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山上的建築似乎有100英尺高,詩人站在屋頂上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這裏不敢大聲說話,怕驚動天上的神仙。
這首詩的語言自然樸實,但意象卻是寫實的。全詩沒有生僻字,但用詞驚人,堪稱“平視奇詞”的絕世佳作,詩人借助大膽的想象,誇大了山寺的非凡高度,生動地描寫了山寺的高聳和夜晚的恐懼,從而為讀者呈現出壹座幾乎難以想象的宏偉建築,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摘星,驚世駭俗,這些看似幼稚的想法,被詩人拿來用,用在詩詞中,讓人覺得趣味盎然,回歸自然。
李白的詩風豪放渾厚,想象力極其豐富,語言自然委婉,氣質多變和諧,充滿浪漫主義色彩。這首詩只用了寥寥幾筆,就生動地表現了人在高處的愉悅、豪放、可愛、率真。
2.學前古詩詞朗誦與鑒賞。
嫦娥
李商隱[唐朝]
雲母屏被粗燭染紅,銀河漸漸傾斜晨星。
嫦娥我壹定後悔當初吃了仙丹,現在壹個人,藍天,夜夜笙歌。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詠唱了月中嫦娥(嫦娥)孤獨的情景,表達了詩人自傷的心情。前兩句分別描寫室內室外環境,渲染空曠寒冷的氣氛,表現主角若有所思的心情;最後兩句是主角經過壹夜痛苦回憶後的感受,表達了壹種孤獨感。全詩感傷,寓意豐富,奇幻感人。
“雲母屏燭影深,長河漸落,星辰沈。”這兩句話描述了主人公的環境和不眠之夜。室內,燭光越來越暗,壹個深深的影子籠罩在雲母屏風上,越來越顯示出房間的空曠和寒冷,透露出主角在漫漫長夜中獨坐的陰郁心情。外面,銀河漸漸西移,牛郎織女隔江相望。孤獨房間裏的不眠之人眼看著銀河系的這個學派就要消失了。點綴著空曠天空的稀疏晨星也將消失。“申”字生動地描繪了晨星低垂欲墜的動態,主人公的心似乎在漸漸下沈。“燭影深”“長河落日圓”“曉星沈”表示時間已到黎明,佩戴“漸”字,暗示時間的流逝。《孤獨》中的主角面對冰冷的屏幕和藍天上孤獨的月亮,又度過了壹個不眠之夜。這裏雖然沒有直接描述主角的心理,但借助環境氛圍的渲染,主角的孤寒之情和難以忍受的孤獨幾乎可以觸摸到。
在漫漫靜夜裏,看到明月,自然會想到神話傳說中的月宮仙女嫦娥。據說她曾經是後羿的妻子,因為吃了西王母給的仙丹,飛到月宮變成了仙女。“誰是嫦娥的鄰居?“在孤膽英雄的眼裏,壹個人住在廣寒宮,沒有同伴的嫦娥,是不是和自己有著相似的處境和心情?因此,我不禁從心底裏想:嫦娥壹定後悔偷了長生不老藥,以至於年年夜夜住在月宮裏,面對碧海藍天,難以擺脫孤獨和寒冷。”應該後悔”是壹個臆測的詞,在表現壹種同舟共濟,心有靈犀的感覺。因為前兩句的描述和渲染,“應該”二字顯得自然合理。所以最後兩句與其說是對嫦娥處境和心情的深情體貼,不如說是主角的孤獨獨白。
這個孤獨僻靜,夜不歸宿的英雄是誰?詩中沒有明確的解釋。詩人曾在《送宮官入道觀》壹詩中將女冠比喻為“月孤獨孤”,在《月夜送宋華陽姐妹回》壹詩中,也用“偷藥”比喻女子學道求仙。所以,說這首詩是代表被困宮中的女冠的悲傷與孤獨的表達,或許不是廢話。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為風氣。入道後,他們經歷了宗教純潔對正常愛情生活的束縛,產生了精神壓抑。三四句話就是他們處境和心情的真實寫照。
但詩中所表達的孤獨以及由此引發的“悔偷仙丹”的情感,融入了詩人獨特的現實生活感受,包含了更豐富、更深刻的意義。在黑暗骯臟的現實包圍下,詩人試圖擺脫世俗,追求精神上的崇高境界,追求的結果往往使他更加孤獨。崇高與孤獨這對孿生兄弟,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自我崇拜與自我傷害、不願改變心意與順從、難以忍受的孤獨等微妙而復雜的心理,在這裏被詩人用微妙而意味深長的語言成功地表達出來。這是壹種帶有強烈憂傷的美,容易在舊時代的清高文士中引起大範圍的* * *歌。詩的典型意義也在這裏。
3.學前古詩詞朗誦與鑒賞。
停泊瓜洲
王安石[宋朝]
京口和瓜州只是壹水之隔,中山也只有幾重青山。
江南岸春風綠,明月幾時照我?
做出贊賞的評論
詩人回望江南,大地壹片綠,這當然是春風的綠,但茂盛的秧苗不正是改革措施的實際效果嗎?
然而,官方法庭充滿了危險。詩人望著瓜洲渡口和中山的明月,嘆息道:“明月幾時照我?”詩人想盡快離開黑白顛倒的官場,離開醜陋頹廢的地方,這反映了作者想回到沒有利益糾葛的故鄉的願望。這首詩不僅因風景而抒情,
情在景在,景融,敘事也是情滿,境界開闊,風格清新。最迷人的是修辭上的錘煉。
其中的“綠”字,可以通過詩人用詞的修飾來理解,為了生動,把吹改為綠色。在此之前,王安石也對這個詞進行過多次推敲,嘗試過“滿”、“過”等詞,但最後還是把這個詞改成了“綠”。
4.幼兒班朗誦古詩詞及其賞析
發現
袁枚[清朝]
牛仔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森林中回蕩。
突然想捕捉樹的歌聲,立刻停止歌唱,壹聲不響的站在樹旁。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第壹句平淡無奇,不著痕跡。第二句音調突然高了,旋律突然加快,形成高潮。壹兩句話描述了小牧童天真活潑,無憂無慮,可愛的樣子和快樂的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態,“振”字間接指出了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抖”兩個動詞,帶出牧童無憂無慮的心情。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幾乎不知道世界上還有“悲傷”這個詞。正是因為心中的喜悅,我情不自禁地放聲歌唱,甚至停雲“振林”。
三四句話繼續形容表情。第三句是過渡,是故作姿態。寫牧童的心理活動,解釋了他“沈默”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折點。第四句,壹落千丈,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突然”壹詞生動地表現了牧童發現蟬在樹上歌唱時的驚訝和警覺的性格。“突然”發生了變化:從大聲到安靜,從行到停,小牧童閉目關註蟬的瞬間表情充滿了魅力。“靠近”和“站立”這兩個動詞生動地描繪了牧童天真無邪的神態和孩童般的機智。全詩運用了純粹的線描手法,牢牢抓住了小牧童壹瞬間的表現,生動地寫出了小牧童機靈的特點,讓人感受到了小牧童的天真與可愛。
這是壹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詩人在詩中贊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了小牧童的動態,高坐牛背高聲歌唱的風格是那樣的散漫放肆;寫完小牧童的靜止狀態,屏住呼吸盯著蟬的表情特別專註。"無聲的訴說比有聲的訴說還要多"。這種由動到靜的變化,寫得突然而自然,生動地刻畫了小牧童天真、善聽、多事的形象。正是在這種跌宕起伏中,這首詩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詩歌的語言,像文字壹樣清晰,平實,非常自然。至於下壹步怎麽走,小牧童怎麽抓蟬,抓不抓,詩人還沒寫,留給讀者去體驗,去遐想,去思考。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表達了對生活的感受,看似無憂無慮,實則寄托了感情。同時,這首詩活潑灑脫,語言樸實,形象自然生動。縱觀全詩,描繪了和平、寧靜、美麗如畫的田園風光,描繪了壹個牧童活潑、自由、天真的形象,顯示了詩人的“真性情”。詩人曾說:“詩人不失童心。”不用說,詩中所描寫和描繪的,是詩人壹生追求的境界,也是他壹再強調的“真性情”。
5.幼兒班朗誦古詩詞及其賞析
在山上旅遊
杜牧[唐朝]
遠至寒山,石徑斜,人在白雲生。(生活在深處)
駐足坐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壹句:“寒山石徑斜遠”。自下而上,寫壹條石板路,蜿蜒至滿山秋色。“寒”字指向深秋時節;“遠”字形容山路的長度;“斜”字照顧到了句首的“遠”字,寫了壹座高而緩的山。因為坡度不大,可以自駕出行。
《白雲生有人》,寫的是雲和人。詩人的眼睛壹直沿著這條山路向上看。白雲飄過的地方,有幾間石屋,用石頭砌成的墻。這裏的“人”照顧的是上壹句的“石徑”,是那些家庭上下的通道。這樣,兩種景色就有機地聯系在壹起了。白雲仿佛從山中誕生,四處飄蕩,既能表現山的高度,又能在山的綠色映襯下,顯出雲的淡白,色彩鮮艷。詩人運用了穿雲破山的手法,讓這壹片片白雲遮住了讀者的視線,卻留下了想象的空間: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必有別樣的風景。
詩人只是在對這些景色進行客觀的描寫。雖然用了“冷”字,但只是把下面的“晚”、“霜”等詞梳理出來,並沒有表現出詩人的情感傾向。畢竟,它只是為下面的描述做準備——概述林峰所處的環境。“停下來,在楓林裏坐到很晚”是不同的,這種傾向已經非常明顯和強烈了。山路、白雲等人沒有打動詩人,但楓林的晚景讓他驚喜難抑。為了停下來欣賞這片山林的風景,我也不在乎繼續開下去了。前兩句寫的風景已經很美了,但詩人愛的是楓林。通過背景,為描寫楓林做好了鋪墊,做好了準備,於是水到渠成,引出第四句,指出熱愛楓林的理由。
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述都是在為這句話做鋪墊。為什麽詩人用“於虹”而不用“鴻儒”?因為“紅如”正如春花,無非是裝點自然美;而《紅在》是春花比不了的。它不僅顏色更鮮艷,而且更耐寒,經得起風霜的考驗。
這首小詩既是壹首即興的風景頌歌,也是壹種誌向的表達。它是詩人內心精神世界的表達,是其情趣的寄托,所以能給讀者以啟迪和啟發。
6.幼兒班朗誦古詩詞及其賞析
話題錫林墻
蘇軾[宋代]
從山峰和山谷的正面和側面,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去看廬山,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面貌。
我認不出廬山的真面目,因為我在廬山。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首有圖有景的山水詩,也是壹首哲理詩,在廬山風景的描寫中蘊含著哲理。
“望山側成峰,遠近不同。”有壹句話說的是,遊客從遠、近、高、低等不同角度觀察廬山的面貌,可以得到不同的印象。有時妳看到連綿起伏的山脈,有時妳看到高聳入雲的山峰。這兩句話概括並生動地寫出了廬山的千姿百態。
句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現場說理,談遊山的經歷。我們之所以認不出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我們身處廬山的中部,視野被廬山的峰巒峽谷所限制。我們看到的只是壹峰壹嶺壹丘壹谷,只是局部的,必然是片面的。這兩句話妙不可言,整個意境展露無遺,給讀者提供了壹個回憶經歷、馳騁想象的空間。不只是遊山玩水才會有這種理性的認識。這是妳在遊山的時候看到的,觀察世間事物也往往如此。這兩首詩內涵豐富,啟迪人們理解壹種為人處世的哲學——由於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理解難免片面;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全貌,就必須超越狹隘的範圍,擺脫主觀偏見。
壹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因此,《題西林壁》不僅是詩人對廬山奇景的謳歌,更是蘇軾以哲學家的眼光對廬山真面目的體悟。因為這種認識是深刻的,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谷峰這種荒誕的形象之外,還有壹種深刻的哲理啟迪著人們的心靈。所以這首小詩特別含蓄深刻,讓人百讀不厭。
蘇軾的詩既是壹種人生感悟,也是壹種政治體驗。蘇軾自入仕途以來,壹直卷入新舊法之爭。他在政治傾向上更接近保守派,反對王安石領導的新法。但他並不偏激,主張吸收新法的合理成分,註重實施策略,這是舊黨所不能容忍的。所以蘇軾寫的廬山,也算是壹個撲朔迷離的政局。新舊黨立場不同,結論不同。其實人都在遊戲裏,都在歷史的長河裏,難免陷入粉絲的窘境。我們應該更客觀地思考,得出恰當的結論。
如果說宋代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誌抒情為特征的話,那麽到了宋代,尤其是蘇軾,出現了以說理為特征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繼唐詩之後開創的壹種新的詩風。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在法度上創造新意,在豪放之外留下妙想”。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事有理,味淡。題西林壁就是這麽壹首好詩。
7.幼兒班朗誦古詩詞及其賞析
奇勒格
樂府詩集[南北朝]
陰山腳下的敕勒川。
天如穹蒼,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風吹草動見牛羊。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方草原壯麗富饒的景色,表達了智利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它境界開闊,音色瑰麗,語言清晰,藝術概括力強。
“敕勒川,背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陰山是壹座綿延於長城之外的大山,草原鑲嵌在陰山之中,給人以壯美的印象。“天如穹蒼,籠蓋四野。”放眼四野,天空就像壹個巨大的圓頂氈帳,覆蓋了整個大草原。“天蒼蒼野”,天空湛藍,草原無邊無際,壹望無際。
“敕勒川,陰山之下”,詩以高亢的聲調開頭,吟唱北方的自然特色,壹覽無余,遼闊無垠。這簡潔的六個字,風格豪放,博大,顯示了智利民族的堅強性格。
“天如穹蒼,籠蓋四野。”這兩句話來自上面的背景,說的是畫面恢弘,天野恢弘。同時,抓住這個民族生活最典型的特點,歌手用像椽子壹樣的筆勾勒出壹幅北國畫卷。
詩的前六句寫的是平川、大山、天空、四野,涵蓋四面八方,意境極其廣闊壯闊。但詩人的描寫都是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做壹個籠統的靜態素描,沒有任何具體的描寫,讓人感覺有些空洞和平淡。但是當妳讀到最後壹句——“風吹草動,妳看到牛羊”的時候,境界會突然發生變化。草原是牧民的故鄉,也是牛羊的世界,但因為牧草豐富,所有的牛羊都藏在綠色的海洋裏。只有壹陣微風吹過,草浪起伏,牛羊才在草低的地方閃出來。黃牛、白羊,壹群東壹群西,到處都是。於是,從靜態到動態,從蒼白到多彩,整個草原都充滿了生機,連穹頂般的天空都是彩色的。所以人們把這最後壹句叫做“晴空之筆”,欣賞“風”這個詞,它是“吹”、“低”、“見”三個動詞的始作俑者。
這首歌具有鮮明的遊牧色彩和濃郁的草原氣息。從語言到意境,可以說是渾然天成,其質直白樸實,其意真純。語言中沒有晦澀難懂的句子,用簡單生動的方式表達了遊牧民族的英勇豪邁之情。
8.學前班朗誦古詩詞及其賞析
黎明時分的湖邊寺廟
楊萬裏[宋代]
是西湖六月的景色,和其他季節真的不壹樣。
荷葉在第二天是不會變綠的,荷花在陽光下顯得特別鮮紅。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首描寫六月西湖美景的詩。這首詩是典型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作品。
詩人開頭說,西湖六月的景色和其他季節不壹樣。這兩句簡單的詩,說明了西湖夏天的景色是不壹樣的。這兩句是詩人對六月西湖的總體感受。“畢竟”二字凸顯了六月西湖獨特非凡的風景,給人豐富美好的想象。第壹句看似突兀,實際壹句大氣。雖然讀者還沒有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的美,但已經可以從詩人贊賞的語氣中感受到了。詩詞仿佛脫口而出,這是震驚和欣喜若狂後最直觀的感受,從而強化了西湖的美。
接著,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為讀者描繪了壹幅紅綠相間的美妙畫卷:“荷葉在天空中無限,荷花在陽光下反射顏色各異。”這兩句話詳細描述了“畢竟”不同的風景畫面:隨著湖水延伸到底的荷葉與藍天融合在壹起,營造出“無限”的藝術空間,畫出無盡的藍色;在這藍色的背景上,點上了太陽反射的荷花,好漂亮,好鮮艷。天空中“無限藍”的荷葉和陽光下反射出“不同顏色的紅色”的荷花,不僅在春、秋、冬三季都能見到,在6月中旬荷花最旺盛的夏季也能見到。詩人捕捉到了這個仲夏的獨特風景,概括得很貼切。小品中的這種轉換,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呈現出壹種令人回味的藝術情境。
詩人的中心思想不是談友情,也不是細說離別之情,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來表達對朋友的眷戀。從藝術角度來看,這首詩除了線描之外,還有兩點值得註意:壹、虛實並存。前兩句直截了當,只是泛泛而談,空洞無物;後兩句描述和展示了具體的形象,這是真的。虛實結合,相得益彰。二是剛柔相濟。後兩句寫的荷葉荷花,壹般歸類為陰柔,但詩人寫得很洋洋灑灑,境界廣闊,有“天”有“天”。語言也很有氣勢:“接天”“無限”。這樣,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就在詩歌中和諧地統壹了。
9.幼兒班朗誦古詩詞及其賞析
四行詩
杜甫[唐朝]
“兩黃鸝鳴翠柳,白鷺連天”
我的窗戶框住了白雪覆蓋的西山景色。我的門經常對向東航行的船只說“再見”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所作,描寫了草堂周圍美麗的春光。
詩歌以充滿活力的自然美切入,營造出清新輕松的氛圍。在前兩句中,詩人從不同的角度用含蓄的方式描述了這壹美麗的場景。翠是新綠,是早春萬物復蘇發芽時的顏色。“二”和“壹”是相對的;壹橫壹豎,它打開了壹道非常美麗的自然風景。這首詩中“明”字最為生動,用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得更加傳神,百鳥成對,構成了壹幅生機勃勃、充滿喜慶氣氛的畫面。黃鸝在柳上鳴唱,這是潤物細無聲的生命力。下壹句用更明顯的運動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力。白鷺在這清新的天空飛翔,既是壹種自由的慰藉,也是壹種向上的奮鬥。再者,第壹句說的是黃鸝在柳上歌唱,下壹句說的是白鷺飛向天空,把空間拓寬了很多,從下到上,從近到遠,讓詩人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機充滿了整個環境,從另壹個角度展現了早春的繁華。
第三句寫在西山俯瞰雪嶺的窗前。山脊上的雪常年不融化,於是“千秋雪”就堆積起來了。“包含”壹詞表示該場景似乎是嵌入窗框中的圖片。
最後壹句描述了杜甫當時復雜的心情。當船從“吳棟”來時,這句話表示戰事已定,交通已復,詩人見物思故鄉。使用“泊位”壹詞有其深刻的含義。杜甫漂泊多年,沒有著落。雖然他心裏還有壹點希望,但是那種希望已經大大降低了。“博”字正好寫出了詩人希望與失望之間的復雜心情。而“萬裏”則暗示了實現目標的難度,與第三句中的“錢球”並列,從時間和空間上描述了實現目標的難度。三國的孫權,自古以來就被很多學者譽為賢明之主。作者指孫權代表東吳,暗指杜甫對王朝皇帝的希望。“泊”、“萬裏”、“東吳船”的組合,正是為了寫“難”字。
全詩看似四個獨立的場景,但詩人內心的感受使其內容壹致,清新淡雅的景物寄托了詩人內心復雜的情感,形成了統壹的意境。起初,他表現的是草堂的春色,詩人的心境是陶然。然而,隨著視線的遊移和景物的變換,江船的出現觸動了他的思鄉之情。表面上看是壹幅生機勃勃的畫面,但在歡快明亮的場景中,卻寄托了詩人對時間的流失、孤獨和厭倦,也寫出了詩人在有壹線希望時的復雜心情。在那種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傷感。
10.學前班朗誦古詩詞及賞析
幽州城樓上
陳子昂[唐朝]
沒有人能看見古代國王的古代智慧,只有那些看不見來世的智者能看見。
我想到天地,沒有限制,沒有盡頭,我獨自壹人,眼淚掉了下來!
做出贊賞的評論
詩人有政治知識和才能,敢言敢諫,但未被武則天采納,屢遭打擊,心情陰郁,義憤填膺。幽州濟北樓上寫詩,悲從中來。他們以“舊山河異人物”表達“生不逢時”的哀嘆。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我之前,過去的時代在哪裏?在我身後,未來的世代在哪裏?."這是壹種人生苦短的感覺。古往今來,詩人不禁感慨人生的短暫。天地漫長,人生匆匆,短短幾十年如壹眨眼,轉眼即逝。這種感嘆既能引出及時吃喝玩樂的頹廢思想,又能引出加倍努力的雄心壯誌。從古至今,有多少仁人誌士沒有因為覺得人生短暫而消沈,反而更加精神煥發,讓自己有限的生命近乎無限。正是因為這種積極的態度,陳子昂“流下了眼淚”。正因為在悲傷的深層,有壹種積極向上有所作為的雄心,所以才能喚起我們* * *的聲音。詩人深感生命短暫,宇宙無限,不自覺地流下了眼淚。這是詩人為國為民的話無法展示的吶喊。細讀之下,悲壯蒼涼之氣油然而生,而參差不齊的句法和抑揚頓挫的音節更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這首詩壹個字都沒有描寫幽州臺,只表達了上臺的感受,卻成為千古佳作。該詩風格清麗蒼勁,是“漢魏體”的唐詩開山之作,有開疆拓土之力,為清除齊梁浮華纖巧的形式主義詩風開辟了道路。在藝術上,其意境蒼勁,視野開闊,使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生動感人。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是短短的四句話,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壹幅瑰麗浩瀚的藝術畫卷。詩的前三句用粗線條勾勒,以浩瀚的宇宙和古今人事的滄桑作為深邃壯闊的背景襯托。第四句充滿感情,使抒情主人公——詩人的自我形象站在畫面主題上,畫面頓時神韻飛揚,熠熠生輝。從結構脈絡上看,前兩句是俯仰古今,書寫久遠;第三句是看建築,寫空間的浩瀚;第四句是詩人孤獨而痛苦的心情。這前後相映,特別感人。
在遣詞方面,這首詩深受《楚辭》的影響,尤其是《送別》。《旅行》有雲:“惟天地之無限,悲人生之長勤。我聞不到過去。”這首詩的句子從此轉換,但意境更蒼茫蒼勁。
陳子昂的感傷作品是由他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經歷引發的,但其客觀意義遠遠超出了他本人乃至他所處時代的範疇,具有壹定的普遍性。這首詩所表達的感傷情懷,明顯不同於世俗對生死的憂慮。這是對事業和人生執著追求中的壹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