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種解釋說打烊是商家晚上關門後,要把收來的碎小銀錢熔化,鑄成大塊的銀錠。這話看似很有道理,實則不堪推敲。
首先,民間不是誰都敢私自熔化銀錢,官府都有監督的。
其二,民間都私自熔化銀錢後再鑄成大塊銀錠,就必然有人往銀錠中摻假,所以民間是不能隨便熔化銀錢的。
其三,熔化後銀錢中的渣滓的析出,使得銀錢分量減少,商家得不償失。
既然商家不熔化銀錢,為什麽還有人說打烊的熔化銀錢呢?這是因為現在意義上烊字有熔化意,有人就是根據烊字熔化意,臆斷為商家熔化銀錢。
烊字本來寫作煬。
《說文》煬:炙燥也,從火,昜聲。
現在烊字有熔化意就來源於烊的本意炙燥意。炙燥是什麽意思呢?
炙燥就是烘烤、幹燥意。
煬字之火字就是炙烤意,煬字之昜實際是太陽曝曬意。也就是說煬是兩種方法把貨物幹燥意:壹是有太陽的天氣就曝曬,沒有太陽的日子就得用火炙烤。
這些與商家也沒有關系呀,為什麽商家要用烊字呢?看似毫不相幹的烊,實則與商家密不可分。
商家壹般來說壹年之中是沒有現在意義的休息日,只有到了過年才允許徒弟、掌櫃回家過年。平時的節日,商家把徒弟、掌櫃就留在商鋪改善生活。
由於商家三百六十日都在做生意,全年只有五天的休息日,這五天就是除夕到初四總***五天。這五天的休息日的前幾天就是商家的曝曬、炙烤(烊)時間!也就是把商鋪裏的容易返潮的貨物,提前幾天就早早的把它們拿到太陽下曝曬或炙烤,不讓在過年期間返潮發黴。
由於打烊時間就意味著放假,所以商家忌諱歇業、關門等語,就用打烊壹詞來指商家歇業。
過年商家放假要在除夕才關張,而關張也不是說除夕日就早早的就放假了,而是壹直要等到下午才準許土徒弟、掌櫃回家。下午以後正好是“未”時之後,未時在古時正好是“羊”時!所以漢字在簡化煬字充分考慮了漢字文化、中國的民俗文化,把“昜”易為“羊”,雖然都羊聲,但是羊時打烊,不僅筆畫減少了,簡直是再合適不過了。
烊字是簡化最成功的漢字之壹。
打烊的來歷
“打烊”的意思是指商店晚上關門停止營業。“烊”字是從方言裏引用過來的,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釋是:“烊,本作煬。煬,炙燥也,今江東呼火猛為煬。又煬,暴也。”意思是說火炙熱,因此打烊的意思就是熄滅店裏的火,這個火是用於做買賣的,把火熄滅就表示這壹天買賣做完了的意思。
關於打烊的說法最多的是說源自於宋朝,那時的店鋪沒有電燈,用蠟燭或油燈照明,關門前要先熄滅火燭,以防火災。店鋪關門後還來購物的客人買不到東西,回去就說店裏都打烊了(已滅了火燭),久而久之,打烊就成了指代店鋪關門了的意思。
到了現代有了電燈之後,商鋪在停止營業後要關燈、鎖門,所以上海人還在用打烊壹詞來形容關門,逐漸成為流行的說法,廣告中也經常能看到,例如“春節不打烊”等等。