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jiǎ píng wā。
賈平凹,男,漢族,1953年2月21日生於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中***黨員,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當代作家,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2年生於陜西南部的丹鳳縣棣花村。1972年以偶然的機遇,進入西北大學學習漢語言文學,此後,壹直生活在西安,從事文學編輯兼寫作。
出版的主要作品:《浮躁》、《廢都》、《白夜》、《土門》、《古爐》、《帶燈》等,以英、法、德、日、韓等文字翻譯出版了20余種版本。曾多次獲全國文學獎、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法國費米那文學獎和法國西文學藝術勛章。2008年,《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擴展資料:
創作特點
賈平凹長篇小說在敘述態度和審美理想上主要體現為對自然的追求。這壹特點,表現在作品中就是對小說敘述者或敘事人的隱藏,故事情節的淡化以至生活對故事的置換,和具體敘述時力圖做到自然呈現、不用人力等。
賈平凹長篇小說敘事的這壹特點,緣於賈平凹深受中國道家哲學和美學思想,古代說話藝術和明清時期的世情小說,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的“新寫實”小說創作潮流等的影響。賈平凹在小說敘述上對自然的追求,自有它的文學價值和意義,但同時也帶來壹定的缺點和問題。
其次,賈平凹的長篇小說可稱作意象小說或意象主義小說,但對意象的營造也只是其敘事特色的壹個重要側面。
賈平凹在其長篇小說中創造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社會、文化和民俗意象。其意象創造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壹是壹部作品中的意象往往有主次之分,主要意象多含隱喻、象征之義;
二是從前到後來看,賈平凹長篇小說的意象營造從局部走向了整體;
三是意象營造往往走向了象征,成為象征性意象。賈平凹在其長篇小說中進行意象營造,有他的創新之處和壹定的原因,也給藝術上帶來了壹些問題。
再次,賈平凹的長篇小說描寫了各種各樣的神秘現象,具有壹種神秘主義傾向。這壹特點的形成,與賈平凹自身的生長環境和生活經歷有關,也與賈平凹對中外文學優秀傳統如我國誌怪小說、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等的學習和借鑒有關。
當然,這也是賈平凹小說創作比較自覺的藝術追求的結果。賈平凹長篇小說中的神秘色彩或神秘主義傾向,確實給作品帶來了比較深邃的思想和獨特的藝術魅力,但相應地也帶來了壹定的缺陷和問題。
最後,賈平凹的長篇小說大部分都屬於“進入型”小說,由此而體現了它在情節結構上的顯著特色。從空間上說,“進入型”小說情節結構上的進入—離去,總是聯系著兩塊在傳統上是對立的空間地域:城和鄉。
賈平凹在作品中對城鄉二元世界和兩種文化進行了強烈的比照,並給予了持久的深刻的思考。從時間上說,“進入型”小說中所謂的進入者的壹進壹離,不僅聯系了城鄉兩個空間區域,而且溝通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三種時間狀態。
作品中實際所描寫的時間的封閉性、短暫性與所暗示的時間的開放性、永恒性直接構成了壹種寓言,壹種關於人生的寓言,這寓言也許是說人生在於過程,漂泊是壹種宿命。由此從以上時空兩個維度出發,可以把賈平凹長篇小說結構的整體特點概括為:人在城鄉之間漂泊。
《老生》初嘗民間寫史 “引人入勝”
據了解,在《老生》壹書中,賈平凹開始嘗試壹種民間寫史的方式。對於書中所涉及的歷史背景與人物事件的考證與真實性,他曾表示,“看過壹些資料,也在民間走訪過,加上小時候就常聽老人們講,有些當然是戲說,有些則有鼻子有眼,總之都引人入勝。”
民間寫史不同於以報告、全紀實為核心的正史,它不僅要講山海縱橫與客觀事件,更要講每壹種人群在跌宕歷史中的浮沈輾轉。
因此,在《老生》中所講述的四個歷史故事,既是在講述現當代中國百年的革命史,也是在寫歷史變革中民間百姓的人情世故。書中的人物有的懷揣指點江山之誌卻湮沒在改革浪潮的最前沿,有的大展宏圖卻成為別人故事中的“邊角碎料”,有的本該遠離煙火卻無故被殃及池魚……
自揭創作初衷 “不想不講”
賈平凹在文壇活躍的幾十年裏,壹直在文學創作上不斷地探索、開發新的領域,《老生》亦是壹部集文學創新與歷史使命感與壹體的作品。
他分析自己至今全部作品,稱“有許許多多的事總不願去講。能想、能講的,都已差不多都寫在了我以往的書裏,而不願想、不願講的,到我年齡花甲了,卻怎能不想不講啊?!”這便是賈平凹寫該書的初衷。
《老生》中的內容不乏殘酷與黑暗的壹面,但不是以獵奇為目的,書中人物的所作所為,就是中國幾代人所經歷的真實生活,在這部新作中,賈平凹展露出來的故事取材於鄉村大地,還原於民間歷史,將文學作品根植於百姓,看民之悲喜,寫民之苦樂,擁有豐富的內涵。
當然,該書所關註的,已不僅是單純的個體或是某壹地域人們的生活及精神狀態,而是在將整個國家的百年歷史縮影展現其中。
人民網-賈平凹新作《老生》初嘗民間寫史 自揭創作初衷
百度百科-賈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